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丽 绘
编者按:
当前家庭中父性教育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女性化”特点的教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比较突显。今年,一档纪实类节目《爸爸去哪儿》炒火了亲子热,更铺天盖地地引发了对爸爸育儿重要性的热议。本期特编发一组稿件,让我们管中窥豹,感受一下父亲带给孩子的宽广博大、原则至上与阳刚之气,让更多的爸爸成为名符其实的爸爸。
“父性教育”带给孩子完整人格
■陈建翔
“爸爸去哪儿了”
缺乏父性教育是孩子发展不健全、生活不幸福的重要原因
十年前,我出版了关于父性教育的图书《孩子的爸爸去哪儿了》。当时,这个话题显得“超前”了,还比较生僻,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十年后,湖南卫视开播《爸爸去哪儿》,引起轰动,把父性教育问题摆到了全社会面前。这不仅是家庭教育的进步,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在我看来,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通俗地说,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类似的概念,有“父亲教育”、“父爱教育”、“父职教育”等。但我认为,用“父性教育”应该更准确一些。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性。实施父性教育,前提是父亲自己先教育自己。所以,更广义的父性教育,也包括父亲们的自我教育。
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这是培育儿童完整人性的基础。可惜,我们许多家庭,实在太缺少父性教育。所以,我们许多家庭教育,都是母性教育在支撑着。这就是许许多多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孩子发展不健全、家庭生活不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
呼唤父性教育,此当时矣!
爸爸的教育无可取代
“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缺失有关”
父亲与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上方式不同,特点各异,作用有别。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的特点,与男女性别的特质大体是对应的。
我们一般在比较男女性别特质差异的时候,容易把它理解成“阳刚”与“阴柔”的差别,因此也容易认为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的差异在于一个偏刚性,一个偏柔性,故有“严父慈母”之说。这固然有道理,但还不全面。更为本质的概括其实是“天父地母”。母性属于“地文化”、“坤文化”,基本特点是老子说的“徼”(《道德经》:“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就是具体有形,所以母性教育实在厚重、细致体贴;父性属于“天文化”、“乾文化”,特点是老子说的“妙”(老子《道德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就是博大无形,所以父性教育空虚开阔、不拘小节。如果说,母性教育的特质是“地之徼”,那么父性教育的特质就是“天之妙”。
这样一种阴阳两极性,对于完整人性的养育而言,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同时汲取父性、母性的养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谐之精华,达到空灵与实在的完美统一。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发展都是不完整的。
当下中国现实的问题是父性教育严重缺失,而过于实在、容易焦虑、容易多动的妈妈们则不断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造成母性教育过多、过强,父性教育过少、过弱。本来就不平衡的局面,现在变得更加偏斜。我经常说中国的家庭教育是“歪着身子进行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有正形吗?能身形伟岸吗?肯定没有。他们也容易“歪了身子”。中国的孩子成长得比较憋屈,许多孩子胸无大志、不成大器、没有主心骨;许多男孩有“女性化”倾向,女孩子更有“柔弱化”倾向,这都源于父性教育的缺失,源于家庭教育猥猥琐琐、空间狭小、气度不够。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这个数字在我们国家应该更高,因为我们还有独生子女、家庭暴力、封建意识等其他问题与之相联系。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性格偏颇、偏激,包括自卑、自闭、恋母情节、性别错乱、反社会等。这些问题,不仅会深刻影响孩子学习、交往等成长的各个方面,而且会随着孩子年龄增大而日显严重。
当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时,他就融合了无限与有形、尊严与慈爱,同时兼备了广博的空间形式和实在的具体内容,就拥有了完整的人性;他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展翅高飞!
