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一般来讲,语言文字在经历了一个创新和变革的时期以后,必然需要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青春永驻,传续久远。
《学生规范字典》是我国第一本严格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编写出版的学生工具书。收字8000多个,并进一步突出了“规范”的特色,可以满足现代语文生活的多方面需要。它的出版为我国学生学习与应用我国的通用语言和文字、提高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又一项基础工具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条中,强调“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的重要性。要形成“三爱”长效机制,需要从多个方面做工作,而最基础的一项工作是让中小学生热爱我们的语言和文字。为什么?因为学习知识也好,掌握劳动技能也好,培养理想情操也好,都离不开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是思想的工具,是沟通交流的媒介,是文化的载体。其实,我们都生活在语言文字之中。具有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之后才能够谈学习、谈劳动、谈发展,谈宏扬文化,谈报效祖国,谈爱我中华。
有人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她的文化;要瓦解她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她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下手。”此人就是大灾星希特勒。由此,我想起了一篇小说,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的《最后一课》。那是写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阿尔萨斯的一所小学校被迫停止法语教学,改学德语的故事,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这篇小说被长期选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超越了国界与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名篇,融入了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
《最后一课》教给我们的一个真理性认识就是:爱我祖国,必爱我语言。
爱我语言,最重要的是两件事:关注语言文字的发展和关注语言文字的规范。语言文字需要发展,发展产生活力。如果我们的语言文字还停留在甲骨文时代,中华文化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灿烂了。语言文字也需要规范,从规范中获得存续力、生命力、竞争力。我们的语言文字能传承五千年、成为世界上传承最久的文化奇迹,应当说是与秦汉时期“书同文”“语同音”这项伟大的历史性的规范工程分不开的。语言文字的发展应当是在语言文字规范的基础上发展,发展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要受到规范的制约,不能乱发展、滥发展,否则便成了胡说八道,便会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现象。但有时发展也是对规范的突破,在规范的基础上创造新词新语,描述新的事物,表达新的思想。一般来讲,语言文字在经历了一个创新和变革的时期以后,必然需要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青春永驻,传续久远。
语言文字规范的根本法则是约定俗成。这是由于语言文字是人人拥有,人人使用的表情达意的工具,欲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必须在社会成员彼此之间、人人之间形成共识。所以只有经过社会成员长时间使用并接受的规则,才能成为规范。
当前,我国的语文生活状况总体上讲还是比较好的。但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也存在着相当混乱的现象。一谈到网络语言,许多人都是摇头的。面对“十动然拒”“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累觉不爱”“喜大普奔”等网络成语呈现井喷的现象,《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认为,当下社会语言文字已处于全面混乱的严重态势。有语法错误,有词语搭配混乱,也有逻辑错误,还有文风问题。即使教科书、工具书,甚至政府文件的语言文字差错也比比皆是。这些当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应通过提高每个公民保护母语纯洁性的思想意识,努力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加强语言文字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措施予以解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语言又是充满发展活力的一个园地,在消除或过滤掉它的许多不合理不规范现象之后,会给人们留下不少充满新意的东西,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融入规范的语文体系,成为多数人乐于使用乐于接受的新词新语。在这方面,像“给力”“解读”“愿景”“休闲”“房奴”“作秀”“网站”“网上支付”“电子商务”“云计算”“人机对话”等词语就可能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群众的检验表现出它们的生命力,而为民族母语词汇的创新、丰富和发展作出贡献。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语文规范建设是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整饬、调理和维护。有了健康茁壮的民族文化之根,才会有民族文化繁茂的枝叶,艳丽的花朵,累累的硕果。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我对《学生规范词典》的编辑出版表示热烈欢迎和祝贺!祝愿它为我国青少年的语文学习的进步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作出重要贡献,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当我们讲宏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时候,请记住:爱我祖国,爱我语言!
(此文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新版《学生规范字典》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