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郝克明 教育发展宏观战略研究的引领者

[db:作者]  2013-12-20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郝克明(右一)“教育与人类发展杰出贡献奖”。(图片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提供)

    全国分县小学女学龄人口入学率,摘自郝克明主编的《中国教育地图集》。(图片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提供)

    编者按 郝克明先生从教61年来,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中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长期致力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和重大决策咨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她仍活跃在推动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前沿。近日,“郝克明教育科研成果研讨会”召开。总结她的教育思想和科研成果,对于推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教育战略研究,激励中青年研究者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 杨桂青

    她亲身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历次重大决策的研究和制定,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是我国教育发展宏观战略研究的开创者,由此填补了我国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空白。

    她是中国教育科学界唯一一位从“六五”到“十一五”连续6次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研究项目的专家,每项研究成果都获得了国家级奖励,是教育科研领域获得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最高奖项最多的专家之一。

    2012年教育部授予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200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授予她“教育与人类发展杰出贡献奖”殊荣。

    如今,她已进入耄耋之年,仍在继续进行关于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重大课题的研究。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郝克明教育科研成果研讨会”上,人们再次领略了这位教育思想家、战略家的成果和风采。她从教已61年,自20世纪80年代初从北京大学调入教育部工作以来,曾担任教育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从第一线退下后,她创建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被推选为会长,并被聘任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咨询组组长。

    学术贡献

    发时代先声,为教育宏观决策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1980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状况”的文章,开宗明义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大发展,同时要求对高等教育的结构进行必要的改革。”作者正是郝克明。

    改革开放初期,招生工作停止达10年之久的高校亟待恢复和发展,学界不少同行正在研究探索高等教育如何大发展,但尚未有人从“结构”切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问题。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她对新时期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初露端倪,同时预示着一个崭新领域——教育发展宏观战略研究,正在由她这样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含辛茹苦地开拓。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指出:“郝克明开创了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先河,不仅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改革和科学决策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创建了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新学科,填补了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项空白,丰富了教育理论宝库。”伴随着她的研究,在她的引领下,大批教育宏观战略研究者不断涌现,充实了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和决策的“智库”。

    对教育结构的研究,是郝克明教育战略研究事业的重要领域。她一直坚持教育结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相适应。

    发表这篇文章不久,郝克明从北京大学调入教育部,承担了“六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不少人认为高等教育大发展就是大办本科高校,而现有的本科高校在办学模式上又有向北大、清华等研究性大学看齐和趋同的趋势。郝克明认为,只注意高等教育数量规模的发展,不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积极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另外,不注意高校层次、类型、结构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也很难满足广大青少年进入大学学习和自身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她的研究成果为当时中央提出关于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和专科、本科比例不合理状况等重大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项课题研究结题后,郝克明并没有停止对教育结构问题的研究。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她近20年连续追踪研究宏观教育结构问题,而且与时俱进,不断提出符合教育发展新需求的结构改革思路与政策建议。”

    20世纪90年代,郝克明担纲“九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将着眼点从高等教育拓展到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全局,根据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特别是针对各级各类教育缺乏相互沟通和衔接、中等职业教育出现滑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她亲自撰写的课题研究总报告首次提出,21世纪,在我国应构建社会化的、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具有不同特点、不同志趣、不同学历、不同需要的人,提供多种选择机会和学习途径,还勾画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以及与学校后的继续教育如何相互沟通、衔接的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示意图,受到教育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应该指出的是,针对当时有些专家认为应取消中等职业教育,甚至一些国际组织的专家提出中国在2020年应取消中等职业教育等论点,郝克明鲜明地提出:“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对中职毕业生仍有很大需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如果忽视或者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郝克明在所取得的教育发展宏观战略研究重大成果中,始终不渝地坚持教育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统一。

    郝克明领衔的“八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21世纪初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就1992年至2010年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等进行研究。以其中“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目标”为例,课题组对全国2400多个县级单位经济社会状况13项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和教育状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目标的研究预测。许多观点和意见为国务院研究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2000》及《实施意见》所采纳。

