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学生道德行为缘何知行脱节

[db:作者]  2013-12-0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班建武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2010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小学生认为应当帮父母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但真正主动干些家务的只有58%,偶尔自己洗洗袜子的也仅占一半左右。有94%的小学生十分反感乱扔纸屑,但能主动捡起的人仅占四成。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知行不一”行为往往令教师和家长感到困惑和沮丧。

    学生自身的原因

    就自身的原因而言,学生是否“真知”是知行能否统一的关键。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真正明白道德的真谛。一般来说,真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知的理解程度;二是对知的认可程度。前者主要说明,一个人对道德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层次上,而且要能够深刻理解人们制定这些道德规范、规则背后的价值基础是什么。后者则重在说明,个体对道德的认识不能只是一种理性的、冷冰冰的认识,而是要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接受这些道德规范,并在自觉履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也就是说,学生的情感认同对道德动机的唤起与道德行为的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知行不一的问题,很大程度上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道德情感的支持。

    实际上,个体道德结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环节。其中,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对于激发和稳定道德行为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在进行道德知识传授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道德认同,是克服知行矛盾的关键。

    由知到行需要条件

    就行的因素来看,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缺乏必要的条件支持,学生由知到行之间的距离就难以跨越。一般而言,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至少需要以下几方面条件:第一,物质条件。有时候学生表现出的一些所谓不道德行为,主要是因为缺乏支持这一行为的必要物质条件。比如学校的垃圾桶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可能在主观上并不想乱扔垃圾,但是由于找不到垃圾桶,只好随手扔了。第二,制度条件。好的制度是确保良好行为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适当的制度环境,很多时候个体即使知道正确的事情,也很难主动去做。比如,如果学校的制度存在明显的不公正之处,那么,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学生即使知道什么是对,也不会主动去做。因此,营造一个有利于个体道德行为的环境,是改善学生知行不一问题的重要条件。第三,文化条件。文化环境是一个人行为处事的重要依据。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会激发学生行为的主动性。反之,一个充满怀疑、功利的文化氛围则会削弱学生行为的内在动机。个体的道德行为深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如何营造一个崇尚道德的文化环境,是确保学生知行统一的重要保证。第四,主观条件。虽然有时候学生在观念上认识到了某些道德价值的重要性,也在情感上认同这些道德价值的意义,但是,由于其行为能力有限,也会限制其行为的发生。比如,如果我们对学生提出的某些要求超越了学生自身能力所及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很难有相应的行为发生。

    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是关键

    前面已经提及,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很多学生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就是没有这样去做;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还是这样做了。比如,他们知道应当爱护和保持公共卫生,但是还是不能杜绝胡乱丢弃废纸的陋习。学生行为所以出现这种知行不一的现象,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实际上也是一个大问题。

    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某个事物的真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将知识变为行动则更加不易。  目前大部分学校只是传授“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缺乏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行动的锻炼。很多学校往往只是在“关于道德”的知识层面上下功夫,而有关道德本身的魅力、价值方面的教育远远不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多强调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背诵和识记,较少在道德情感、道德体验的培养上花时间。另外,某些学校通过所谓创设道德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品德,但是无论这种情境多么“真实”和“贴近学生实际”,它们毕竟是“创设”的,是教育之网为了达到预定效果而对真实生活的过滤,与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存在很大差距。学生即使在这些人为创设的情境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也很难保证他们在现实的道德情境中做出同样的道德行为。

    由此可见,要改善学生知行不一的状况,一方面,要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对于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不仅要讲事实,讲道理,也要讲情感。如何突破学生的道德情感障碍,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关键。就学校教育而言,一方面需要提供道德行为得以发生的物质、制度和文化条件,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承担某项道德行为的主观条件。同时,学校教育应加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应努力用真实的道德实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使其产生对相应道德认知的深刻理解与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成人良好的示范作用可以成为学生知行统一的榜样。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jiaoyu/zatan/2019-09-08/2294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