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在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举办的亲子运动会上,由孩子和家长组成的家庭队伍正在进行比赛。 CFP供图
■郭红霞
本调查通过对北京市不同水平学校学生的调研,了解北京市城区三至六年级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参加亲子活动的真实状况,重点揭示小学生亲子活动状况的性别差异和学校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种状况对于小学生学习成绩和学校表现的影响,最终发现小学生与家长共同活动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小学生与家长共同活动,指小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共同参与做作业、体育锻炼、娱乐休闲等,活动地点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调查者从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分别选取了5所学校,共向小学生发放问卷960份,回收有效问卷912份,回收率为95.0%;同时编制了专门的访谈提纲,对6位班主任老师、10位家长进行了结构访谈;结合问卷统计和访谈结果对东城F校、西城C校的小学生(各10名)进行了补充性焦点小组访谈。发放问卷时尽量平均分配三至六年级的抽样数量,但由于5所学校的学生规模不同,因此5所学校的抽样数量略有差异。本次调查中,三年级学生占22.6%,四年级学生占25.0%,五年级学生占27.7%,六年级学生占24.7%;其中有52.1%为男生,47.9%为女生。
调查题目的选择源于这样的认识,以家庭为单位,父母与孩子共同选择和参加各项活动,尤其是有家庭特色的共同活动,不仅能有效改善和提升亲子关系,更能促进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个性发展。本调查有以下假设,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很多家长没有时间与孩子一起活动;共同活动的时间、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在学校的表现有相关关系。
【调查内容】
亲子活动的时长、内容对孩子成绩影响几何
1.小学生和家长平时共同活动的时间有多长?
调查发现,周一到周五,66.5%的小学生与家长每天共同活动时间在1—2小时之间,而每天共同活动时间为0.5小时的家庭占21.1%,3小时左右的家庭占6.4%,4小时左右的家庭占4.2%,家长没有时间和孩子共同活动的家庭仅占1.8%。
问卷统计结果表明,由于平时工作忙家长没有时间与孩子共同活动的家庭仅为极少数,甚至少于共同活动时间为3—4小时的家庭。
这个调查结果首先推翻了本调查的假设之一,看来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家长不是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少数家庭的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很长。
2.小学生平时经常和哪些家庭成员一起活动?
调查结果表明,55.4%的小学生平时与妈妈一起活动;与爸爸以及祖父母一起活动的小学生比例相当,分别为15.9%、15.4%;与小学生一起活动的人还有保姆、亲戚和其他人,分别占1.9%、2.3%和9.1%。
上述结果显示,与小学生一起活动的家长中,妈妈的比例远远大于爸爸,说明爸爸在亲子活动中的参与度明显不足。但是,妈妈的比例远大于祖父母的比例,说明北京的父母对于家庭教育比较重视,愿意选择亲自陪伴孩子,同时表明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三口之家远离祖父母的情况比较多。
这个调查结果与小学生的期待相去甚远,有41.2%的小学生明确表示特别想与爸爸一起参加学习以外的多项活动,45.7%的小学生希望能与爸爸妈妈一起参加除学习以外的多项活动。由于工作等原因造成父亲角色在亲子活动中缺失,是值得家长重视的方面。
3.小学生和家长平时都共同参与什么活动?
平日小学生与家长共同活动的内容分布如下:写作业占23.9%,干家务占22.0%,上课外班占14.7%,看电视、打游戏占12.5%,读课外书、听音乐占11.7%,体育锻炼占8.9%,其他占6.2%。
在进一步访谈中发现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老师们认为,有家长指导或陪伴,小学生的作业质量较高,学校表现好,因此教师认为,家长对小学生作业等学习内容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家长在访谈时抱怨,现在学校的作业要求高,花样多,家长被迫拿出时间来和小学生一起完成作业,于是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再与孩子一起参与孩子更喜欢的其他活动。
当继续追问如何指导和帮助小学生的学习和完成作业时,很多家长感到困惑,选择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或者自己将查到的资料拿给孩子抄写,至于怎样做才能对小学生学习有较大促进作用,家长表示需要指导。在访谈中,小学生则表示特别期望与爸爸妈妈一起玩,比如逛街、看电影、打游戏、运动、旅游等。
从上述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家长不知道如何在亲子双方都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开展共同活动,或者不知道开展什么内容的共同活动,即呈现出共同活动内容十分单调且缺乏家庭特色的情况,这与小学生丰富的活动需求相差甚远。
4.不同性别小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活动有差别吗?