    知晓1994年出版的《中国教育地图集》者都会钦佩这项源自上述重大课题的神奇创意作品。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状况以及教育与经济、人口、民族、地理环境等相互间的关系从中一目了然,包括了1600万个数据、240幅彩色地图和400多幅图表,直观地反映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状况,显示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发展的不同水平。一些重要的基础教育指标还展示了全国2000多个县的情况,不仅是定量的而且是定位的。《中国教育地图集》在国内受到国家领导人、教育界与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誉为教育科学与地图科学结合的创举,以陈述彭院士为首的专家组给该项成果以“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它在国外教育界也引起了震动。郝克明在应邀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学时,以她对中国教育研究的深厚造诣,并充分运用这本教育地图集,深刻、生动地讲解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情况、特点和趋势。该校教育学院院长苏珊博士说,郝克明的演讲不仅非常深刻,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演讲中引用的中国教育地图集在美国和其他国家都还没有,中国教育科学工作者在教育战略研究方面所下的功夫和创意很值得我们学习。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为感谢郝克明的精彩演讲,以郝克明的名字设立了奖学金。

    除了教育结构体系和教育发展宏观战略研究外,对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的研究,也是郝克明教育研究史上的一颗硕果。

    说起来,又是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1986年五一节的清晨,住在北京大学宿舍区的大法官周道鸾从睡梦中醒来,意外地发现一位学者模样的女士守在门外。看样子,她已等待多时,尽管天正刮着大风,裹挟着沙尘。她就是郝克明。她向周道鸾请教,高等教育怎样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之前,一些法律界人士不断反映,法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不会断案子。无独有偶,著名医学专家吴阶平也曾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如果医学教育不改革,高级医生不是后继乏人,而是后继无人。

    这些时论,引发郝克明对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问题的深入思考。她指出:“新中国建立的学位制度包括后来的恢复,培养出一批批硕士、博士,延续的仍然是欧洲中世纪和苏联培养学术性人才的老路。结果,农科培养出来的只是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而不是高级农艺师;医科培养出来的是基础医学研究工作者,而不是高级医生;法科培养出来的是法学理论研究工作者,而不是高级法官。”令她担忧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正在兴起,急需大量高级农艺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法官、高级医生等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到哪里去培养,谁来培养,怎样培养?”

    为此,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郝克明申报和领衔了“七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她领导课题组以农科、法律、金融、新闻、财会、临床医学和工科的部分学科等10个学科领域为重点,深入社会有关行业和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应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6种途径。这项研究不仅得到吴阶平、陆元久、厉以宁等著名专家的赞同,而且受到国务院和国家教委领导的高度重视,直接推进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为国家设立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郝克明终身学习思想是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观察和研究中国教育问题的新建树,也是她开创的我国教育发展宏观战略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初,郝克明主持“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跨进学习社会——关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形成了郝克明终身学习思想的基本框架。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要把报告中的重要理念和观点吸收进正在研究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季明明说:“郝克明终身学习思想研究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推进我国全民终身学习所进行的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和创新,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郝克明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丰富世界终身教育研究的理论宝库,对于建设和办好开放大学,对于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伟大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为了深化对终身学习的研究,推动我国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她足迹遍布全国17个城市和乡镇,十几个企业,十余个开放大学、电大和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在调查研究的同时,她还积极为地方政府以及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决策提供咨询和帮助。上海市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规划和实践具有探索性、先行性特点,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说:“今天上海终身学习态势的形成,每一步都体现着郝克明先生关于终身学习思想的引领。”她的大量调研、考察,为她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郝克明在研究终身学习过程中,敏锐地预见到现代信息技术可能带给教育的深刻变革。2012年国内6所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开放大学,这里面凝结着郝克明的心血。她怀着满腔热情,带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咨询组专家30余次深入试点学校调查研究,为开放大学的改革、创新和领导决策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说:“郝克明先生推动了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战略转型。”

