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推动招生选拔专业化和人才培养特色化

[db:作者]  2014-01-06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工作是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环节。公平与效率、统一与多样的博弈始终贯穿在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多年来一直是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理论界、高校不断探讨研究的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这既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是我们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卓立于世界高水平大学之林的重要途径。社会的持续发展依赖于不断的改革创新,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要靠改革创新。

    ■李家俊

    为什么要实施招考相对分离

    考试和招生是两件相对独立、互为因果的事,考试的作用在于评价,招生的目的在于选拔,考试为招生提供依据,招生的结果促使考试不断调整完善。我国现行考试制度的核心是高考,在选拔制度上,全国统一采用的是高校依据各省高考整体情况划定分数线录取学生的模式。在这种传统的基于统一高考的高校集中录取制度下,高考成绩是决定录取结果的唯一标准。多年的实践证明,高考制度在维护教育公平,确保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实现教育和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高考是不可替代的。但在这种框架下,高考的功能更多地转向了选拔而非评价,也使得社会大众往往把考试和招生混为一谈,这也导致了一些被社会长期所诟病的诸如区分度不足、指挥棒效应、一考定终身等制度缺陷,并衍生出很多与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规律相悖却又无法避免的问题。

    在这种大背景下,正像习总书记所讲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让高校和社会对人才的评价采用更加多元的视角和综合的眼光来判断就成了全社会对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关注、思考、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格局。自主招生十年来的试验和探索,促使大学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选拔评价标准,在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大学结合自己的培养目标开始思考“选什么人?怎么选人?”的问题,为自己量身定制多元化的选拔标准,唯才而不唯分,对高考制度形成了有力补充和极大完善,赋予了大学招生一定程度的弹性空间,迈出了招考相对分离的第一步,也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招考相对分离的呼声由来已久,但必须明确的是,招考相对分离绝不是取消高考,而是要让高考制度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丰富完善。用考试的方法精确测量学生的学科特长和知识掌握及应用能力,用评审、面试及其他参与式考查方法来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情商发展、综合潜质等考试无法发现的优势和不足,将一场高考细化为多场考试和多种形式的考查,将每一个孩子以立体化的、丰满的结果呈现给大学。

    世界上高等教育高度成熟或者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完善的标准化统一考试,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因素,与其他测评共同汇聚为以多元素质评价为基础的招生选拔机制。美国大学的招生考试以SAT和ACT两种标准化测验为代表,作为招生的重要评价工具,二者分别定位为“能力倾向性测验”和“课程学习测试”。SAT每年举行7次,ACT每年举行5次。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香港也有大学统一招生考试,称为香港中学文凭考试(HKDSE),采用“水平参照”评级制度,反映考生达到的水平,包括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通识教育4个核心必考科目,同时提供包括历史、经济、伦理与宗教、地理等9种选修科目和外国语科目供考生和大学选择。

    实施招考相对分离的现实途径

    从长远看,招考相对分离政策的实施至少会在三个方面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刻影响。首先,招考相对分离会进一步推动人才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向全面、系统、科学的方向发展。考试是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考试回归其单纯评价功能。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必须建立起面向教育过程的选拔评价体系,通过确定具体的评价要素,对考试成绩合理使用,明晰测评的方法手段,真正实现以综合评价为基础的多元选才。其次,招考相对分离将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和高等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2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高校的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逐渐趋于多元化,多元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多元的评价手段,多元的特色人才助力高等教育百花齐放。再其次,招考相对分离,必将促进基础教育回归素质教育。当下基础教育完全围着高考转,学校和学生只能“理性”放弃素质教育,考试改革促进中学课程改革,考试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当素质教育的内容重新成为招生关注的标准之一时,学校、学生也必然再次“理性”选择素质教育。

    完备的制度建设是招考相对分离政策实施成败的关键,建立专业的考试组织机构组织考试,完善自主招生机制科学选拔,健全监督机制保障公平都是招考相对分离的必要组成部分。

    专业考试组织机构是招考相对分离成败的核心。通过强化考试的专业性和标准化,建立公允的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地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整合资源,力求兼顾学生发展和大学选才的需求。作为不同于权力机构和市场的非营利组织,考试组织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拥有独立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和专业化弥补政府行政部门的缺陷,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来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社会的信任,通过机构的发展推动课程和考试的完善。国际上知名的第三方教育机构,如美国的ETS(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和ACT (高等院校测验中心) 就分别成功组织了SAT和ACT考试,并推动着考试伴随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在招考相对分离的制度下,大学招生自主权将得到进一步回归,自主招生的改革必将愈加深入、广泛。如何用好、管好招生自主权,一要强化对人才评价理论方法的综合研究。自主招生经过十多年的摸索,迈出了高校理论研究的第一步,很多层面实现了从无到有。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人才评价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必须持续不断地投入和研究,才能更加客观准确、不断完善、与时俱进。二要深化自主招生机制。进一步明确大学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标准衡量,考查统一高考模式下无法考量的因素。建立以不同的入学测试标准为核心的、符合自身标准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使之能够作为区分高考成绩同一区段学生的工具。三要坚持实行综合录取制度。不同的大学可以要求考生的高考成绩作为前提条件,结合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评价、大学组织的自主招生测试,形成综合意见,决定录取结果。考虑到我国区域教育差异和城乡教育差异的现状,可面向贫困地区和农村设立专项计划。

    高等教育担负着保证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任,更需要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制度规范中学、大学等参与主体的招生行为,建立高校、中学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机制,构建外部多元监督体系,强化信息公开,充分接受社会大众和舆论的监督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建立、完善、丰富监督检查机制,实现招生过程360度阳光监督,才能让教育公平落到实处,惠及大众。

    加强招生与培养的联动与互相促进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大学招生本质上也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国家招生考试政策的调整,意味着大学与学生之间进一步的“双向选择”,必将促使高校重新审视自身,全面提升大学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加速招生工作与人才培养的联动。

    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水平是大学的立校之本,提高大学的育人水准,就需要从教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师激励、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等多个角度统筹优化、改革创新。在这方面,天津大学多年来秉承“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不断思考探索、研究凝练,提出了包括心身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知识4个维度,28个要素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并依此指导完善自己的综合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结合工程教育改革,在学校国家试点学院实施了“课程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每门课程的授课质量和学习效果。在专业建设上通过开展国际专业认证,努力让自己的毕业生直接拿到通往国际职场的“通行证”。可以说,这些以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为着眼点的改革尝试将是未来大学发展的重心和潮流,也将更加有利于招生与培养的联动与互相促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学生选择的机会将越来越多,进入大学的门槛相对降低,成为事实上的“宽进”。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拔尖人才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必将倒逼高校的人才培养趋向于“严出”。未来,高校一定会逐步完善淘汰机制,建立宽进严出的标准和制度是必然的趋势,这既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更是大学对学生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主动担当。

    可以预期,在招考相对分离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新形势下,必将进一步推动大学招生选拔工作的专业化和人才培养的特色化,真正实现中学素质教育的转向,在政府宏观管理和社会参与监督下,培育出更加成熟、更有公信力的专业考试机构和考试机制。(本文作者系天津大学校长)



/jiaoyu/zatan/2019-09-16/2405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