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每个残疾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教育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今天召开专门会议,全面部署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工作,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特殊教育的关心和重视。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带着深厚的感情,精心组织实施提升计划,深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努力让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一、实行“一人一案”,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各地要以区县为单位,对每一个孩子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和家庭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制订具体解决办法,把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校,做到全覆盖、零拒绝。对于适合进入普通学校的残疾孩子,要就近就便、优先安排随班就读。对于中重度残疾孩子,要安排到特教学校就读。对于确实不能进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孩子,要送教上门,让他们在家里也能接受一定的教育和康复训练。
二、加快“两头延伸”,扩大残疾学生接受非义务教育机会
在抓好义务教育的同时,着力构建残疾人终身学习体系,让更多的残疾学生接受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将残疾儿童纳入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力争早发现、早干预,早教育、早康复。拓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扩大残疾学生的招生规模,让更多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完善普通高校无障碍设施,扩大特教学院招生规模,增强接收残疾学生的能力。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办法,在考试形式、试卷、时间、环境等方面为残疾考生提供更多方便。
三、深化课程改革,增强残疾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
要完善课程教材,修订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新编改编各学科教材。改革教育教学,尊重残疾孩子的差异,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进一步推进“医教结合”,提高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加强普特融通,在推进随班就读的同时,组织特教学校学生到普通学校交流学习,逐步形成制度,促进融合教育的全面实施。
四、强化培养培训,提高特教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特殊教育有其特殊性,需要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质,更多的责任、爱心和奉献精神。要切实加强教师培养,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加大特教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把特教教师培训全面纳入教师培训规划和项目,“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项目要对特教教师予以重点安排,三年内完成一轮特教教师全员培训。关心特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表彰评优等方面给予特别倾斜。
残疾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特殊的关爱和特殊的教育。我们要深刻认识办好特殊教育,对于保障残疾人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履职尽责,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为残疾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提升全社会文明进步水平作出更大的努力。
改善条件 健全体系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国家发展改革委
扶残助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明确了今后3年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会议要求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一、加强特殊教育规划建设,努力保障就学机会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是改善残疾儿童状况、提高素质能力,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让教育公平惠及全民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各级政府的使命所系、责任所在。
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一五”期间在中西部地区规划建设了1182所特殊教育学校,为加快普及残疾人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尽快完善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建设效益,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前全部投入使用。
下一步,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在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时,把提高特殊教育就学机会和普及水平,作为政府“保基本、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内容,引导全社会关心、爱护残疾儿童少年成长,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支持特殊教育发展。
二、加强条件保障和配套支持,健全特殊教育体系
一是要加强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残联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重点拓展延伸到非义务教育阶段,集中力量加强建设一批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残疾人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对这些项目要“特事特办”,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建设项目管理制度,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扎实做好前期工作,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加强建设全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二是要加强资源统筹,积极推进医教结合。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结合正在实施的儿童福利、残疾人康复托养等民生设施建设,做好资源统筹,支持孤儿院、福利院、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特殊教育和残疾儿童康复治疗,为残疾孩子提供文化教育、肢体康复、精神关爱等多重服务。
三是要增强政策协调,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在研究拟定发展战略和综合协调社会政策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各类学校开展全纳教育,举办残疾人教育培训,同时协调做好残疾人就业帮扶、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政策配套,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
残疾人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特殊教育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让我们共同扎实工作,多解民生之忧、多谋民生之利,让残疾孩子不但学有所教,而且学有所能,推动特殊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进一步提升特教发展水平
财政部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如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大对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等等。下一步,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部署,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残疾学生。
一、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经费
