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明 高靓
2月27日上午,一场特殊的教育部新春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市十一学校举行。据主持会议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介绍,把新闻发布会现场搬到一所中学,而且专门为了推荐这所学校的改革经验,这是近年来没有过的。
据介绍,北京市十一学校自2009年开始转型性变革的实践,探索了分层教学、走班选课、取消行政班、设立学科教室、实施导师制、学生自主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介绍说,该校以提供选择性的课程为起点,从价值选择到教学组织形式、从课程结构到管理制度、从教学方式方法到学校组织文化等进行全方位转变,努力构建新型育人模式,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在这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上,近40家媒体的记者以及教育专家学者孙云晓、熊丙奇、汪明等人一起,在学生的一对一带领下领略了改革给这所学校带来的变化。一名学生告诉记者,“这次接待活动属于综合实践课程,自愿报名,有学分”。
据介绍,十一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目前该校共开设了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门职业考察课程。此外,还有272个社团和60个学生管理岗位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
高二学生蔡立德告诉记者:“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每个人的课表都不一样。”例如,他的数学、物理都选择难度最高的层次,同时还选择了大学先修课程。而同样高二年级的学生刘毅伦则希望多参加各种活动,只选择了对应高考难度的课程。此外,每个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过羽毛球、乒乓球、戏剧、烹饪、模型设计与制作等多种体育、艺术、技术类课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十一学校用一种学校形态的改变,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动力是认知需要,而最可怕的需要是竞争需要,是超过别人、压倒别人的需要。十一学校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主体,解放了学生的束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记者注意到,十一学校的教室没有班级标志,每间教室都独具特色,有的摆满花鸟鱼虫,有的陈列着各种物理仪器。该校生物教师王爱丽解释说,走班选课后,学校把班级教室改为学科教室,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室里办公,并要在教室中融入学科资源和特色。目前,十一学校不再有班级的概念,班主任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导师、咨询师、教育顾问等构成的全员育人环境和学生自主管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十一学校的改革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减少了行政的管理权,触及了教育改革的核心”。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指出,十一学校作为国家办学体制和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点单位,着力深化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国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宣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