爸爸能带给孩子什么
父性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发展和人格影响重大且随着孩子的成长愈发重要
“天”确实很妙。它无边无际,很像我们的心的形态。“天之妙”不仅在于宽广博大,更在于变化无形。秉承和体现“天之妙”的父性教育,本质上是拓展性和解放性的,其作用是保护儿童天性,解放孩子心志,让孩子们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天高任鸟飞。
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的文化和社会阶层中,爸爸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抱宝宝,而妈妈通常每次都用相同的姿势。这里传递出一个信息:母性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而父性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变化性和多样性。所以,孩子在妈妈面前表现得很安静,而在爸爸面前则表现得比较兴奋。
由于母亲的天性难免对孩子过度保护,也难免限制过多。许多非常有益的活动被禁止,小小的“恶作剧”也总被呵斥。他们不能爬树、不能扔石头、不能玩沙、不能和泥巴、不能踢球、不能追逐打闹——他们在母亲的视野下有太多的“不行!”这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身体发育、动作协调、性情培养和想象力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父亲则粗犷、豪放得多!他们鼓励、宽容孩子冒险、探索甚至“恶作剧”,玩一些动作幅度大、看起来不那么安全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当孩子在玩的时候,母亲一般扮演旁观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而父亲则经常参与孩子的游戏,与孩子一起玩。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于互动性。现代教育科学认为,没有参与就没有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情感的交流和教育能量的渗透。
由于父亲们粗犷、豪放的天性,与父亲生活时间长、受影响多的孩子,容易继承父性的基因品质:大度、开朗、喜动、自尊心强、喜欢交往,更社会化、甚至更幽默诙谐。所以,我们发现,经常有父亲陪着玩的孩子,心胸比较开朗,组织能力较强,生活态度也比较积极。
因此,父性教育对于孩子的独特性,在于它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对孩子的人格影响更大。这种影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愈发显得重要。
“孩子,爸爸在这!”
一个自身成功的父亲不需要讲太多的道理却深刻地影响孩子
实施父性教育,需要父亲与母亲一起分工合作,共同承当教养孩子的职责。我们再也没有理由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袖手旁观、只会抱怨;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即孩子出了任何问题,都有父亲的一份责任。
实施父性教育,需要父亲们把更多的时间给家庭、给孩子。有的父亲这样想,我多挣点钱,给孩子提供好一点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多买一孩子喜欢的玩具,也算尽到了养育孩子的责任。其实不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是无论什么都不能替代的。对于孩子,其它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实施父性教育,需要父亲们首先教育好自己,以自己事业与人格的成功作为“身教”激励孩子。过去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就是说,成功是可以相互感染和传递的。一个自身成功的父亲,不需要跟孩子讲太多的道理,就可以深刻地影响孩子。
实施父性教育,需要父亲向孩子学习,做孩子成长的“同龄人”。在有孩子以前,我们不是父亲。父亲这个身份和角色,是孩子给我们带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跟孩子是“同龄人”,要与时俱进,与孩子俱进。信息时代文化的特点是“反刍文化”,孩子学习的能力和进步的速度,甚至要超过长辈。父亲们要意识到并接受这一点。
最后想特别提示一下,社会上现在有一些家庭,双亲都离开孩子去国外或外地工作,将“留守儿童”托给爷爷奶奶隔代教养。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隔代教养本身就容易产生问题,隔代教养的“留守儿童”更是完全缺失了双亲教育,很可能给孩子的智能和性格带来不良后果。这样家庭的父亲更应该尽可能给孩子以教育上的补偿,加强父性教育的职能,给“留守儿童”以更多关怀。(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爸爸学习育儿经】
爸爸俱乐部
■李利华
