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益众
好的课堂,少不了一个好的教学设计。然而,这个被称为教案的东西,往往让一线教师又爱又恨。当前,教师备课存在形式化和应付的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旧年复一年按部就班检查教案,教师们也是年复一年地敷衍了事抄写教案。小陈是一名在成都市某小学从教10多年的教师,她告诉记者:“厚厚的一摞教案,是教师们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最终却只是学校领导桌上的摆设。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学校公开的秘密。”
抄教案是否理直气壮?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把握不准,这时,能有一个好的范本作为借鉴未尝不可。所以,不少人认为新教师抄教案、下载教案算得上“理直气壮”。
“新教师需要有一个模仿和积累的过程。”成都市川大附小分校教师姚芳也认同这一观点。不过,她认为如果工作3年后仍然抄教案,这位教师的教学生涯就“堕落了”!一位成熟教师,课堂上仍然是照葫芦画瓢或者是完全凭现场自由发挥,肯定会误人子弟。
阿坝州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长窦远林说,教师每天都要翻越“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三座大山”,工作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的确需要减负和改革。“但是,我们既要认识到编写教案的艰苦性,又要看到教案编写的重要性”。
窦远林说,事实上,教案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呈现方式,也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收集资料,一遍遍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一般来说,对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而言,完全照抄教案虽然费时间,但依然很有必要。成都实验小学副校长李蓓说:“对新手来说,即使是抄一遍也有好处。”
教案检查方式是否合理?
由于抄教案现象的普遍存在,引起很多教师对教案检查的抵触,有的教师认为教案检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教师的沉重负担,应该废除;有的教师认为教案是教师认真备课的呈现方式,如果不检查,部分教师就不会认真备课,必然影响教学质量。
成都实验小学教师黄敏认为,一次性检查一个学期的备课教案,这不合理、不科学。她建议:“对老教师,教案检查不宜过细,量不宜过大。可以按照单元结构来备课,只粗线条勾勒单元的整体设计,然后选择其中一篇课文写出精而细的教案,体现出教师的智慧,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备课。”
李蓓告诉记者,成都实验小学从2007年就开始实行分层备课。有经验的教师只需要在教材上备课,因为他们已经非常熟悉教材和教学过程,完全没有必要手写教案;骨干教师可以选择电子备课;从教五年以下的教师则一律要求手写教案。事实上,那些在书上备课的老教师反而非常认真,有很多闪光点。
集体备课的改革与尝试
近年来,不少学校对备课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尝试:由个人备课(有的只要求书上备课)到年级组集体备课,实施“集体备课—个性修改—教后反思”等策略。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东区教师王燕说,备课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备课时出现抄袭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拿来主义”,这并不可怕。关键问题是,怎样将“拿来”的教案和教师实际教学联系起来,将“拿来”的东西转变成教师自己的东西。
在盐道街小学东区,每年放假(寒假、暑假)之前,同年级的教师一起将下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工,全组教师在假期共同完成下学期整期的备课内容;有了初步教案之后,同年级的教师们利用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形成符合整个年级特点的教案;一个年级的教师们有了共同的教案之后,每名教师在上课前还要根据自己班上孩子的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再次备课,采取在年级共同的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批注的形式,形成符合自己班的个性化教案。经过以上三步,“拿来”的教案基本都转变成教师自己的东西。
姚芳认为:“老教师既需要别人现成的设计,更需要自己细心琢磨,将书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至少要保证一个单元或者每个板块有一篇详案。”
王燕说,每个月末,教学部门都要检查教师们在年级组的共同的教案的基础上是否进行了补充和批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个案。此外,教学中,教师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班的情况,临时调整教案,并在反思中体现修改的内容和原因。若尔盖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蒋贤树认为,教学设计必须坚持做到课后写教学反思,所写的教学反思要切合实际,有利于教学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