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学校教育需要微创新

[db:作者]  2013-12-1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陶西平 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本报记者 汪瑞林

    中国人做事和写文章讲究“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改革创新也是一样,既需要宏观政策、体制机制和顶层设计方面的变革,也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或改进方案。正因如此,近年来教育微创新日益受到重视。什么是教育微创新,倡导开展教育微创新意义何在,又该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实施微创新?针对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教育微创新理念的倡导者、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

    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也是创新

    记者:微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互联网和IT技术领域,您是教育微创新理念的首倡者,您认为什么是教育微创新?

    陶西平:2012年9月13日,苹果公司发布了第6款手机iPhone5。iPhone5与上一代产品iPhone4S相比,更轻薄,屏幕尺寸更大,厚度比前一代薄了18%,重量比4S轻了20%,采用速度更快的A6处理器,速度是A5处理器的两倍,屏幕的尺寸扩大到4英寸,应用软件的图标比前一代也增加了一行。于是,这新一代手机很快引来热卖。三星公司也是不断推出一代又一代的新产品,并且投入了市场的激烈争夺。

    其实,仔细观察,这些新产品的层出不穷固然也有少许涉及系统的改变,但多数是满足人们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微创新、小改进。据说三星公司就是根据多数使用者的手型改变了手机的宽度和机键的位置,使人们用起来更方便,更舒适。所以,微创新也是生产力,微创新也可以创造巨大财富。

    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伴随时代的前进,教育领域不仅有许多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又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情况,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都面临严峻的挑战,改革确实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区。而教育体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需要政府的统筹、顶层的设计,以保证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创新和教育科学的研究需要专家的引领,以发现教育事业前进的规律以及探求规律的应用。但这些都不能取代对学校和教师每天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回答。寻找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途径,也同样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创新。当然,这可能不够宏观,也可能一时不成体系,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微创新”。

    小创新能引发对大问题的突破性思考

    记者:在很多人眼里,创新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也有人认为微创新是“不干大事抓枝节”,对此您怎么看?

    陶西平:经济学大师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了他的创新理论,并在其后几十年间不断完善补充。在熊彼特眼中,不是什么新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创新,只有具备了相当特质的新事物才是创新。首先,创新是原创。其次,创新是一种革命,不是对旧事物的修修补补或改头换面。第三,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取代和毁灭。第四,创新必须创造新的价值。正因为创新被如此规定,熊彼特才把创新视为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正因为如此,有些同志怀疑是否倡导微创新会把创新庸俗化。我想,我们并不是要亵渎创新的神圣含义,更不是忽视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只是想破除学校和教师对创新的畏难情绪,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其实,所有的创新在一开始都未必那么完善,那么成为体系,那么震撼人心,更可能是从一点一滴探索起步的渐进过程。英国对创新有一个常用的定义,就是新思想的成功应用,我想,微创新就是一种发现原有的缺点和问题而采取的新方法的成功应用吧。微创新很可能有借鉴,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这是它能够超越和取得实效的重要原因。

    记者:在您看来,教育微创新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陶西平:微创新虽然看起来小,但它不仅可能丰富教育科学的宝库,而且可能引发对教育大问题的突破性思考,所以,小中有大,小中见大,其意义绝不可低估。

    学校里的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每天所面对的问题,都是微创新的切入点,所以,推进学校内部的微创新不仅是改进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与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之路。校长和教师都应当有自己的微创新课题,都应该通过微创新科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教育微创新要从问题出发重视实践

    记者:具体怎么开展教育微创新活动?

    陶西平:微创新应当从问题出发。要全面分析自己从事的管理和教学工作,找到存在的难点、关注的热点,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研究课题,将科学研究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微创新应当有研究方案。要对研究课题进行认真调研,理清关键点,找准切入点,确定创新点,制定包括实验方法、实验进程的方案,使研究有序进行。

    微创新应当是学习的过程。要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边学习,边研究,以学习指导研究,以研究加深理解,从而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

    微创新最重要的特点应当是高度重视实践。微创新多属于应用研究和行动研究,要在自己工作的领域内大胆进行实验,在实践中验证设想,在实践中完善方案,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并且重视积累实践过程中的数据与资料。

    微创新还应当进行成果评估。对各项微创新成果的评价,要以实效为检验的重要标准。对有成效的微创新成果要予以鼓励和奖励,对有较大价值的成果应当创造条件使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推广。

    记者:您还倡导教师搞微创新科研,微创新科研与以往的教育科研活动有何不同?

    陶西平:现在许多地区都提出科研兴校,这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校的社会声誉。但往往只热衷于参与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或者热衷于自创一个理论体系,这并无不可,但又由于常常力不从心,实际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很少,同时难以取得实际的进展,最后不得不请一批专家来帮助总结提炼,撰写论文交差结题。虽然进行了“科研”,但并没有真正“兴校”。学习型组织的倡导者彼得·圣吉说过,创新就是让今天比昨天更好。也就是说,创新是为了促进学校面貌的真实变化和教育质量的真实提高。微创新既有助于学校成员的广泛参与,有助于调动学校内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又有助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我想这是多数学校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科研。如果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将上下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改革的进展必将更快,产生更大的成效。

    时不我待,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应当勇立潮头,都应当成为创新者,这不仅是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贡献,更是对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贡献。

    要重视教育微创新评价活动

    记者:在国际上,在教育微创新方面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陶西平:最近,北京汇佳教育研究院整理了印度开展教育微创新评价活动的情况,对我们很有启发。

    STIR(学校和教师评估创新,Schools and Teachers Innovating for Results)教育机构是在英国和威尔士注册的一个非营利机构,这个机构的工作是确认、测试和评估印度学校和教师主导的微创新,以提高最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成果。STIR搜集并推广优质教学活动,这个组织的创始人认为,比起单纯的拨款,先进理念的普及更能帮助学校实现转型。

    STIR支持“草根”发起的能够快速提升发展中国家城市学校教育质量的微创新项目。他们相信,创新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STIR对所有类型的学校和教师主导的微创新都会按所列的主题进行分类,这些主题都是STIR界定为对提高教育质量起关键作用的领域。2012年STIR印度德里微创新教育成果中就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创新,像:用笑脸卡促进学生成功、用案例研究方式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教师招聘试用采用三阶段制、巧妙利用手机中的读音法、低成本而高效的课堂资源、通过宝莱坞歌曲学习诗歌、根据目标而非课本教学、读写能力教学三步法、用学生信箱促进学生写作、精细利用学校空间等。

    比如,“通过宝莱坞歌曲学习诗歌”的创新者Bindu,注意到学生学习诗歌时往往有困难,可能是因为诗歌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连接不起来。于是他将印度语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和相关的流行文化纳入课程,使学生记得与诗有关的歌词。

    我想,微创新评价应当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它对于激发学校与教师的紧迫感、责任感与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而解决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jiaoyu/zatan/2019-09-10/2329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