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教育也是一样。据长沙晚报报道,2014年元旦,长沙市教育局局长王建华扮成家长暗访违规“小升初”培训,打响了新一轮重拳整治违规办学行为的第一枪。同时,王建华还通过媒体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欢迎市民举报、投诉违规招生行为。
无预演地暗访、非偶合地问责,加之还有地方版《关于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专项督查工作方案》兜底,长沙市教育部门在新的一年里整治违规招生行动的气势与力度,着实可圈可点。凡事就怕认真二字,真抓实干,不怕不能遏制“小升初”领域的歪风邪气。
局长亲自抓“小升初”,其情可嘉,值得叫好。然而,考虑到当前大城市“小升初”乱象的复杂成因,笔者认为,关于“小升初”治理,还有诸多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就该新闻来看,一场名校“小升初”咨询推荐会,动辄就能吸引上百名家长,只能怪家长“防忽悠指数”太低吗?培训教师口中的名校密电、坑班、“小升初”考试等暗箱操作“内幕”,虽明显违反“小升初”招生制度,难道仅仅是空口无凭的戏言?其间种种或潜或明的规则,究竟是舌灿莲花的杜撰,还是有迹可循的举报信息?很遗憾,据说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只是当场亮明身份,劝导家长要洁身自好、远离忽悠,并未顺着培训班的“秘诀”去刨根究底,看看有多少名校、名师,纠结在违规的红线之上。
在权力逻辑之上,监督与滥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小升初”的现状是一回事,教育主管部门的姿态是另一回事,两者之间有时未必成因果关系。我们丝毫不怀疑教育主管部门对违规招生的痛心疾首,但根治这种顽疾,剔除寄生其间的各种利益链,仅靠暗访、仅靠“堵”字诀功夫,显然还不够。
一者,择校高烧不退,于家长而言,是趋利避害的本能使然。归根究底,是因为基础教育因种种主客观因素而制造了三六九等的格局。这是人人皆知又讳莫如深的道理:均衡一天没实现,教育两极分化就一天难以逆转。
二者,家长择校、校择学生,说到底还是抢跑的功利思维作祟。中国的许多家长都有“起跑线情结”,都恨不得将孩子的起点往前挪动哪怕一毫米。而一些基层学校也是如此,不许办重点班、奥赛班,就偷偷摸摸李代桃僵,办“实验班”、“火箭班”等,总有绕过规定的通融之策。
很多道理,知易行难。局长暗访轻易就能逮到火爆的“小升初”培训现场,一方面固然能看出地方部门的决心与作为,另一方面也足以窥见沉疴之难、顽疾之深。
资源不平不均,才要挤破脑袋去选择;监督不真不诚,才会禁而不绝。当择校之困已经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道硬伤,一味打击或禁止终究也只有个案意义。
根本而言,再难也要将均衡的目标贯彻下去:一是在资源配置上少些厚此薄彼,多些均衡考量;二是创设流动制度,严禁掐尖录取、杜绝“一校独大”,将优质教育资源稀释并辐射开去;三是从教育政绩考核上改变好大喜功、倚重大考成绩的偏好,不能一边骂“择校热”,一边学校和家长又不得不奔涌向择校的洪流。中国基础教育在均衡的路上,尚任重而道远。(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