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在一系列关键核心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图为王振义院士(左二)团队攻克最为凶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上宣 摄
编者按: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城市与大学共生?本报今天推出“聚焦大学与城市共生发展”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姜斯宪
世界城市和一流大学都具有高度开放、创新驱动等特点,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必要与可能,然而,世界城市与一流大学的共生互动并不是自然发生的,也不是必然发生在同一个地理单元中。在知识经济和网络化时代,世界城市与一流大学的互动可以跨越空间,相互之间增添了更大的选择性和复杂性。只有视野开阔、目光敏锐,行动迅速,主动适应城市进步发展需要的大学,才能与进步中的城市产生共生效应。
上海迈向世界城市是国际经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崛起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近年来,上海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和“四个中心”建设,提出了创设中国(上海)自贸区等一系列创新理念和改革思路,给处在这个城市的大学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创新启迪。上海交大牢牢把握上海迈向世界城市的节奏和需求,致力于融入上海的进步与发展,努力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成效和核心竞争力。
促进以人才为纽带的城市与大学共生互动
城市的活力在于人才,世界城市需要一流的人才素质和庞大人才体量,需要世界级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和人才聚集发展平台。大学与城市的共生互动首先体现在前瞻性的人才布局上,体现在发挥城市人才高地蓄水池的作用上。与上海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相匹配,上海交大把人才强校作为主战略,大胆突破传统思维,强化人才成长机制创新,成规模引进高端人才。坚持以用为本、按需引进,既服务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更服务国家和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目前,交大已引进84位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主要分布在新能源、大飞机、先进重大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学科领域,其中仅国际航运领域就有10位,在国际金融领域有4位。学校坚持育才、引才、用才并重,人才队伍在承担国家和城市发展重大任务,在解决中国发展进程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得到快速成长。
一流大学也是为世界城市源源不断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源头活水。在上海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上海交大不断深化国际化战略,本科生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有海外游学经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典范。服务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在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大以全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了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致力于培养城市发展急需的高端金融人才,成为国家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智库。面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海交大与中核电、中广核联合成立核电学院,与中航工业合作共建航空航天学院,开创了产学研联合培养高水平紧缺人才的新模式。
促进以知识为核心的城市与大学共生互动
世界城市体系正在从工业经济时代的全球生产网络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全球创新网络,为世界城市与一流大学的共生互动增添了更大的内在驱动力。上海正处在建设全球创新中心的关键期,未来将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亟需依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积极面向世界学术前沿的同时,要不断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主动适应、推动并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与城市的共生互动,就是要促进创新活动从个体、封闭向流动、开放的方向转变,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从分割状态向上中下游联合、贯通的方向转变。建立“问题导向”的协同创新平台,做大学科高原,做强学科高峰,在对接重大战略需求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贡献力。
学校围绕国家和上海的战略需求,开展学科和科研超前布局,目前,上海交大共牵头培育建设5个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培育建设27个协同创新中心,这既体现了交大的学科优势,也对接了国家和上海的重大战略需求。学校在一系列关键核心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王振义院士团队攻克最为凶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建成可以模拟5000米深海工况,综合实验能力在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海洋深水试验池;面向国家和上海产业转型需求,率先创建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致力于未来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研究院,等等。此外,由上海交通大学发起,与闵行区政府、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的紫竹科学园区,通过校企互动合作,充分发挥大学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快速发展,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截至2012年底,累计吸引入驻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风险投资公司及高科技制造企业480家。
促进以文化为引领的城市与大学共生互动
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基石和集中体现。大学文化以其特有的超越性、超前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城市文化的建构和城市精神的塑造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一流大学是所在城市的璀璨明珠,是城市骄傲的名片。同时,城市文化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滋养着大学。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为一流大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诞生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横跨三个世纪,百余年的薪火传承、风雨砥砺,铸就了上海交大“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也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实施文化提升战略,在全国高校率先制定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积极拓展文化传播载体,不断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和辐射能力。为适应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学校以开放、联动、融合为理念,整合交大历史文化、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积极为弘扬上海城市精神作贡献。城市科学研究院以“城市国际化”和“文化城市”等前沿领域为研究内容,积极建构我国城市化进程研究的主流文化体系,已成为国内重要的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和公共文化平台。钱学森图书馆是建在高校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至今接待近50万人次参观,传承光大了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伟大精神,也为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注入了特有的精神元素。
城市与大学呼吸与共,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为城市与一流大学共生互动注入新的内涵。抓住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机遇,坚持与国家发展同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主动适应城市进步发展需要,与进步中的城市产生共生效应,必将能够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作者系上海市人大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