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失衡的教育科研

[db:作者]  2014-03-01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图1 大西瓜绘 图2 二级学科相关关键词的检索结果图

    横向来看,教育学的各二级学科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教育心理学最发达,特殊教育学等最薄弱;相同学科内部的实践应用与理论建设也并不平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的研究不平衡,社会教育研究极为薄弱。

    纵向来看,各个教育层次的研究较为失调,高等教育研究一枝独秀,初等职业教育、初中教育研究最为薄弱。

    ■焦倩 田金华 陈中原

    教育理论建设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条件,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理论建设在学科框架下进行。由此,一定程度上,学科建设的平衡是整个理论建设平衡的外在表现。

    为了解我国教育理论建设状况,我们以国内重要文献库“中国知网”为检索对象,以学科名称及其相关专业词汇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分析,发现教育学内部结构极其不平衡。为此,我们呼吁政府采取措施,通过科研资助与财政拨款的倾斜、专业点审批优先等措施,建设内部结构科学合理的教育学,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持。

    结果与分析

    学科之间与学科内部发展极不平衡

    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标准及其代码》(GB-T13745-2009),笔者选取了与教育学相关的20个二级学科,首先以二级学科的名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不包括“教育学其他学科”),再除掉二级学科名称的“学”进行检索,以期探索学科建构与学科内容研究之间的关系。最后围绕教育学以及教育各个方面、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检索,以期探索各个方面、层次之间是否平衡。检索截止日期是2014年1月31日。

    教育学以“学科”名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结果显示:不同学科的文献数量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多年积累的结果。教育心理学最发达,其次是教学论、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史等,最薄弱的学科有特殊教育学、军事教育学、德育原理、学校卫生学、学前教育学等学科。在普通学校教育体系中,无论是由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等构成的普通教育学,还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都无法与高等教育学相比。从文献数量多寡,可将这些学科大致分为三个水平。处于第一水平的有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史等5个学科;处于第二水平的有成人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等8个学科,处于第三水平的有教育统计学、学校卫生学、德育原理、军事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6个学科(见图1)。

    从上述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明显的,这种不平衡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至今缺乏科学的评估。初步分析认为,最主要原因是研究意识、研究力量与研究条件等方面的不平衡。

    学科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对此,我们主要的关注点在实践应用与理论建设上。除掉“学”字进行检索,得到了另外一幅学科发展状况的图景(见图2)。图2与图1相比似乎可以看出一些学科发展的端倪。如有的学科偏重理论建设,需要加强实践应用;有的学科需要对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亟待提高理论建设水平;有的学科无论是教育教学实践推广还是理论建设都亟待加强……这清晰地告诉我们:首先,教学确实是教育学中的显学,无论是学科建设的研究,还是教学内容的研究,都是教育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内容,可见教育界牢牢抓着教学这一核心业务。其次,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与实践应用之间似乎存在一定差距。从图1与图2比较看,“教育心理学”的文献数量处于整个教育学的第一位(3807篇),而“教育心理”的文献处于十分薄弱的状况(1111篇),这也许是借鉴国内外心理学理论进行学科建构的论述比较多,而实证研究教育心理问题的工作特别薄弱的缘故。

    社会教育研究十分薄弱

    从横向看,教育体系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组成。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教育实现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身心健康公民的必要条件。

    可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文献比例显示,对学校教育的研究占54%,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占40%,对社会教育的研究仅占6%。这显示出社会教育的研究处于特别薄弱的状况。

    教育界如何有效促进社会环境不断改良,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健康发展,一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因此,教育界研究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是应尽之职。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的影响究竟几何?以“传媒与青少年”为标题的文献只有区区32篇,以“电视与青少年”、“报纸与青少年”为标题的文献分别只有可怜的18篇,以“网络与青少年”为标题的文献也只有83篇……这与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极不成比例。

    最近几年来,政府财政补贴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等社会教育机构,鼓励他们向社会免费开放,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这些机构是否发挥了应有作用?这些机构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与全国3000多家公共图书馆相比,全国研究图书馆教育功能的文献只有426篇;与全国3500多家博物馆相比,全国研究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文献只有300篇;与全国4万多家乡镇文化站相比,全国研究其是否发挥了教育功能、发挥了哪些教育功能的文献罕见。这是导致社会教育机构没有发挥应有教育功能的重要原因。

    初中与初等职业教育研究亟待加强

    教育层次结构的合理性,不仅事关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劳动力的合理供给,关系到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那么,教育各个层次的研究力量分布以及成果分布状况是否合理呢?关于教育各个层次的研究文献呈现出极其不平衡的状况。高等教育研究一枝独秀,其次是学前教育研究和终身教育研究,初中教育研究处于最薄弱的地位,小学教育、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也处于比较薄弱的地位。让人担忧的是,高等教育界把研究力量过度集中在对自身的研究上,对于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的研究过于忽视。这既有意识观念问题,也有政策引导以及宏观调控问题。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塔顶,高等教育界应该更加关注和研究教育体系中的其他层次。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在所有层次的教育研究中,初中教育的研究处于最薄弱的状态。这是否受到了关于“九年一贯制”和“中等教育”的研究的影响呢?研究者进行的专题检索结果显示,无论是“九年一贯制”研究还是“中等教育”研究都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

    通过深入检索还发现,我国初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不仅在所有层次的职业教育研究中处于最薄弱的状态,而且在所有层次的教育研究中处于最薄弱的状态。职业技术教育各层次的文献比例显示,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为66%,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为34%,关于初等职业教育的仅为0。

    如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那么这种不甚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如何保障整个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呢?

