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媒介融合中的变与不变

[db:作者]  2013-12-11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融合的三种境界:叠加、嫁接与交融 谭畅 绘

    ■本报记者 齐林泉

    “我所教的有关传媒的学科,几乎每一年备课都要推倒重来,因为每一年(传媒发展)都是以跨世纪的方式前进的。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融合变为最大的趋势。在这个信息过剩、众生喧哗的时代里,人的行为是如何被传媒改变,原有传媒优势如何被凸显,传媒从业人员如何让这个行业持续、理性地完成自己的发展?以我们学科目前的能力,不可能给出标准的答案。”12月7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在由该学院和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合办的首届媒介融合与创新论坛上,发出这样的感慨。随后,10余名来自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业界专家就这一背景下社会结构、媒体结构和影视形态等呈现出的多层面变化展开了对话。

    虚实界限打破之后

    从Web 1.0到Web 3.0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中国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变化: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被打破,新的阶层在网络中被重新划分,人们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社交范围、表达渠道和形式等多方面都受到极大影响。不仅是新媒体的受众,传统媒体也受到很大冲击与挑战。在未来,新闻媒体应如何报道成为一个必须要考虑清楚的问题。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表达了对精确信息推送与信息窄化的矛盾、精确定位与用户安全的矛盾的忧虑。

    “媒介融合是基于信息的技术、传播的理念、国内国际政策、社会资本博弈的综合概念、过程和结果。所以,应动态理解什么是媒介融合。同时,要想观察媒介融合,还需要在历史、政治、文化的视野里给予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姜飞说。他就新媒体发展中的融合现象,从传播的社会功能角度进行了强调,指出新媒体发展造成社会认同和社会区隔的重新界定,这里面有很多不确定性。

    竞争、融合、发展

    当前视频业务存在电视台和视频网站、IPTV和有线电视、电视机终端和手机终端三种主要竞争。然而,在屏幕、网络和平台的争夺中,互联网、广电、电信的未来趋势却体现在技术平台的融合和业务的融合等方面。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给出了这样的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智华则更为乐观,他认为,互联网的持续创新和广泛应用,使网络传播促进了电视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网络对公众生活实现全面渗透,为公众提供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交际平台;网络拓宽了电视剧的传播渠道;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传播中形成,进一步扩大了有关电视剧的传播和影响;网络传播催生了网络剧的出现和发展,等等。

    媒介融合时代,电影叙事与视听语言将得以拓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路春艳提到,在媒介融合时代,随着中国电影叙事及其视听语言的发展,国产电影呈现三种形态:一是所谓的“银幕电影”,因观众侧重景观、奇观的消费,它属大成本制作;二是中小成本电影,其叙事结构是中型的,是让人们消费故事;三是其他媒体平台上的电影,包括微电影,呈现一种个人化、私密化的叙事结构,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电影要实现与公众的对话,应该可以与其交流、对其质疑。电影追求的是某种平等和尊重,而不是以往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渴望的震撼。《泰囧》的高票房就证明了其实现了与观众平等对话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她说。

    一体性和多元化

    满足信息量的同时,应以网络游戏的方式解读。这个观点出自奥巴马的一次演说。未来的优质节目,一定是高信息量和满足特定受众娱乐需求情况下的产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系系主任颜梅在分析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差异后,面对看不到更多具有二者优质融合效应作品的困惑,给出了这样的回应。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黄会林在为论坛的致辞中,追溯“媒介”的词源语义,高屋建瓴地从媒介总体一体性与媒介具体形态多元化、媒介内容一体性与媒介呈现多元化、媒介文化标准一体性和受众感受的多元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化与媒介的多元化发展与互动关系。

    “媒介融合使不同的受众在不同的时间可以体验到关于同一内容的不同刺激,这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然而,受众的媒介消费也有一定的盲目性、从众性和随机性。我们的媒介提供载体越丰富,受众的感受就越多元化,而受众感受越多元化,就越不能对媒介的内容放任自流。”黄会林尤其强调。



/jiaoyu/zatan/2019-09-10/2327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