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道路与中国文化

[db:作者]  2014-02-28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北京大学第四届未名论坛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博士研究生高级研讨班”日前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中国文化为主题,邀请了郭建宁、李翔海、郝立新、许全兴等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知名学者前来讲学。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建宁教授在《中国强国战略研究》的演讲中认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他指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既要强调共性,又要强调个性;要体现时代感,突出大众化,富有民族性,具有创造性。此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应积极走出去,即加强我国的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郝立新教授在《哲学视野中的文化及其发展》的演讲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认同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发展的成就与教训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与自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与自信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教授从五个方面系统地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方法和视角、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社会和思想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主题及其转换、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过程与阶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与主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熙国教授从学科特点、学科任务和学科使命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科对象与理论体系做了深入分析。他说,如何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地位,使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研究和教学与专业院系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和教学区别开来,这是长期困扰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和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当这一问题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学科才能真正确立起来。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翔海教授着眼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他认为,从“历久弥新”到“四个讲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视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挥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强大的整合能力。

    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杨菁、李佳裔、任美慧)



/jiaoyu/zatan/2019-10-10/2522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