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沃土育桃李 风雨铸彩虹

[db:作者]  2013-12-17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掌握过硬的实用技能,培养优良的职业素质。

    企业是个大课堂,现场学习助成长。

    认真记录点滴

    天边有一道彩虹,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间有千万道彩虹,那是建桥人智慧的结晶。1957年,因为龟蛇二山需要沟通,于是诞生了万里长江第一桥;1973年,因为江河湖海需要坦途,于是诞生了以“铁路桥梁”专业命名的“建桥人的黄埔军校”——武汉铁路桥梁学校。

    流年似水,四十载薪火相传;岁月如金,不惑年春华秋实。再回首,武汉铁路桥梁学校已走过40年栉风沐雨、灿烂辉煌的发展历程。学校相继被评为国家重点中专学校、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湖北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荣获“建筑领域人才特别贡献奖”,2011年进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行列。建校40年,学校紧扣市场需求,加大改革力度,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道路,形成了鲜明的职教特色,成为绽放在湖北职校中的一朵奇葩。

    立足职业教育 提供三个“服务”

    学校依托中国中铁、中铁大桥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确立了“高举职业教育旗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桥梁等建筑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等职业规划的需求,满足学生家庭脱贫致富的需求”的办学理念。

    1.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学校树立“立德成才、德技双馨”教育工作理念,把“服务学生成长、围绕学生培养、强化学生担当”和“培养一个学生、成就一个人才、致富一个家庭”作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校把党的职教政策送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教会他们一技之长,帮助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指导他们自主创业。我们欣慰地看到,我们的学生,因为拥有职业素质和技能,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了;他们的家庭因此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为他们感到骄傲的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们办好中职教育的信心。

    2.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学校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提出了“学校围着市场转,知识围着技能转,培训围着企业转”的办学方针,坚持“对照岗位抓教学、对接企业抓就业、对应要求抓服务”,取得很好的办学效果。

    学校由中铁大桥局主管,行业背景突出。近年来,学校与中铁大桥局、中铁四局、中铁五局、中铁隧道局、太原铁路局、中国莫桑比克联合建筑集团等施工企业开办委培班,实施订单培养,提供技能人才和技术支撑。一是提高服务质量输送技能人才。学校与中铁大桥局、中国中铁多家企业联合实施人才培养计划,70%的学生在中铁系统就业;二是订单式培养对接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要,学校设立了领工员、土建工程检测、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等订单班,98%订单班的学生被企业正式录用,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三是职业培训送教上门。学校主动服务企业,为中国中铁、中铁大桥局等企业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四是技术支撑技能服务。学校为参加中国中铁和中铁大桥局青工技能大赛的选手提供专业的设备、选配专业师资、进行赛前培训。

    3.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特色专业是学校培养特色人才的基石。学校作为中国建桥之都(武汉)的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中国中铁、中铁大桥局的优质平台,开办了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铁道施工与养护、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施工、土建工程检测、工程测量等14个专业(方向),其中国家首批示范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各2个,形成了以桥梁、建工为特色的两个专业群。

    据统计,武汉桥梁产业在全国同行业持续保持八成以上市场份额。预计未来长江上每年要新增2到3座大桥,而各地的山川河流之上,规划中的桥梁、隧道不计其数。打造中国建桥之都(武汉),是武汉市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以桥梁为主要专业,为武汉建桥产业链提供了相应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使中国建桥之都(武汉)内涵体系更加全面和科学,促进了武汉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打造武汉城市特色。

    深化校企合作 实现五个“共同”

    学校实施“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机制。在课程平台、教学设施、实训基地、教师资源、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实现高度共享、集约发展、共育人才。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按照“明确目标、工学结合”的建设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两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两段”即第一阶段以在校教育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第二阶段以在企业顶岗实习为主,校企共育、共管。“三结合”是指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就业安置与顶岗实习结合。