在共同活动时间方面,方差检验表明,不同性别小学生与家长平时活动存在极显著差异(χ2=60.275,p=.000)(P<.01),表明家长们对于不同性别的子女在关心、关注程度上存在着“质”的差异。这个现象虽然可以解释为我们社会性别文化现象,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高度关注,要提醒家长平等对待子女,既要关怀女孩,也要关心男孩。
30%的女生与家长平时共同活动时间为2小时,32.5%的男生与家长平时共同活动时间为1小时。在访谈中发现,其原因在于平时小学生与家长共同活动以写作业为主,而女生相对于男生而言,比较认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每项作业,因此平时女生与家长共同活动的时间比男生偏长。
在共同活动内容方面,方差检验表明,不同性别小学生和家长共同活动不存在显著差异(χ2=5.556,p=.998),(P>.05)。在家长访谈中发现,平时由于时间有限,共同活动大体上以完成学校作业、干简单的家务为主,难以突出家庭特点,因此男女生之间区别不大。
5.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活动有差异吗?
在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方面,方差检验表明,不同年级小学生与家长的共同活动在平时、周末和节假日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大多家庭的共同活动均围绕着学校学习任务开展,因此很难体现家庭需求和特色。
6.不同学校的小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活动有差异吗?
在共同活动内容方面,利用方差检验分析,无论是平时、周末还是节假日,不同学校的小学生与家长共同活动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分别为(χ2=187.503,p=.000),(χ2=165.282,p=.000),(χ2=289.834,p=.000),(p<0.01)。其中,平日两所名校比例最高的活动为上课外班、看电视、打游戏;而一般校小学生与家长共同活动内容比例最高的为做作业、干家务。
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在访谈中发现,除了有学历导致的家庭收入水平不同之外,家长对于和孩子一起活动的理解不同也是产生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有3所学校的部分家长没有认识到家长和家庭在孩子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承担的重要作用,认为只要上了学一切就都由老师来管,同时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急需正确有效的指导。
7.小学生和家长共同活动时间长短对孩子学习成绩有影响吗?
以平时、周末和节假日小学生与家长共同活动的时间为自变量,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平时小学生与家长共同活动2小时以上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好于其他组;周末小学生与家长共同活动1小时以上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好于共同活动只有0.5小时的学生;节假日中,共同活动时间长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于共同活动时间短的学生。
8.小学生和家长参加什么样的共同活动更好?