    郝克明致力于教育宏观战略研究近30年,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谈松华说:“郝克明教授在不同时段所研究的课题,都与当时国内外教育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与国家教育重大决策紧密相关。她做出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创新意义的回答。”

    研究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调查研究

    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中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是郝克明选题的基本原则,是她学术生命的灵魂。

    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教育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郝克明认为,要正确、全面地研究教育问题,除了研究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还应把教育放在社会环境中,注意考察经济社会发展和不同类型的人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她强调,要“打破就教育论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

    她的实践充分验证着这样的价值判断。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闵维方说:“郝克明先生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其战略性、宏观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大教育理念。”正是这种大教育理念,成就了这位教育发展宏观战略研究的开拓者和领跑者。

    郝克明启动每一项教育科研课题时,首先是进行扎实的文献研究。

    郝克明常常对周围同志说,科学研究是接力赛跑,起跑点要力求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避免科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使课题研究一开始就有比较高的起点;二是努力使研究成果有所前进,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仁和参加了《跨进学习社会——关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他清楚地记得,开题前郝克明力主用几个月时间,对国内外关于终身教育的文献进行检索,查阅了相关论文共758篇,其中国外研究报告和论文191篇。虽然工作量很大,但对明确课题的目标任务和重点,特别是对研究成果的创新起了很大作用。

    郝克明理论创新的源泉是调查研究,这也是她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毛泽东同志说:“没有科学的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在“大数据时代”,郝克明的调查研究方法颇有独到之处。

    一是扩展调查研究的视角她力主把教育重大问题放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把现实教育问题放到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分析,把具体教育问题放到整个教育系统中进行分析,把中国教育问题放到国际大环境中进行分析。

    二是注意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她在调查研究工作中要求,确保调查对象有代表性,重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尽可能详细地占有材料,努力做到调查研究提纲和问卷设计的科学性,确保调查的质量和效果。

    “十一五”期间,郝克明组织开展《独生子女群体与民族竞争力研究》。课题组除了进行大量文献研究外,还在全国东、中、西部选择了7个省市、17个区、10个县的334所中小学校,共发放问卷约10.7万份(其中学生85795人,家长12155人,教师9545人),总回收率98.2%。课题组就独生子女群体状况和特点,对问卷设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认真听取了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口学专家以及家长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先后进行了20余次讨论和修改,并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校进行了试填。课题组还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从天津、江苏、河北、辽宁4省市选择80名优秀独生子女高中学生,对这些学生及其家长、老师进行访谈。这项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被许多重要刊物刊登和转载,问卷调查样本还被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借阅。

    三是注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才能概括出科学的概念、观点和理论。郝克明在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座谈研究工作体会时说,这是研究工作中思想劳动最艰苦的过程,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从大量事实和数据的分析、概括中,提出比较有新意的理论观点,是质的飞跃,需要进行刻苦的分析和思考,有时甚至到了梦中还在思索的地步。例如,就《当代教育结构体系研究》而言,郝克明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从5个方面提出构建21世纪初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是增强教育对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的适应性。二是人才类型和教育结构体系功能的多样化,建立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三是关注某些不同类型劳动者之间和某些不同类型专门人才之间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和知识的可迁移性。四是注意处理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我国目前及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五是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注意多样化与规范化的统一,改革创新与相对稳定性的统一。这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提出和深刻的阐述,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对教育科学的献身精神和严谨学风是她成功的基础

    郝克明指出:“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没有对真理的渴望,没有不辞劳苦、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和严谨扎实的学风,要想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说,郝克明先生经常告诫研究者要排除一切干扰,淡泊名利,“甘于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要防止浅尝辄止和急于求成的浮躁风气。她身体力行地做出了榜样。季明明说:“她不少成果是在忍受着经常性失眠和身体不适情况下挑灯夜战完成的。我不止一次在凌晨一两点钟收到她的电子邮件。”

    学术品格

    扬大家风范,以昂然正气奉献于中国教育梦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郝克明身上积淀着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这股浩然之气。它滋养了她一身正气、脚踏实地、严谨治学,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众,只唯实、只唯真的科学精神。