    思考与建议

    制定科学政策,构建合理布局,转变科研作风

    要对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弄清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薄弱、比较薄弱、薄弱的领域,制订加强薄弱领域研究的政策,在规划上向薄弱领域倾斜

    初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初中教育研究特别薄弱是不是我国初等职业教育、初中教育薄弱的表现以及原因之一呢?社会教育研究薄弱是否制约了整个教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呢?

    初等职业教育、初中教育、社会教育的研究特别薄弱,是因为这些领域自身研究意识薄弱,还是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政策引导不力?或是由于长期以来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缺乏宏观协调的缘故?诸如此类的假设可以提出许多,有待深入调查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一枝独秀,值得深刻反思。高等教育领域集中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绝大多数人员,如何有效调动这支力量服务于我国整个教育是一个重大问题,需要从多方面予以综合考量,如在政策上大力鼓励各级各类高等学校面向下游的教育领域联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如鼓励普通大学研究普通高中教育、初中教育甚至小学教育,鼓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初等职业教育。当然更应当鼓励普通大学全面地研究整个教育,以及相互交叉进行研究。在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上,要特别加强薄弱领域的研究,诸如初中教育、社会教育。

    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教育学科建设,促进教育科学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促进学科理论建设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组织全国科学研究力量指导教育领域特别是处于薄弱状态的重要学科的实践创新和经验总结

    无论是以“特殊教育学”还是以“特殊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全国对于特殊教育的研究都处于特别薄弱的状态。只要讲到“特殊教育”,一些政府部门就以为只是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忽视了“超常儿童教育”,所以相关法律没有条款明确创立适合“超常儿童”的教育。

    德育的重要性不需赘述。从以“德育原理”与“德育”为关键词的检索结果看,对德育的研究似乎比对德育原理的研究要多得多,其文献数量分别为21366篇和59篇。如此巨量的德育研究文献需要系统梳理,这是理论建设的基础,同时需要哲理思辨。可是,对于德育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文献只是德育研究文献的0.28%,这个比例是否说明德育学科建设的欠缺呢?因此,要切实加强以德育原理为核心的德育学科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德育科学理论研究队伍。

    作为教育学的核心,教育原理的理论研究也极为薄弱,我们以“教育原理”为关键词检索,结果显示:全国研究教育原理的文献只有294篇。其原因和影响中,似乎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是教育学理论工作者也许对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的了解或研究缺乏应有的深度与广度,一是教育学理论建设的薄弱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创新。同样,教育经济、教育统计、教育心理等领域也存在理论建设比较薄弱的问题。

    加大教育科研投入,促进教育科研作风转变,建设一支能够扎实从事实证研究、真正面向世界的教育科学理论研究队伍

    目前,我国涉及教育科学研究的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外的基金,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以及地方类似的基金等;二是政府部门的项目;三是学校为了鼓励教师争取科研经费而设置的配套资金等。在这些教育科研投入中,比较薄弱的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金,往往为几万元至十几万元一个课题,怎么能够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呢?

    教育科学研究既需要书斋式的哲理思辨,也需要大量调查研究,更需要持久的行动研究。可是,我们分析了随机抽取的1000篇文献,84.6%的属于思辨研究,15.3%的属于调查研究,近0.1%的属于行动研究。分析这些行动研究文献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95.8%)为外国基金资助,余下4%多的为政府项目。这样的结构说明了什么?进一步分析这些开展行动研究的人员与媒体的关系时发现,他们的媒体曝光率似乎远远低于主持国内基金项目人员的曝光率。为什么这些学者不追求曝光率呢?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学风分野的标志。

    (作者单位依次为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北京麦斯迪教育咨询中心、中国教育报)

    ???观点

教育科研之沉疴

    ■张筠

    科研成果创新性不足,研究氛围功利浮躁,科研项目不“接地气”……我国当前的教育科研存在一些病症,须开具“良方”,剔除沉疴。

    教育科研之“病”主要表现在:系统性有待加强,一些研究者仅就问题谈问题,以点带面现象突出,导致一些学科研究出现“断层”甚至空白。开放性与包容性不足,“关门”搞研究,不注重教育与其他行业、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一些研究者只热衷于学科的“模式”、“××式”构建,缺乏对教育本真规律的追寻与探究。一些研究者高高在上,无问题意识,热衷于“专项”课题申请,不注重基层教育实践,科研成果无法“落地生根”。氛围浮躁,一些科研者功利思想严重,只注重拿了多少课题、获取了多少科研经费,偏爱吸引眼球的项目,缺乏坐冷板凳、探究真问题的科学精神。

    以上问题的“病根”主要在于科学研究的社会环境不成熟,体制机制不健全,部分科研机构和科研者缺乏科学精神、对教育理解不深刻。为此,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完善的科研制度,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引动机”、“助推器”和“加油站”。

    (作者系《中国西部》教育杂志执行主编)

    ???声音

我的科研期盼

    实现教育科研的科学性,要紧扣教育实践中的基础性、根本性、突出性问题;要回归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检验教育研究成果,改进科研评价;要服务教育发展,把研究成果充分应用到教育改革发展中,实现教育科研的价值。

    ——西南大学 杜彬恒

    笔者忝列基层教研员之列,常感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有的过于“阳春白雪”、有的过于注重“学派”、有的过于追求“功利”。期盼教育科研者能够“去去火”、“降降温”,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学术立场、研究视野,做面向真问题的科研。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文体局 查杰慧

    当前教育科学研究多寡不均、冷热不均、失偏失衡的状况,涉及体制机制、规划评价、能力方法、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需要科研工作者意识到促进教育科学研究均衡、和谐、科学发展的责任,端正科研心态,踏实研究,更应多管齐下,综合改善。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纬虹



/jiaoyu/zatan/2019-10-10/2525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