以平时、周末和节假日小学生与家长共同活动的内容为自变量,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综合平时、周末和节假日的情况,总体上共同活动为上课外班、看演出、去博物馆、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读书、听音乐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于活动单纯为写作业、干家务和体育锻炼的学生的学习成绩。
【思考建议】
提供有效指导,倡导各具特色的家庭亲子活动
1.小学生和家长共同活动状况呈现三个层次,且呈枣核形分布。
关于北京市小学生和家长共同活动调研结果的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
(1)小学生与家长鲜有共同活动,除了共同吃饭、干家务和看电视。这是小学生和家长共同活动的最低层次,亲子之间交流少,难以形成互相理解和支持的较为融洽的家庭氛围,且这个层次多见于学历层次较低的少部分家庭。
(2)小学生与家长有固定的活动内容和时间安排,但共同活动内容以服务于学校学习为主,家庭成为学校的附庸,亲子之间的交流多集中于作业、分数、课外班等,虽然短期内有助于提高校内的学习成绩,但由于家长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缺乏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调整活动方式的能力,容易产生大包大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表现的提升和改善作用也非常有限,大多数家庭属于这个中等层次。
(3)小学生与家长有独立的家庭共同活动内容、途径和方式。这类家庭的家长对于如何培养自家孩子有非常清晰的定位,能妥善处理家长工作和陪伴孩子活动时间之间的冲突,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不包揽一切,善于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尊重小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思想空间,在活动中实现亲子之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给小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
2.家长对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用的认识和理念、态度和行为一脉相承,是共同活动的深层次影响因素。
在问卷调研和一系列访谈中,逐渐推翻了研究者最初的预设,即大城市的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时间并不是影响小学生与家长共同活动的决定性因素。研究表明,家长的态度表现和行为选择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理念,具体说就是对家庭和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用的认识。
在家长访谈中一再发现,与时间相比,起决定作用的是家长的育儿理念和态度。海淀E校的崔女士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甚至平时无法和孩子见面,由于她对于家庭和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认识相当清晰,因此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孩子短暂的相聚时间,培养了亲子之间独特的共同活动——摄影、饲养宠物、外出主题式旅游(或者说是主题式的文化体验),并以这些活动为载体,亲子双方民主平等,交流深入,于是在一个11岁男孩的家庭里,不仅收获了相互支持、理解的亲子关系,更为可贵的是,男孩收获了探究的欲望、解决难题的意志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以没时间作为理由的家长,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常识,对于孩子的教育常常懈怠,因此即使有时间,却只选择看电视、做家务等方式,并且只是在共同时间段内共同空间内,并没有实质性的交流和共鸣。
因此亟须针对不同问题和需求,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全方位地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改变家长的态度,丰富家长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小学生和家长共同活动的状况。
3.以社区或学区为基本范围,加强教育部门、妇联、社会公益组织等相关机构的合作网络建设,推进家庭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对共同活动的有效指导。
2012年初,《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这样就会满足所有家长尤其会满足流动父母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渴望和需求。根据小学生和家长共同活动的调研结果,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家长和家庭的分层更为典型和突出,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不能仅仅关注学习成绩的提高,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应更侧重亲子之间的沟通和家庭氛围的营造,让孩子在充满爱和关心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因此,建议以社区或学区为基本范围,加强教育部门、妇联和社会公益组织等相关机构的合作网络建设,共同推进家庭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覆盖所有的家长和家庭,实现对亲子之间共同活动的有效指导。
4.倡导建立自助性的家长组织,形成经验共享的团队和活动机制。
国际经验表明,家校合作的基础是家长自助组织的建立。家长自助组织不仅有利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同时更有助于保持家庭教育的独立性和特色。此外,家长自助组织中所有家长是平等的,最重要的是家长之间最清楚自己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容易相互理解,产生共同的感受,因此这类看似松散的组织,便于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促进其成员之间经验共享,形成常规的活动机制。
5.在家校合作中以具体事件为依托,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渗透和引导家长接受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对不同性别学生和普通学校家长倡导各具特色的共同活动。
在学生就学阶段,学校和家庭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关系共同体。小学阶段,家校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在目前国内的家校合作中,针对家长的培训大多是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甚至是作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学校教师的助手,帮助孩子漂亮地完成学校各种形式的作业。前面的调研结论已经指出,越是具有家庭特点的共同活动,孩子越能更大程度地收获能力的提升,学习成绩也越优秀。因此,以学校为基本单位,根据本校家长的特点和需求,在家校合作中应以具体事件为依托和切入点,在家长的共同参与和讨论中,渗透和引导家长接受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针对男女生不同的需求,加强对男生家长和普通学校家长的指导,倡导各具特色的学生和家长共同活动。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2年度公益基金“小型调研”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Y2012XDY08。主要内容已提交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小教科采纳。特别感谢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小教科张研书、以及北京市西城小学姚煊老师对数据收集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