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丹寨县雅灰小学。
2013年12月18日,扬武民族小学学生愉快地吃着营养午餐。
丹寨县中小学生都办理了新农合卡副卡,看病可以报销医疗费用。
社会各界经常给予寄宿学生关爱,这是新年前学生收到捐助的棉衣。
雅灰小学学生在操场上快乐游戏。
扬武民族小学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苗族花带编织技艺。
当地学校把芦笙演奏作为校本课程,让学生传承这项民族艺术。
2013年12月17日,丹寨县迎来入冬后第一场雪。晚上,雅灰小学宿管老师给学生烘烤湿鞋。
■本报记者 张学军 通讯员 马涛 郑建文 摄影报道
俺的娃上寄宿学校后,吃的比家里还好,还不花钱。”“听说寄宿学校的老师很负责任,学校还有心理教师呢……”学生家长们的这些议论,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广为流传。近期,该县完成了2万余名中小学生全部寄宿教育这项惠民工程。
丹寨县居住着苗、水、布依等18个少数民族群众,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县。丹寨县在校学生3万多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万余名。由于当地山高、坡陡、沟深、路远的现状,过去农村小学及教学点数量多、规模小而且分散,优质教育资源很难到位,教学质量不高。
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介绍说:“在贵州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短缺是办教育面临的难题之一,让每一位孩子不仅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办学模式。”为此,丹寨县委、县政府以坐不住的责任感、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确立穷县要办大教育,实行教育效果最大化的发展理念。按照“减少数量,增加容量,提高质量,形成规模”的总体要求,选择了小学向中心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全部建设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发展之路,从2008年初开始,丹寨县拉开“集中办学”序幕。
全县14250名小学生聚拢到乡镇、7506名初中生搬进县城,实行集中办学并实施寄宿制管理。为解决学生的吃、住、行问题,县财政投入1000万元,新建扩建学生食堂10120平方米,拿出380万元,配备200名食堂工作人员及72名保安人员,为2万多名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营养餐”。2012年3月,县财政再次投入60万元,给在县城寄宿的学生补贴周末回家往返交通费。
2013年12月17日,记者来到丹寨县最偏远的一所学校——雅灰乡雅灰小学采访。此时正赶上学生课后活动时间。操场上,有跳绳的,有打羽毛球的,孩子们欢声笑语不断。
雅灰小学是由雅灰乡2所小学及附近10个教学点合并而成的寄宿制学校,现有学生685人,其中寄宿生637人。学校有两栋教学楼,男女生宿舍楼各一栋,学生食堂、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等设施齐全。
雅灰小学三年级(3)班学生韦其丽告诉记者:“我以前上学每天要走3个多小时山路,现在寄宿后就不用这么苦了,而且这里吃住都不要钱,有心事随时可以去找老师谈,这里生活条件比家还好。”雅灰小学校长说:“寄宿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在学校生活很习惯,还有小伙伴玩儿,有的学生双休日都不愿回家。”在四年级(2)班留守学生陈运的家里,记者问陈运的爷爷:“您的孙子放到学校里放心吗?”陈爷爷往火盆添了几块木炭说:“学校里的老师很负责任,教学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孩子在学校读书,一分钱不交,俺家比较困难,娃可以免费吃三餐,我哪能不满意啊!”
丹寨县扬武乡扬武民族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校长刘英安感慨地说:“目前学校设施大为改善,全靠政府投入,使农民兄弟外出打工无后顾之忧,山里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学生一样的良好条件。”该校把锦鸡舞、芦笙舞、民族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聘请民间艺人担任指导老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据丹寨县教育局局长杨明永介绍,到2013年底,丹寨县已把原来的8所中学整合为4所,搬迁至县城;将原有的37所小学调整为29所,全部搬至乡镇政府所在地或中心集镇,实施寄宿制。撤并19个教学点,将村小及教学点改建为村级幼儿园,改变农村教育“多、小、散”的落后现状,优化了教育结构,实现教育资源的规模化,创造了贫困县办大教育的西部样本,被推选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