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普遍缺失。我园于2012年6月成立了“爸爸俱乐部”,定期组织“爸爸亲子游”、“爸爸沙龙”、“爸爸课堂”等活动,为孩子与爸爸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唤醒父亲护幼之爱、育幼之责。
用教育理念激发参与热情
俱乐部成立之初,我们通过开展调查问卷发现,目前80%的爸爸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其中不乏高学历的家长。如5岁的睿睿,爸爸是一名地质学博士,但是睿睿与爸爸共处时更多的表现出胆怯。
经了解,睿睿的爸爸对孩子要求非常苛刻,经常拿孩子进行比较,并对孩子有打骂的行为,其结果导致睿睿心理变得越来越敏感,情绪浮躁,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针对诸如此类的案例,爸爸俱乐部将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专家主题讲座、会员沙龙讨论等形式,帮助爸爸们在专家的引领下以及家长的相互交流中,正视和分析家庭教育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认识到爸爸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明确自身应担当的责任。
先进教育理念的传递促使了教育行为的改善,也使爸爸们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俱乐部的活动。睿睿爸爸诚恳地表示:“爸爸俱乐部很有意义,值得提倡。”
以诚意留住爸爸关注的目光
爸爸俱乐部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如何留住爸爸们关注的目光,让爸爸们更好地参与活动,我园打出了“诚意牌”。班级教师借助“父亲节”、“新年”、“儿童节”等教育契机,精心策划了充满温情和创意的系列亲子活动如:“爸爸的领带”、“夸夸好爸爸”、“亲子四巧板大比拼”、“爸爸本领大”等。
宇欣爸爸这样说:以这样的形式来组织亲子活动,初衷和效果都非常棒。父亲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但如何参与却大有学问。
爸爸俱乐部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途径。爸爸跟孩子、教师、家长在这样的活动中建立多层次的交流沟通途径,效果肯定要比分割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要好。
活动的开展让爸爸们既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看到了幼儿园的诚意,也让爸爸们产生了“被需要”的强烈体验,从而增强了继续参与俱乐部活动的愿望。
交出主动权让爸爸自主规划
多次俱乐部活动之后,爸爸们的参与积极性稳定而高涨,在此基础上,我园采用民主管理的模式,交出活动组织的主动权,让家长做活动的主人。由爸爸们集思广益,制定了《东营市海河幼儿园“爸爸俱乐部”章程》,对俱乐部成立的目的意义、活动的形式、会员的权益以及义务等进行了规范。
俱乐部开始由更多的爸爸们自主组织活动,如定期的沙龙、野炊、图书分享、创意手工制作等活动。
2013年12月,在爸爸们的努力下,小四班与电视台合作录制了《“嗨!老爸!”感恩节特别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爸爸们既重拾了童年时的记忆,也从孩子的身上获得成长。
回首“爸爸俱乐部”的创立历程,幼儿园从引领到合作再到放手,充分地挖掘了爸爸的资源,发挥了爸爸的力量,弥补了幼儿园缺少男性的不足,使爸爸们由观望到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让爸爸真正成为了我们教育的合力。(作者系山东省东营市海河幼儿园园长)
【关键词:爸爸的原则至上】
熊孩子遇上鹰爸
■张鹰
俗话说,会叫的孩子有奶吃。这对还不会用言语表达情感的婴儿来说,应该管用。因为其生理和心理的主观需要,似乎只有通过哭叫这一条路径实现。
当孩子成长到会使用言语和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的幼儿阶段,单纯哭叫有时就不太灵了。
人父人母基本摸清了孩子的生长规律,一日三餐,有时有晌;夏减衣,冬保暖,有规有律,一切按计划进行。这个时期,孩子要想“多吃多占”,往往会进行表达方式的创新。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在众人面前“哭闹耍赖”,以争取博得最广泛的社会同情。这一招,一旦成功,就成为无往不利的杀手锏。
一般来说,面对孩子的“哭谰”,母亲总是心软,最终是息事宁人,答应了事。惯于理性思维的父亲,面对非计划内的“无理要求”,总是处于两难选择:答应了,过度要求不合逻辑;不答应,孩子威逼愈甚,一步步把你架上云台,让你下不来。
这种博奕,怕是每个年轻父亲都遇到过。我也遇到过,但仅一次。
儿子四岁时,有一天我从幼儿园接他回家,顺便去了旁边的一家商场。那天真是巧,诺大商场整整一层,仅有我和儿子两个顾客,穿行于柜台之间,遇到售货员一双双热情渴望的眼睛。
儿子相中了一款卡通人包装的巧克力豆——MM,那是妈妈昨天才给他买过的。只是眼前的这一款包装更大,色彩更鲜艳。他拉着我的衣角要我买。
孩子一出声,售货员阿姨就围了过来,这个说:“小朋友你要这个?我给你拿!”那个说:“MM豆还有别的包装款式,你来选!”
