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读者·作者·出版者共议“教师之书”

[db:作者]  2014-01-06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让你的阅读教育你

    ■冷玉斌(教师)

    当我们谈论教师阅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教育模式”、“课程动态”、“专业发展”、“个人成长”等专业词汇映射下,有没有一种可能,让阅读独立于我们锱铢必较的日常行为之外而繁花似锦,让阅读豁免于其他的直接目的而自信从容?

    2013年,一路读下来,最喜欢的是《文学回忆录》。年初读,到了年尾,还意犹未尽。木心先生有言:“我读书的秘诀是:看书中的那个人,不要看他的主义,不要找对自己胃口的东西,要找味道。”这本书里,先生只对永恒发言,恰似他一念所系,端的好味道。

    于我,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就是不仅让我“知道”,更让我“看见”。《文学回忆录》,一场“文学的远征”,让偏居小镇的我事隔多年仍能看见——人,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那么远,那么近。

    这才有味道。这才是味道。

    2013,还有哪些书让我看见?

    《儿童文学思辨录》(刘绪源)、《语文教学的批评与反批评》(詹丹)、《译边草》(周克希)、《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徐莉)、《上课记2》(王小妮)、《记忆之塔》(周志文)、《性格的力量》(保罗·图赫)、《大地总有孩子跑过》(林茶居)、《父子大学》(范福潮)、《电影编剧的秘密》(芦苇、王天兵)……不会忘记无比钟爱的唐诺,厚厚一册《尽头》,惊鸿一瞥里仿佛已是阅读之尽头。

    我到底看见了什么?

    说起教师这一行当,想起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说的:“只要他们能够不断地发现新的挑战,他们的工作便是一趟永无终止的冒险。困难和挫败绝对压不扁他们的好奇心,一大堆新的疑问会自他们解决过的问题中产生。”

    真的,所谓“一大堆新的疑问”,我愿意将其理解为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教育正是可能性的艺术,教师正是要学会发现与捕捉生命中的可能。我从书里看见的,其实就是大大小小的“可能性”。

    唐诺认为:“可能性,而不是答案,我个人坚信,这才是阅读所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最美好的礼物。”

    芦苇先生提出,这个时代电影应有的境界是“关注生命,凝视灵魂”。读后若有所悟,要问教师需要什么书,岂非也是这八个字?再进一步说,这个时代如何做教师,不也正是这八个字?

    教师所从事的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专业,又不仅是专业,其根基正建筑于生命与灵魂。阅读从来都不是外乎生命的,灵魂也并不只是一段“专业”。说到底,教师阅读,抑或教师写作,最底线的价值观,均应是“关注生命,凝视灵魂”。

    事实上,也只有那些“关注生命,凝视灵魂”的书,才会面向更多可能性。让你的阅读教育你。

    什么是“教师之书”?

    美国作家布鲁斯·贾温曾写道:每个图腾的始祖在漫游全国时,沿途撒下语言和音符,织成“梦的路径”,如果他依循歌之路,必会遇见和他做同一种梦的人。

    教师之书,就是和教师做同一种梦的书。写下这书的人,也必定是和教师做同一种梦的人。 

    不停地寻找一盏灯

    ■张文质(作家)

    所有的文字都可能是挣脱、徘徊、觅得生机和自我启明。我们通过写作而成为信使,摆渡着某种不可能,同时使这样的不可能成为可能,秘诀就在于我们试图做世界信使之前先做自己,因为危机的本质恰恰在于不相信、放弃和怨恨,我们以为拯救一直遥不可及,而不是拯救就在于行动之中。如果有些写作仍然予以我们精神的包扎,予以一种获得……奇妙的、从阅读中汩汩流淌着竟是不断的返回,仿佛只有你一个人懂得,只属于你一个人,只有你打开了自己的“天灵盖”,与天光、万物相融,与未知相遇,就像在月色下的湖畔,喊出“啊,真美”。这样的文字一定是从血管中流出,是以心相许。我们还可以相信,我们的身体也参与到这样的写作之中,所谓的理解首先源于信仰和介入,在此岸就开始着手,在今天就做一个建设者。

