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丽
湖南卫视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正在持续热播,其中近期节目中的“换爸爸”环节在受到部分网友认可的同时,也受到部分网友“质疑”。有网友认为,安排女孩和成年男子一起住,“很别扭”。对此,有专家认为,此做法不利于孩子的自我保护。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国内还不多见的明星亲子节目,因其题材的新鲜和明星父子的号召力,迅速成为收视的黑马,但是无论多么有号召力的亲子秀节目,都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如何让相对不受控的孩子们在节目中表现出性格的多面,让节目更具有戏剧冲突,从而保持收视率,这是节目组编导们最费心思的地方。
在多期的“找食材”、“厨艺大比拼”之后,编导们在亲情考验环节想出了“换爸爸”这一创意,虽然节目的收视效果达到了,甚至话题争议所引起的传播效果也达到了,但有一个问题却不容忽视,即节目内容的创新应该以保护儿童心灵不受伤害为前提。在这期“换爸爸”的节目中,笔者认为田亮的女儿、王岳伦的女儿、林志颖的儿子或多或少都遭受了安全感被剥夺的心灵创伤。作为一档大型亲子节目,不应该在儿童心理保护方面如此“疏忽”,甚至在回应公众质疑时,相关工作人员还以“网友把孩子成人化了”、“不管一个什么节目或者哪一期,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为托词,着实让人感觉遗憾。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据此反驳——是节目组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想象得太成人化了;每个节目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做儿童节目,必须得按照十全十美的标准去做才行……
“换爸爸”的节目创意遭受批评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认为让五岁女孩和相对陌生的成年男性同住,“很别扭”,这暴露出我们国家在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粗枝大叶,不细致。其实,笔者认为,不仅在儿童性教育方面我们需要更加认真和细致的细节教育和引导,而且在儿童心理健康保护方面同样需要我们关注细节,苛求细节。
好莱坞一些大牌动漫制作机构在这些细节问题上都格外小心,一方面是因为一旦影片对儿童误导产生了不良影响,他们就要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外在相关法律条文和行业规范中对儿童节目制作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因为有规矩,所以节目做出来才能成方圆。
所以在制作儿童真人秀节目或者动漫题材的电影时,必须考虑当事人以及节目受众对象的心理感受,必须要有专业的儿童心理专家对节目的播出效果进行评估,对真人秀节目的策划案进行风险评估,尽量降低由于节目设计缺陷而带给孩子的心理伤害——我们可以把田亮女儿和林志颖儿子的哭泣理解为一种“成长中的痛”,但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哭泣理解为对大人通过所谓的节目创意人为地给他们带来的缺乏安全感的心灵戕害。
儿童节目不同于其他电视节目,必须要以保护好当事人安全为前提,这里的安全,不仅仅是旅途中的人身安全,也包括孩子的心理安全,在这一点上,《爸爸去哪儿》节目组似乎还有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毕竟孩子面对一个小小比赛失败的哭泣和人为地换一个陌生爸爸陪着睡觉所带来的缺乏安全感的哭泣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大多数人都应该能理解和体会得到。(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