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森青 印莹
“我包的饺子煮好后,第一只先给‘牛津团’的昊一哥哥吃。”在新年前夕,扬州大学来了一群特殊的“感恩者”——11个来自雅安震区的孩子,他们特地学着包饺子以感谢一直帮助他们的哥哥姐姐们。
“牛津团”是由扬州大学一群90后贫困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公益组织。这群曾经接受过资助的大学生变身感恩主体,志愿足迹遍布甘肃、四川等多个省份,累计募捐了近十万元爱心物资和资金……
为西部孤儿学校募捐,被称为“牛津团”
一次偶然的机会,现任团长王昊一从媒体上得知甘肃省甘南州化旦尖措孤儿学校的条件非常艰苦,很多孩子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过冬。家庭贫困的王昊一,多年来一直在社会和学校的资助下继续着学业,孩子们陷于困境的画面深深刺痛了他。于是,他和周围一些贫困生决定尽力帮助孤儿学校的孩子们。
为了募集到足够的衣物、学习用品等物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企业开展爱心募捐。因为没钱雇用车辆,每人只好背着大一进校时学校发放的牛津包装运募捐来的物资。每当周末傍晚,这群背着牛津包的大学生满载而归,成为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他们这种简单但真诚的方式感动了许多人,因此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牛津团”。
“背着大大的牛津包,起初真不好意思,怕别人以为自己是骗子,但事情一旦做起来,也就觉得很自然了。”团员丁伟道出了很多成员的心声。
“送到洗衣店洗实在是太贵了,学生都是自己洗、晒募集到的衣物。”该院党委副书记王建军介绍道。为了将募集到的资金尽可能多的资助出去,学生舍不得多浪费一分钱,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如何真空打包、集约运输。
为了兑现承诺,53名贫困生暑假打工支教芦山
在援助过程中,团员们发现山区孩子,尤其山区女童的求学之路十分坎坷,很多人甚至会面临中途辍学,这让从贫困中走出来的大学生们感同身受。于是,他们决定以结对的形式帮助山区孩子继续“读书梦”,并向孩子们承诺,暑假到大山里看她们。
刷盘子、发传单、下车间……为了兑现这个承诺,去年暑假,53名团员放弃休息,冒着炎炎烈日为山区孩子的“读书梦”打工赚钱,有的留校做家教,有的到餐馆打工,有的下车间实习,火热的夏天涌动着火热的爱心,他们终于在半个月内凑齐了两万余元支教经费。
芦山县晨阳希望小学震后又被称为“板房希望学校”。地震将学校原有的教室全部变成了危房,孩子们只能在操场上搭建的临时板房内上课。了解到这些情况,团员们把许多新鲜的东西带进了大山。笔记本电脑、投影仪……一批最新的教学器具搬上了课堂。
他们带着打工赚来的两万余元帮助板房学校完成了建校以来的“三个第一”:第一个国旗班礼仪队、第一个科普实验室和第一笔“雅安妹妹”圆梦基金。
感恩公益,爱心之路越走越精彩
一个特别的公益团体,一群特殊的感恩学子,心存感激,胸怀责任,他们在继续着公益志愿的实践中也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公益之路。今年下半年,牛津团借助媒体和爱心人士的力量,资助11名四川学子来到扬州继续学业,大小朋友聚集扬州读书求学,情浓似血,所以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温馨。“牛津团”成立至今,已经由最初的12人发展到今天的200多人,团员们正利用自己的公益力,影响和带动更多的贫困学子帮助智障学子、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流浪人员……
是什么让爱与被爱在这里如水乳交融,又是什么让“感恩公益”的种子在这里生根萌芽?
“从小到大,一直有好心人帮助着我。现在从事感恩公益,也是在帮助过去的自己。”刚刚本科毕业的王洪静是一名来自苏北农村的孤儿,学校和社会的资助让她读完大学并顺利就业。她是“牛津团”的发起成员之一, 虽然毕业了,但她仍像当初每个月从勤工俭学的收入中“挤出”一百元钱注入“爱心基金”一样,继续从事着感恩公益事业。
在所有团员的登记表上都记录着这样一句话:做人就应该像蜡烛,有多少光,发多少热。团长王昊一说,“我们都有一种信念,虽然不能选择家境,但可以选择人生,贫困本身也是一种升华人生价值的宝贵财富。”
“人的价值在于‘被需要’。”扬州大学团委书记徐蕾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参与公益不在能力大小,如果一名贫困学子心存感激,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到幸福,这种幸福会扩散,会形成大爱校园的浓烈氛围,更体现出一种‘生命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