    2.共同打造专业教学团队。师资是一所学校的基石。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建设方案,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实施“百名教师下基层计划”。通过安排专业教师直接参与重点工程建设,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通过培训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目前,校内“双师型”教师已达44人;聘请43名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邀请施工现场技术骨干到学校作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结构专题讲座,着力打造一支“能上讲台、能下工地”的专兼职教师团队。

    3.共同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学校成立了由教师与行业企业有关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咨询委员会,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和指导;实施专业建设“双带头人”制度,即专业建设由校内一名优秀专业教师和一名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负责,共同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中铁大桥局是一家科技型企业,其施工技术资料依据中央企业和中国中铁《商业秘密保护实施办法》对学校专业课教师开放,教师在第一时间就掌握了铁路、公路和桥梁建设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资源,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共同举办职业技能竞赛。为调动青年钻研技术业务、提高岗位技能积极性,推动青年学技练功活动,中国中铁定期举办关键岗位和特有工种技能竞赛活动。学校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为国家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土建工程检测实训基地为省级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学校以设备、管理和师资的优势,赢得中国中铁工程试验技能大赛举办权。两年一届的中国中铁青工工程试验技能大赛,架起了学校与中国中铁下属21个子公司联系的桥梁。

    5.共同安置学生顶岗就业。中铁大桥局高度重视学生实习与就业工作。在年初教育单位目标责任书和岁末的绩效考评上,上级主管部门从4个一级指标(办学效益、教育质量、校园管理、精神文明)和18个二级指标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其中一项指标为“本集团的就业率”。近三年,中国中铁安排毕业生就业2322人,其中,中铁大桥局安排536人。2012年7月,国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学校主管单位中铁大桥局荣获“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企业”称号。

    学校服务企业的实践及其成效表明:适应企业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强大的动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是职业教育承载的使命。只有服务企业,职业教育才有办学市场;只有对接企业,职业教育才能找准办学的方向。

    推进教学改革 创建三个“模式”

    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技能人才为目标,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础平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行“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以优质的教学质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1.创建新型教学模式。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构建生产服务模拟场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以“桥梁施工”等核心专业课程为试点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桥梁施工工序整合为9个学习情境,重构出25个项目化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完成典型学习任务,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初步实现了“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学理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进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技能竞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专业技能竞赛趋于常态化,如工程测量工、工程试验工、桥梁装吊工等大赛,每年都要举行。通过搭建技能平台,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团结协作及创新精神,实现了“以赛促学,以学促赛,赛学并举”。

    近年来,学校代表湖北省中职学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建筑CAD、工程算量、工程测量赛项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的好成绩。他们在全国大赛上的出色表现,充分展示了学校内涵建设、示范校建设的成果,展示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更好地营造了学生学技能、比技能的氛围。

    2.创建新型评价模式。学校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评价。在学生课业评价中,将课程考试和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综合考查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教学改革实验管理办法”,构建“三主体三内容两方式”的学生课业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即主体多元(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企业评价)、内容综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方式多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在“桥梁施工”、“桥梁构造”、“工程项目管理”等主干课程,进行了“332”学生课业评价模式改革实验。

    3.创建新型课程模式。学校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从岗位需求出发,基于“首岗胜任、多岗适应”的原则,搭建基本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两平台”,将专业技能课程划分为基础平台、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专业拓展、顶岗实习“五模块”,构成行动导向体系下的“两平台五模块”课程体系,组织编写与专业课程改革相配套的,能反映施工现场要求的专业教材。

    新型课程模式构建紧扣三个“适应”:一是适应市场需要,确定各专业主干专业课程,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二是适应职业要求,开设综合性实践课程,通过测量实习、材料检测实习、桥梁装吊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实践类教学课时占总课程比重超过50%;三是适应学生发展,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心理健康”等素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就业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先后承接了7项国家、省部级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相关的学术研究项目。承接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和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验》,顺利结题并荣获课题成果奖;以省级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以校级课题研究与试验为载体,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工作。近3年来,公开发表论文182篇、编写公开出版的教材35部、校本教材20多种、承担局级以上课题1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120项,在全国同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了带头作用。