各地要足额落实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从2014年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将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单列,年生均标准要达到4000元,2016年达到6000元。目前标准高于6000元的地区不得下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所需资金比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各级财政要按照要求,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应分担的资金。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项目,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投入,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
二、进一步提高对残疾学生的资助水平
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各地在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时,要优先保证残疾学生。要根据实际对残疾学生提供交通费补助,纳入校车服务方案统筹解决。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政策,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
三、支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津贴等倾斜政策。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适当倾斜。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投身特殊教育事业。
四、积极创新拓展特殊教育筹资渠道
特殊教育事业是一项爱心事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慈善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力量在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方面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发挥拾遗补缺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凝聚起全社会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爱心和力量。
五、严格特殊教育资金管理
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资金监管,严肃财政纪律,对挤占、挪用、截留特殊教育资金的行为要严惩不贷,确保宝贵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造福广大残疾学生,支持他们谱写精彩人生。
为残疾人广泛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残联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今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孩子的特别关爱、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特殊教育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特殊教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接受教育的残疾人数量逐年增加、教育层次不断提高。很多残疾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有的还获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我们深刻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对于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走向幸福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资助残疾学生,有力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残联助学项目共资助贫困残疾学生16.5万人次,为260多所特教院校添置了教育设备,支持全国和省级特教师资培训5000多人次,联合教育部共同对900名优秀特教教师进行了表彰奖励。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是残疾人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各级残联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特殊教育摆到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发展。
中国残联将与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以及残疾人接受普通教育的引导政策;继续与教育部、国家语委合作,加快研究制定“国家通用手语标准”和“国家通用盲文标准”,为残疾人更广泛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各级残联组织要积极主动配合教育等有关部门,编制好本地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推进残疾学生免费教育或扩大资助范围,提高特教教师待遇。要继续完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实名登记制度并跟踪去向,与教育部门和学校一道,针对残疾人教育需求,以多种形式逐一安排就学,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
要积极整合残联系统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机构、康复机构、托养机构等资源,加强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等工作,促进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发展,为残疾人提供学段衔接、医教结合的教育服务。继续实施残联系统相关助学项目,不断完善扶残助学长效机制。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特殊教育的全面提升,为残疾孩子都能拥有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深化特殊教育改革 推进融合教育发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大力推进融合教育,要求普通中小学和高校尽最大可能接收残疾学生,在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专业指导、师资培训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强化顶层设计,实施融合教育行动计划
北京市高度重视随班就读工作,将其作为推进首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全国率先探索了资源教室、特殊教育中心等专业支持模式。近年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特别是2013年3月,启动了“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符合首都地位的现代特殊教育体系。
二、落实政府责任,研制特殊教育公共服务标准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教育、发展改革、民政、财政等10个部门组成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相关责任,定期研究特殊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了全国首个省级《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及实施细则,研制《特教教师基本功标准》、《特教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以标准化推动特殊教育发展规范化、优质化。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将师生比标准由1∶3.5提高到盲校1∶2、聋校1∶3、培智学校1∶2.5,解决了多年制约特教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普通学生的7倍。
三、立足实际需求,创新特殊教育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
先后出台关于随班就读、特教教师、资源教室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对硬件建设、规范管理、师资培训等做出明确规定。建立了市和区(县)两级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将其工作职责由教学、科研、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拓展到对本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实施双学籍制度,学生具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籍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学校学籍。
四、健全融合教育体系,扩展特殊教育覆盖范围
在抓好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的基础上,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延伸,不断完善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以22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特殊教育普通高中、1所高等特教学院为骨干,在1093所普通中小学、60个幼儿园和55个职业高中建立了随班就读教学点。市属高校对于达到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做到“零拒绝”。依托北京数字学校,开发优质特殊教育课程资源,满足残疾学生泛在学习需求。