    看见这样的文字,也就看到自己的身影,尤其是,总是记得自己就是一个施行者……由柔弱的自我怜悯转为用心的践行。因为自怜已经太多、而且过于顽固,现在需要另一种生活,从书本回到生活,在生活中信赖改善,窥见既是在我们身上又始终召唤着我们前行的未来。像是远处的微明。作为我思想的异名者,作家哈扎拉尔说:“最好的书是帮助你生活的,任何的新行动都是一种行善,它首先针对着你自己。若是你不能醒悟出这样的原则,作为自救,那世界对你而言就真的没有机会了。”他又说,我们始终都可以相信,有些拯救只在阅读中产生,这是人类最美好的宿命之一,他必须学习,要不然只能日渐粗鄙与怯懦,其实大德者常常是用文字传出良善与真性的,他们的世界因此敞亮可以通达。

    相信改变已经发生,这也是一种最不坏的自我妥协,它的启迪性在于所有的变革都并不是以我们期待的方式发生或呈现的,接纳、承受之中,所谓的妥协其实就是思维结构的一种改变,在不能接受中已经接受,在不理解中已经获得自己的理解。“善于学习”说的并不是先天的智力上的优势,而是指人的自我开放与不断再出发的能力。

    如果你每天都是阅读者,每天都有一长段时间用于凝神、身心聚集,看见自己、看见自己在世界上存在,“仿佛一个沉溺者进入一种完全透明的光中”,你一定已经摆脱了一直困扰你的恐惧,你已经以极为强韧美妙的耐心做到了这一点,你可以享受自己的喜悦,你已经拥有了宁静的内在。

    也许人一生最大的努力便是这样不停地寻找一盏灯,这不仅是为了获得确切的依赖,而且,这样的寻找本身就是至大的快乐。

    那些看似最辛苦的人,常常也是最有福的,只有他们明白世界的另一种形态与我们生命的另一种样式,它们是在我们心中打开的,因此这些属灵的事物,也一直在生长之中。

    所有好书都有“心”

    ■李永梅(出版人)

    记不清几年前,看过一本绘本,书名叫《一切有心》,全书以一个稚童的视角,赋予一切事物以生命——任何人、任何动植物、任何物品身上,都跳动着一颗可以感受冷暖、相互交流依偎的心。

    一切有心,如辛波斯卡《万物沉默如谜》里的字句一样打入心坎,身边的平凡物什仿若可交心的友伴,他们不断构筑我们生命所需之境,譬如一本书。

    在我心里,好书都有心,可以交心的书才是好书。

    有心的书,是驻扎着作者灵魂和心意的。这本书或者是专业知识的展示,或者是情感地图的表达,又或者是个人经历的注脚……但,文字背后,都是作者在自己擅长领域的用心表达。经由这些文字,我们可以分享作者的知识经验、感受也许自己永无机会体味的生活滋味,甚至可以像读张爱玲、金庸的文字一般,被领入一个神秘且韵味绵长的全新世界——张爱玲的爱恨上海滩,金庸的情仇江湖梦。

    有心的书,又是读者与文字心灵交融的。如果说作者的表达目标是一个客观存在,那么读者与书中字句的交流则可能是另一种与“心”有关的互动。每本有心的书,其中都密布许多情感的网络,蕴藏着心灵的谒语,读者也许会寻找到与自己际遇相关或者契合的某些点,对文字进行解读、生发。

    好书,是可以带来成长力量的书。非常幸运,作为一个出版人,可以有机会把有心的好书传递到读者手中,制造无数读者、作者心灵交融的机会。好书最大的力量就在于,它会促进读者、作者、出版人的共同成长。作者心血凝练文字的过程,读者汲取营养、解读内化的过程,双方以文字为媒介的交流过程,于双方而言,无疑都是成长的过程。我熟知的教师群体,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好教师是写出来的”、“好教师是读出来的”。这些语句仅作断面解读固然失之偏颇,但读书之于作者和读者成长的意义,可见一斑。对出版者而言,编辑每一段文字,设计每一个页眉页脚,斟酌每一个标题,都会费尽心思;前后勒口究竟放什么内容可以展示书的内核,封面营造何种意境才能为书稿增色,都需仔细思量。出版一本好书,从选题到成书,恰如培育幼苗,期待它大树参天的过程必然是辛苦而充满乐趣的。更令人着迷的是,好书如挚友良师,编辑过程就是与作者交心的过程,研读亦可作反观内心之镜鉴。

    作为读者中特殊的一群,教师的阅读旨趣和品位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时代发展的风向。在正在发生的教育变革中,教师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面对这种变化,教师教育图书出版者正面临挑战。



/jiaoyu/zatan/2019-09-16/2406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