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出梁庄记》:要有情,要有爱

[db:作者]  2013-12-30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殷国雄

    坦白地讲,我很喜欢梁鸿的《出梁庄记》,就像先前喜欢她的那本《中国在梁庄》一样。我喜欢从《中国在梁庄》到《出梁庄记》一以贯之的呈现方式。她不是自帝都返乡,站在家乡的桥头感叹“家乡的变化真大啊”的那种。她把自己定位为探访者和记录人,呈现和讲述父老乡亲的真实故事。对于梁庄的记录和书写,梁鸿饱含感情,对于梁庄人的苦难和坚韧,梁鸿始终有一种在场感,让人觉得有真诚的疼痛,所以梁鸿会去发现那些被我们自以为已经知晓却异常陌生的东西。不要和我扯什么“客观中立”,姑且不论有无真正的“自我隐藏客观中立”,梁鸿她不是记者。她爱她的故土,爱她的父老乡亲,愿意去收集愿意去记录那些普通生命的颠沛流离哀伤苦痛,这本身就值得敬重。

    梁鸿有情有爱的呈现和讲述并没有削弱她对现实问题的敏锐。就我而言,除了书中真实的泪水和死亡使得那些存在于空洞大词里的概念变得异常清晰和疼痛,《出梁庄记》还有一些让我特别触目惊心的发现。

    我原本想当然地以为,离开故土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固然遭受了种种不公和屈辱,但是离开乡土进入城市的事实必然使得他们相对脱离“熟人社会”的狭小,扩大自身的交往范围,和城市有一些交流和互动。但梁鸿的记录和讲述告诉我,这是非常愚蠢的自以为是:城中村的本地人和外来者的界限居然如此分明,除了必要的房租水电而产生的交合,他们彼此隔膜,互相冷漠。梁庄人的交往更多的还是以血缘和宗亲为基础,除去职业因素,他们交际扩展的范围极为有限,梁鸿记录里的大多数梁庄人也没有了欲望——权利被剥夺,生存的重压使得他们貌似平和地接受了这一切。

    我无法理解的是,同是城市底层的城中村的城市居民为什么会对外来者如此排斥和不屑?一些被剥夺的人为什么要把屈辱和不公施于被剥夺得更为彻底的人们?就算成功如书中所记录的李秀中,一个身家以千万计的商人,为什么提到梁庄,提到乡村,都是贫穷和屈辱的记忆,没有温暖,没有价值认同?

    为什么丧失者对剥夺和屈辱失去感觉,习以为常?如果说这只是制度酿成的苦果,那有谁能保障这不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文化?我只能说,我们没有做好准备,真的没有做好现代化的准备。还好,书中还有那位开着越野车来找梁鸿的老板,他意识到了这些,虽然他对权利的实现方式,我并不认可。但感知和意识,就是改变的可能和开始。

    梁鸿的《出梁庄记》和她先前的《中国在梁庄》一样,始终让我感受到知识精英对普通民众理解和温情的存在。如同梁鸿一样,观察普通人生存现状,体味他们的艰难和苦痛,也许才能理解,表面的麻木不是对生活没有感觉,不是对屈辱一味顺从,他们只是选择了忍受。而这种忍受,并不可耻也不值得大肆批判,除非你对现实的复杂失去了感受和理解,对那些鲜活的生命失去了爱。

    在这个意义上,我再次重申,我喜欢梁鸿。

    (作者系江苏张家港市第八中学教师)



/jiaoyu/zatan/2019-09-15/2384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