当“上帝”的感觉就是好。儿子“指点江山”,选中了一款最大包装的MM豆。但身为“上帝”之父的我,确实很为难:买吧,昨天刚买的豆豆还没吃完;不买吧,售货员和“上帝”那火辣辣的热情实难拒却。
僵持之中,我小声跟“上帝”说,今天咱们只是来逛逛,等把家里的豆豆吃完了再来买这个大的。儿子一听这话,脸上风云骤起,泪如泉涌,大哭起来,售货员眼窝中的热情火焰也顿时变成了冰霜冷色。有售货员的道义支持,“上帝”更是有恃无恐,还加上了肢体语言:跺脚,拍柜台,连哭带闹……
情境之中,我知道我和儿子同时在经受着一场重要考验:各自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会叫的孩子有奶吃”究竟是不是绝对真理。
我看着儿子哭闹,不动声色。等他哭累了,把他拉到一边说理:你想要的其实不是豆豆,而是那个装豆豆的盒子。你想要什么,我们可以商量,但是不能用哭闹的办法解决问题……
云云一番后,儿子渐渐停止了哭闹,情绪归于平静,跟着我离开了商场。刚走上回家的路,他似乎就把MM豆忘到了脑后:爸爸,回家后我可以下楼和小朋友玩吗?神情语态,跟没事人一样。我也乐得两点收获:一是“上帝”的觉悟就是高,二是最后的胜利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自此后,对于买东西这样的事,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儿子总是先提出要求,然后我再和他讨论,什么时候买最合适。他再也没有耍脾气,因为他和我都知道,在那次商场博奕中,我们都通过了一次心理压力的考验:在一个理性和感性相融的家庭中,会商量的孩子才有奶吃。
【关键词:爸爸不仅是一个称呼】
父亲是孩子的重要榜样
■鞠锋
香港作家梁凤仪说:“恐惧时,父亲是一块踏脚石;黑暗时,父亲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亲是一湾生命的水;努力时,父亲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亲又是鼓励和警钟。”
父亲好像生命中每时每刻都无法缺失的氧气,他就像一片天,给我们遮风挡雨。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好父亲,每个父亲渴望自己能够做一个好父亲。
父亲的角色,不该仅仅存在于每天例行的称呼里,应真正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的时候,孩子才能从家庭获得榜样、力量、规则、自制力乃至于成功的动力。
当然,对于父亲来说,真正融入到角色中,才能真正纠正由于溺爱而产生的负面影响,给予孩子一个和谐的、温馨的家庭教养环境。
父亲要担当、负责任。一个好父亲,必然是对家庭负责的,一定会把教育孩子作为大事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地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里根曾因玩“鱼雷”被处以高额罚金,父亲没有推脱,勇敢承担。但承担不是无底线的溺爱,他为了让孩子懂得承担犯下错误引发的后果,要求里根自己打工赚钱偿还罚金。
父亲要知是非、有原则。许多父亲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沉溺看电视、在商场站着不动“示威”要玩具、孩子吃糖无度,怎么办?是简单加粗暴,还是放任不管?俞敏洪在儿子酷爱吃冰激凌这一问题上,敢于说“不”,定下规则“一天只能吃一个”,面对孩子的撒娇耍泼,绝不妥协,最终帮助孩子改掉酷爱吃冰激凌的坏习惯。
一个好父亲,对于孩子的行为要勇于说“不”,拒绝和纠正孩子的不良言行,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父亲要能宽容、懂包容。一个好父亲要有宽广的胸怀,包容孩子一时的错误和任性,这也是区别女性教育的不同。尤其是孩子犯错误和遭遇挫折时,更需要父亲宽容,否则将难以对话沟通。曾有一位高中生,因到美国进行夏令营,由于不满决定逃学,父亲用包容收回了孩子的心,并在孩子复学后拼命学习时,劝解孩子不要太在意成绩,最终孩子收获美国6所大学通知书,获取全额奖学金。
把自律的好品质带给孩子。一个好父亲,不能只看成绩,应该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主动带着孩子坚持运动。一位朋友,从孩子会走路到上初中,每天带孩子进行至少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从不间断,不仅没有影响孩子的成绩,反而帮助孩子养成了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当然作为好父亲,不仅要爱运动,还要具有自律的好品质。只有自律的父亲,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克己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