突出政府责任 办好特殊教育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长春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高位统筹、全面规划、强力推进,特殊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成果不断显现。
一、高度重视,科学谋划特殊教育发展
一是落实政府责任。把发展特殊教育纳入政府重要日程,建立市长负总责、分管市长具体抓、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特教联席会议制度,连续5年把发展特殊教育列入幸福长春行动计划。
二是科学制定规划。制定《特殊教育三年发展规划》,全力实施特殊教育攻坚工程,努力做到普及程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师待遇、办学质量“五个提高”。
三是完善政策支撑。出台《关于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大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二、强化措施,全面加强特殊教育保障
一是硬件建设到位。利用5年时间累计投入1.5亿元,对全市公办特教学校进行改造,配套更新教学康复仪器设备。
二是教师培训到位。将特教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近3年投入300余万元实施培训工程,累计培训教师2000余人次,全市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三是资助救助到位。在全部残疾儿童少年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免除作业本费、校服费,做到“四免一补”。2014年将免除公办特教学校在校学生的一切费用。
四是教研指导到位。落实指导、研究、培训、评估、服务、督导六大功能,对全市特殊教育教学进行专业化指导、科学化管理和规范化评估,促进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是激励机制到位。市政府建立了“以奖代拨”机制,每年投入500万元,设立特教专项资金,对特教学校进行奖补,用于购置教学康复仪器设备、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及教科研活动等。
三、多措并举,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拓宽残疾儿童少年就学渠道,构建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办学格局。不断扩大公办特教学校招生规模,目前全市有公办特教学校9所,在校生1120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持鼓励4所民办特教学校发展,在校生364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2940人,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6.3%,有效保障了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建立支持保障体系 做好残疾人随班就读工作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萧山区将推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作为实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以资源教室工作为抓手,积极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深入开展。
一、以“零拒绝”为目标,实现适宜性教育安置,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
通过区办特教学校、片设辅读班、镇建资源教室、校随班就读等多种方式,让不同年龄段的残疾孩子生活在融合与无障碍的氛围中。在城市,实现了“零拒绝、全覆盖、多模块、支持性”的随班就读运行机制,在农村采取了“适宜性安置、协同化运作、多平台支持、个性化培育”的工作模式。目前,我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学生816人,随班就读生598人,占73%,已连续8年保持盲、聋、培智三类残疾学生入学率100%。
二、以资源教室为抓手,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
一是推进资源教室标准化建设。从2003年开始,按照“梯度推进、均衡发展”的原则,全面实施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标准化建设,实现了镇街全覆盖。对照杭州市合格资源教室评估细则,积极开展资源教室品质化运作,有49个资源教室通过了杭州市的评估。
二是加强随班就读的规范化运作。出台了《特殊学生筛查认定办法》、《轻度智力落后儿童随班就读课程学习指南》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规范。
三是开展残疾儿童的个别化教育。优化师资队伍,丰富课程设置,充分结合地域经济文化特点,开展了鞋艺制作、苗木种植、雨伞加工等社会适应性劳动训练和实践,为特教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打下良好基础。3年来,为1500多个残疾孩子提供了个别化教育,促进了他们的多元发展。
三、坚持特教特办,实行优先化服务保障,提高随班就读的支持力度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随班就读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健全经费保障。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按同级普校的10倍以上拨付,每年再单独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2013年共拨付生均公用经费、资源教室建设、特教教师津贴等特教经费630余万元。三是落实师资保障。对全区特教教师进行建档核编,要特教学校师生比达到1∶3,普通学校辅读班师生比达到1∶4,连续3年随班就读学生在8人以上的普通学校增配1名资源教师,现共有专职教师87人,实际师生比为1∶2.5。通过师资招聘、专家带教、共同研讨等方式,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珍惜发展机会 努力办好特殊教育学校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
我校是重庆市唯一的视障教育学校,为盲童提供15年一贯制教育。现有学生248人,教职工63人。近年来,我们在提高育人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打造适宜盲生的教育环境
我们坚持把满足盲生生活、学习和成长需求作为学校建设的准则。2008年投资近亿元新建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盲生生均公用经费不断提高,达到了1万元。针对盲生特点,学校建立了视觉功能康复训练室、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室、盲人专用电子阅览室,配备了盲文点字刻印机、复印机,以及弧形防撞桌椅等盲人专用教育教学设施。
二、以专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我们始终把打造一支爱盲孩子、懂盲教育、术有专攻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西南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针对每一名教师的特点,制定专业能力发展规划,组织开展系统培训。一是为每一名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二是精选培训内容。根据盲校特点,将盲文读写、盲教学教法、视障儿童心理研究、定向行走、触摸教具制作等作为培训重点,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三是实施分层培训。对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进行盲专业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研修型提高培训。四是开展课题研究。学校承担了“提高视力残障学生社区适应能力研究”等10多项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引领教师参与科研,提高专业素养。
三、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助力盲孩子快乐成长
我们努力深化盲校课程改革,注重因材施教,致力于盲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一是理念引领。学校以“挺起胸膛朝前走”为校训,鼓励盲孩子在黑暗中挺胸抬头、迈步向前,自尊自信自立,实现人生梦想。二是教法改革。根据盲孩子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触摸教具和图谱、语音设施、大字课本等教育辅助技术,在教学中注重声音、触觉等感知觉刺激。三是校本课程研发。组织教师研发了《盲校美工》、《盲校音乐》等多种校本课程,培养盲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2012年,我校盲生管乐团登上了上海之春国际管乐艺术节的舞台,赢得广泛赞誉。四是活动育人。开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走进超市、科技馆和电影院等进行体验实践,让盲孩子也能跟普通孩子一样,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组织职教部的盲生走进大学、社区、医院等,开展盲人按摩等服务,回报关爱,感恩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