    打造文化品牌 实施五个“工程”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团结 求实 勤奋 创新”的校风;“忠诚 信达 博约 致知”的校训;“严谨 博学 德高 垂范”的教风;“刻苦 求真 笃学 践行”的学风。这“三风一训”是几代“桥校人”治学精神的升华,也是学校新时期办学特色的定位,更是“桥校人”心中的座右铭。

    校企文化融合,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也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一是引进企业文化。学校在推进内涵建设过程中,把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融入到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二是渗透职业文化。学校倡导中铁大桥局“跨越天堑,超越自我”的企业理念,培养他们务实向上、拼搏创新的敬业精神;三是浸润校园文化。学校以毕业生主持承建的桥梁工程图片为载体,形成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桥风”、“桥雅”、“桥颂”等“桥文化”氛围;每年组织新生参观武汉各大名桥、“桥文化”展示厅,让他们感受“桥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编织彩虹的梦想。

    职业指导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德育课程。学校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充分利用校本资源,通过“五个一”工程,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一个品牌教育、一种精神教育、一个理念教育、一项技能教育、一种责任教育。

    1.加强品牌教育,培养品牌学生。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一所用“铁路桥梁”专业命名的中等职业学校。“编织彩虹的摇篮”、“建桥人的黄埔军校”是“桥校人”经过40年努力精心打造的品牌,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也是对在校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教材。

    2.弘扬校友精神,鼓励创业成才。成功校友是学校办学的财富,是教育学生极好的励志教材。校友今天的成绩,与他们昨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在工作中刻苦钻研、恪尽职守、忠诚企业、勇攀高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学校优秀校友中,因为骄人的业绩,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的,有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企业家”和“优秀项目经理”称号的。他们主持的工程,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他们都是从一名名工程技术人员到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他们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勤于思考、踏实做事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教育学生鲜活的校本励志教材。

    3.灌输“桥校”理念,展示桥人风采。学校流传着两句话:“今日我以桥校为荣,明日桥校以我为荣。”它道出了“桥校”学生的一种自豪感,以自己能成为“桥校”学生而感到自豪,同时又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对母校的一种感恩之情。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注重灌输“桥校”理念,通过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的信心:我们今天选择了桥校,就是选择了明天的成功。

    汤晓波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他在获奖感言中说:一粒种子,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机无限;而一名学生,只有置身优秀的学校,才能蓬勃向上!选择桥校,我非常自豪;选择桥校,我充满期待。

    4.突出技能教育,培养一技之能。职业教育就是通过技能培训,让学生掌握适应市场、适应就业的一技之能。他们进入职场后的饭吃得好不好,饭碗保不保,与他们是否掌握技能密切相关。

    吴楚是08级路桥专业的一名学生,入学时已经拿到大专文凭并工作了几年。他“回炉”走进“桥校”,是发现工作中那些技术不高、活干不好的人,总是被人瞧不起。因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技术,当个好员工。毕业后,经过自己几年的努力,晋升为高级技师。学校就是通过像吴楚这样成功蓝领的事迹和成长历程,帮助学生树立信念,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用知识、用技能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5.强化责任意识,努力回报社会。学校青年志愿者自成立之始,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立足校园、服务社区、走向社会,围绕美化社会环境和帮助弱势群体,有计划地组织“阳光社区行”、“马路天使”、“交通协管员”、义务植树、爱心募捐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国家在我们困难时所给的资助,感恩所有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并用这种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完善成才体系拓宽三个“途径”

    学校依据职业范围及就业岗位,结合我校毕业生主要面向国有特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且机械化程度较高、基层岗位分工较细的实际,按照“专业定位准确性、课程设置合理性、课程体系科学性、方案运行可操作性”的要求,编制出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本着“尊重多元、重视差异、面向全体、立足发展、服务成才”的育人理念,积极构建学生发展服务体系,拓宽学生成人成才途径,让学生选拔升学、顺利就业、实现创业。

