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父子 丰子恺 绘
■王淦生
一档电视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使得“怎样当好爸爸”成为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历来当爸爸容易当好爸爸难。在近一个世纪之前,鲁迅先生就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对此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鲁迅说,觉醒的人们,应当首先解放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要促成子女的发展,父亲们需要做的事,“开宗第一,便是理解”,“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最重要的心态,便是“解放”二字,要认识到“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子女是从“我”分离出来的,所以必须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因为“非我”——子女是人类中独立的一分子,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因此,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鲁迅特别反对传统观念中那种“报恩”的观点,认为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不是“恩”,而是“爱”——挚爱幼子是一切动物的天性,绝无利益之心,而“恩”或“报恩”却总离不了利益交换的考量。
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父子之间大多是封建社会因袭而来的专制、僵化的关系,这种关系造就出的一般是些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顺民。要造就一批新人,就要给他们一个新的文化,让他们沐浴到从因袭重担下解放后的自由,从旧人伦黑暗中解脱后的光明,从家庭做起,给新一代人的成长赋予现代文明曙光的热能。
一个世纪后,排除鲁迅先生深邃的历史寓意,现实中的爸爸该如何承担起自己责任呢?前些时候美国卫生部组织专家编写了一本手册——《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中明确定义了有效的父亲功能的七个方面:和孩子的母亲培育积极的关系;花时间陪伴孩子;养育孩子;恰当地规训孩子;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保护和供养孩子;成为孩子的模范。一句话,父亲在这儿!
然而,今天最大的问题恰恰是父亲的缺席。被绑缚在现代化快节奏滚滚车轮上的父亲们,被抽空了价值向度的物质利益所魅惑,抛却了向后代传递有效价值的本分,舍本逐末地去追求那些虚妄的财富和所谓的成功,代价却是精神生命链的断裂。不说几十年的“打工潮”造就了乡村无数的留守儿童,即使城市中风光无限的白领等社会主流人群,又有几个能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越是匆忙的赶路,往往越容易迷失最初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父亲对满怀舐犊之情的天伦之乐的向往,还是孩子对宽厚博大的父爱的渴望,都是人们生活中最为根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家庭有必要担负起这样的义务,社会有责任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正迎合和释放了被现实社会压抑多年的这一精神文化需求,对社会价值取向做了很好的引领,回到孩子们身边日渐成了一种风行的时尚。
我们真切期待这样一场电视上的真人秀节目,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持续存在的真实场景。让每一个孩子都不再去问爸爸在哪儿,而是开心地牵着爸爸的手问爸爸去哪儿。(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