    郝克明始终怀有对国家和人民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她曾深情地说:“当我在课堂上、校园里,面对着一个个天真活泼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对健康发展的强烈期盼;当我在拥有世界上最大教育资源的神州大地上,面对着伴随教育改革出现的许多新生事物,面对着不断出现的巨大挑战和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我经常充满着涌动的激情。”

    张力说:“郝克明教授之所以能从事宏观教育研究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不懈耕耘、成果丰硕、功勋卓著,根本在于她对教育事业、教育研究的热爱,对国家、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胡晓松、云南开放大学书记陈鲁雁说,从她身上,我们看不到陈规陋习,看不到因循守旧,看不到回避困难,给予我们激励的是她“80后”的风采——追求卓越、激情燃烧、革命人永远年轻的真谛。

    郝克明始终强调“放眼世界”,从中国实际出发,博采众长。

    郝克明提倡教育研究者要“睁眼看世界”,注意研究国外教育发展趋势和有益经验,并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升教育战略研究水平。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周满生说,郝克明主持的众多科研课题中,都有国际比较部分。她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一副会长期间,每年都举办不同主题的国际教育论坛。

    就此,她与很多国际著名专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美国教育界的泰斗波伊尔博士临终前,将其教育藏书捐赠给郝克明所领导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长达10年的交往中,在郝克明的学识与特殊的人格魅力的影响下,这位美国教育界重量级专家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友好之情。

    郝克明广泛联系和团结专家学者,在研究工作中鼓励各种不同意见或方案的争论和比较。

    组织“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高水平团队开展合作研究,是郝克明学术研究的显著特色。她倡导创造学术民主与学术批评的良好氛围,鼓励各种学术观点之间的研讨与交流。郝克明自己也是这样做的。胸怀坦荡、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谏言,是与她共事多年的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同志对她的共识。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曾在一次科研人员座谈会上这样评价郝克明说,她最突出的一个优点是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是对党的教育事业负责任的表现。郝克明在学术研究工作中的民主作风,也是她团结研究工作者,不断把研究推向更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郝克明在研究中始终洋溢着学者之乐,她崇尚创新,对于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保持着一颗年轻的不断求索之心。 

    她把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成果,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幸福和快乐。她主持的课题大大小小几十项,每一项都彰显着创新的亮点。她认为创新是科研的灵魂,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科学研究。

    郝克明有一个梦想,所有儿童和青少年将摆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争上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进行激烈竞争的沉重压力和负担。所有学习者都将能通过各种途径,包括通过计算机、电视和各种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自己最有兴趣、最需要、最向往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

    最近世界教育界正在热议的“慕课”,引起了郝克明的关注和极大兴趣。郝克明说:“这说明,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广大学习者有机会选择世界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正在开始变成现实”。几年前,她就多次提出,信息技术与终身学习思潮的结合,将会给人类教育带来深刻变革的重大意义。她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和北大等高校的同志说,要抓住机遇,打造中国版“慕课”,并反复强调:“我们正处在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应该为这场变革做一点事。”几天前,由她亲自策划的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改革国际论坛,居然会场爆满,超计划来了500多位热心于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的教育工作者,频频精彩的演讲引起与会人员的浓浓兴趣。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双鼓说:“她始终有着教育改革发展的超前意识。”

    毋庸置疑,郝克明凭借她的睿智和不寻常的洞察力,在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方面又站在了时代前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资料链接

    郝克明主要课题研究及所获奖励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获1990年全国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全国哲学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获1990年全国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1世纪初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获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宝钢教育基金会设立的教育宏观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获2002年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跨进学习社会—关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独生子女群体与民族竞争力研究》和《教育·社会·未来——郝克明教育文集》,作为郝克明的代表著作,于2012年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

    2004年10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授予郝克明“教育与人类发展杰出贡献奖”。郝克明是接受这个奖项的第一位亚洲专家。



/jiaoyu/zatan/2019-09-12/2351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