    1.升学——打通中高职直通车。根据职业教育规划纲要,完善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学校探索中高职衔接实践途径,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联合举办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两个专业对口“技能高考”,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

    2.就业——能就业,就好业。就业是衡量一所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我校始终坚持“依托中铁、巩固中交、发展中建、联系民营”的就业方针,凭借校企联合办学、特色专业的优势,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去向稳定。依托中国中铁,是学校办学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优势。学校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和中国建筑等大型国企签订了以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基地合同,保证了“出口”的畅通;二是就业稳定。学生安排在专业对口、社会信誉好、用工制度完善的企业,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和稳定的发展平台;三是发展稳定。毕业生在校期间受到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自身定位准确,乐意在施工一线工作,为日后发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2010年,11名顶岗实习生被中铁隧道局和中国浩远集团选派到中国中铁德黑兰、安哥拉和沙特阿拉伯等工程项目参与铁路建设,上述单位提前与学校和学生签订就业意向,开创了学生未出校门先出国门的先例。

    3.创业——开发专业创造潜能。扶助学生自主创业是学校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途径之一。一项调查结果:武汉铁路桥梁学校历届毕业生中,有不少自主创业并业有所成者。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中个人资产超千万元者已超过40人,资产上亿元者有6人……近年来,学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校友自主创业成功案例,努力探索学生自主创业帮扶工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从创业教育引导、创业实践锻炼、创业平台搭建等方面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其次,通过参与相关的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市场、拓展视野的机会;此外,邀请蒋仕英(87届毕业、山东莱芜豪泰装饰公司总经理)、王东明(98届毕业、福州斯坦菲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自主创业的校友回母校传授创业经验,分享创业感悟,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

    丹心谱就育才曲,朱墨绘得兴邦图。40年来,学校为祖国的铁路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了2万余名高素质的建设者。校友中走出了46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23位业绩卓著的高级工程师。他们主持的建筑工程先后创造出1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3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8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8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6项国家及省市“优质工程奖”;他们中先后有28人获国家和省市级“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称号、134人获国家“优秀企业家”和“优秀项目经理”称号、58人次获“火车头奖章”号;由于业绩突出,先后有4名校友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1名校友受总理的邀请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宴和天安门阅兵观礼,还有7名校友先后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40年的努力与拼搏,40年的拾掇和收藏。“桥校人”在这风风雨雨40个春秋里,倾尽心血,运筹帷幄,大笔纵横地书写了一段华美恢宏的学校发展史。这段载入史册的发展史,是一幅永不褪色的桥梁教育画卷,是一首韵味悠长的新时期职校诗篇!

    时代赋予重任,奋斗续写新篇。目前,学校已进入一个以“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为特征的内涵建设阶段。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动力,以“上等级、上水平、上台阶”为重点,把学校打造成为中国建桥之都(武汉)和中国中铁等建筑施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现“省内一流、业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的奋斗目标。

    中国中铁、中铁大桥局高度重视学校的发展。2012年3月,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正式批复学校易地建设新校区项目。规划建设的新校,规划建设用地360亩,是一所包括武汉桥梁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桥梁学校等在内的集中领导、统一管理、分层办学、资源共享的新型职业教育机构;将形成以桥梁工程专业为主干,以建筑工程类、工程测绘类、工程管理、铁道运营管理类各专业为延伸的特色专业体系。新校办学总规模为全日制在校学生5100人。其中高职学生3600人,中职学生1500人;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规模3000人;职业培训、鉴定能力年3000人次。

    这里是起点,灿烂的人生从这里启程;这里是摇篮,彩虹的梦想在这里编织。为了明天的栋梁,武汉铁路桥梁学校正迎着时代的大潮,向着新的高度昂然奋进!

    (撰稿/凌兴武 摄影/龚顺生)



/jiaoyu/zatan/2019-09-10/2337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