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功毅 赵建春 沈大雷 特约通讯员 华跃
“今年,我校没有一名学生流失,这可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近日,记者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最偏僻的农村教学点和平镇电站小学采访时,校长胡荣高兴地对我们说。前些年,因教室是危房,加上教师年龄大,学校每年都有十几名学生到城里择校。
从2011年起,区里和镇上陆续投入资金对该校进行建设,如今的校园大变样,塑胶跑道、电子白板都有了,今年暑期,区里还抽调4名青年骨干教师来支教。现在,家长都说,孩子在电站小学念书,就和城里一个样。
电站小学的变化,是淮安教育发展的鲜亮缩影。教育部组织的2012年部分省市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各项成绩指标仍然排位靠后的淮安市,综合评定成绩大幅提升,跃升江苏省前列。
短短几年,淮安市是如何完成“逆袭”的?淮安市教育局局长朱亚文说,这是该市近年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着力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的结果。
区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普惠化
记者到洪泽县东双沟镇中心小学时,正赶上放学时间,前来接孙子回家的张阿姨,看着孙子小豪,脸上笑成一朵花。
“这孩子好动,喜欢跑跑跳跳,以前他在操场活动后,回到家就是一个泥猴子。”张阿姨说,前些年东双沟小学的操场还是泥土的,坑坑洼洼。“现在,校园美得很,操场上铺上了塑胶跑道。”
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告诉记者,自2008年启动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创建以来,淮安市投入资金近100亿元,新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91所,超额完成校安工程三年规划任务,中小学装备条件达到省二类以上标准。截至目前,淮安市已有7个县(区)成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区)。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是一所才办两年的新校,但在当地老百姓眼中,它已是一所好学校。“我校的发展,多亏了涟水县实验小学的鼎力支持。”校长助理王斌说,幸福里实小是涟水实小教育集团的一所分校,成立之初,3名校领导和一大批中层干部都是从涟水实小交流过来任职的,随之带来的,还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管理办法。
为了破解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结构瓶颈,淮安市还积极构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联动机制,从2006年起在主城区部分学校进行集团化办学试点,着力构建了“三五四”集团模式,即以“名校+新建校”、“优质校+薄弱校”、“城区校+农村校”三种形式组建集团,集团内实行资源配置、师资交流、制度规范、教学活动、考核评价的五个统一,以实现共享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过程和教育成果。
2008年,淮安市进一步扩大集团化办学试点范围,2010年起在全市全面推广。目前,全市基础教育办学集团已达86个,涉及近200所相对薄弱校和新建校。
“双十”模式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2013年10月18日,在洪泽县实验小学四(1)班教师引导下,学生们相互提问题,相互研究回答。这是该校教师用“自问自探”教学模式上数学课的场景。这种教学模式被评为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淮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薛祝其告诉记者,从2011年底开始,该市举行“十大教学模式”评选活动,总结提炼出诸如小学的“自问自探”、初中的“基于课程标准的循环差异教学模式”、高中的“问题互教”等十大课堂教学精品模式,并在全市推广。
淮安各地还在学校管理方面总结出了精细化管理、多层次分部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等成功经验。经过广泛征集和评选,该市总结推广了“教育教学片域联动管理模式”、基于“周恩来班”创建的德育模式、“担当教育”等十大教育管理育人模式。
以淮安区探索出的“教育教学片域联动管理模式”为例,主要做法是将全区100余所学校按区域、类别组建成6个“教育协作片”,常态化进行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和师生互访活动,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了全区中小学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淮安市还不断丰富学校办学特色,改变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校的评价模式,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彰显个性、特色发展。“目前,我市已经创建体育、艺术、文化、科技等特色学校200多所,独具淮安特色的教育流派初步形成。”朱亚文说。
“三百计划”增强教师核心竞争力
“真没想到,能和市里的名师同台献艺!”时间已过了两个多月,谈到不久前的一次上课经历,涟水县朱码镇中心小学青年教师张星百仍很激动。
2012年以来,淮安市组织开展了小学及幼儿园“百位名师课堂展示”、初中“教研进百校”、高中“百项微型课题研究”活动,这三项活动被称为教师素养提升的“三百计划”。该计划抓住各个学段教师存在的教科研难题,力求放大名师资源的辐射效应。
“以往高中一线教师往往喜爱申报大的课题,而事实上课题太大,教师们往往时间不够、力量不足,越做越难,结果常常做空。”淮安市教研室教研员严宝明说,高中学科组织的“百项微型课题”研究,目的就是引领普通高中教师关注身边现实问题的研究。经过专家点拨,许多高中教师的研究“实战性”更强了,语文学科有的研究“小随笔练习”,英语学科有的研究“课前两分钟对话”,地理学科有的研究“教学中对于教材插图的有效利用”,等等。这些微型课题切口小,周期短,对于教师的指导价值很大。
除了“三百计划”外,教师交流成为淮安盘活全市教师资源的又一妙招。
位于洪泽县朱坝镇的朱坝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中。由于地处偏僻,师资力量薄弱曾是校长李加忠的一块心病。现在,学校每周选一个学科的教师到洪泽县实验中学本部,全程跟踪城里教师的日常教学状态。“在跟岗学习中,我不仅仅学到了新颖的教学方法,更关键的是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该校一位年轻教师说。
淮安市教育局师资处处长赵慧介绍说,近年来,淮安积极探索教师交流制度,提出了“轮岗交流、互派交流、城乡支教、对口互培”4种教师交流形式,推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5年来,全市累计已有5000多名教师参加交流活动,150所农村薄弱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通过交流,消减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校际、城乡、区域之间的师资差别,逐步实现区域内中小学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们办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为了民生福祉。”朱亚文说,“今后,淮安市还要坚定不移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打响‘学在淮安’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
改革者说
探索地方特色强教之路
淮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朱亚文
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打造“学在淮安”品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突出质量主题不动摇,统筹兼顾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强教之路。
教育要让老百姓满意,就要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近5年全市投入近百亿元,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学校装备和信息化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如今淮安教育整体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我们抓住教育质量提升关键要素,重点推进三项改革:一是课程改革,重在开好各类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和建设课程基地,逐步形成具有淮安地方特色的课程文化;二是教育管理改革,重在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以淮安市“十大教育管理模式”为引领,带动全市中小学创新学校管理;三是课堂教学改革,重在创设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课堂,探索创立淮安市“十大教学模式”。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建立了教师补充更新机制,每年招聘一批优秀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建立教师培训提高机制,开展菜单式主题培训,实现按需培训;建立教师交流新机制,逐步均衡师资配置。同时,还建立名师培养机制,促进广大优秀教师成名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