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评价改革:先行先试先获利

[db:作者]  2014-03-0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心就是要解决学业成就背后的关键问题,而通过评价改革将被遮蔽的问题“暴露”出来,发现自身的不足,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和调整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分步骤地进行;必须在思想观念、专业技术、实施策略、队伍建设等方面作系统研究。

    ■“绿色指标”不是评价改革的单兵突进,而是课程、教学、评价、管理改革的协同推进,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链式效应”。形成了“检测依靠技术、结论源自证据、分析产生转变”的行动模式,让管理、教研、教学架构到科学的评价信息上来,推动了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行为的转变,像舵盘一样,体现了科学指挥棒的引领作用。 

    ■尹后庆

    “有质量的教育”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渴望,但对于究竟什么是高质量的教育,却是众说纷纭,建立比较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今天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改革的焦点并非改还是不改,而在于朝什么方向改、怎样改,开展什么样的评价、怎样实施评价,如何对待评价结果,都是评价改革的关键问题。上海的“绿色指标”已走出单纯理论研究范畴,探索了综合评价和全面“健康体检”的机制与技术,进行了“绿色指标”连续测试实践的完整运作,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形成基于证据的行政决策和教学改进的共识与习惯,绿色评价的理念已进入校长和教师的话语系统,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正在形成。

     评价改革:在内涵发展“深水区”攻坚

    上海先行先试的教育探索让我们在率先获得“改革红利”的同时,也率先触及到教育内涵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在走过了仅仅依靠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益的阶段以后,我们必须对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建设、教育人本价值作深度审视和实践突破。内涵发展“深水区”的攻坚难题之一就是评价改革。

    “要撬动评价这颗最重的砝码就要挑战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和行动惯性。”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教学体系是架构在以高考、中考为龙头的环环相扣、层层相连的“严密组织”之中,用“结果制约过程”一直是思考和运作教学体系的惯例,并且成为了一种“社会标尺”,使得素质教育难以真正落实。因此,要撬动评价这颗最重的砝码就要挑战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和行动惯性。

    受传统文化和现实市场竞争的影响,社会上习惯于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质量和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教育系统内部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往往会顺着传统惯性,熟练于分析和利用考试成绩来引导教学工作,习惯于这种不全面的教育评价。集中体现为三个弊端:一是分数指标唯上,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评价方式简单,缺乏对学生的真实关照。三是结果功能单一,难以实现教学的过程改进。

    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把学业成绩作为教育教学根本的、唯一的目的,把对学生的加压变成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造成教育价值观的偏移。我们必须回归教育的本原,在教育价值取向上,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在教育质量评价上,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发展的评价。

    “通过评价改革将学业成就背后被遮蔽的问题‘暴露’出来。”

    两次PISA(国际学生评价)成绩公布,上海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个领域均获得第一,且比较均衡,这提升了我们的信心与士气。在这样的成绩下,我们应该追求什么?今天看来,我们已从PISA成绩中获得了三方面的启示:

    一是上海基础教育的质量、课程改革成效如何在全球的参照系中加以审视。两次测试的结果和所呈现的优势与不足,让我们大体对上海基础教育水平在全球中所处的位置基本有数和有底了。

    二是学习先进的评价理念以及评价技术。两次测试确实让我们见识了世界先进的评价理念、方法和一整套的评价技术,也让我们掌握了如何从数据的挖掘中获得有益于检视教育水平的理念、技术、方法,提高了解读能力,这对上海基础教育改革评价是很有裨益的。

    三是借鉴PISA的数据和实证研究,不断增强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心就是要解决学业成就背后的关键问题,而通过评价改革将被遮蔽的问题“暴露”出来,发现自身的不足,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和调整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突破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质量追求,更加关注以人的全面而多样发展为特征的全面质量。

    “评价改革可以成为减轻负担回归教育本原的切入点”

    经过不断改革,今天课程开发的核心在于改变学习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让教育教学产生结构性变革。但课程的丰富性与评价的单一性之间的偏差,使得课程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打折”。如何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并回归教育本原,让“人”成为教育的目的,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上海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推出一系列措施,抓课程领导力、修订课程标准、提升作业品质、改进实验教学,取得一定成果,然而,以学业分数和升学率为导向的评价仍然制约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只有增强评价与课程、教学的一致性,才有可能让教育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我们相信,评价改革能够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绿色指标: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

    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分步骤地进行;必须在思想观念、专业技术、实施策略、队伍建设等方面作系统研究。为确保评价改革建立在科学有效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参与国内外教育评价项目,消化吸收先进的评价理念、掌握专业的技术手段和结果使用的方法,培养一批专业水平较高的评价队伍。我们成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配备专业力量,对如何制定以学科课程标准为基础的学业评价标准、如何设计学科评价基本框架、如何改进学业质量评价的命题技术、如何加强对学业质量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反馈等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聚力评价改革总体架构

    在参加国内外教育质量评价项目和区县、学校生动的实践基础上,我们对教育质量本身的理解,对学业质量指标的提炼、对评价功能的认识更加清晰、坚定。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评价改革的总体架构,逐步建立政府层面的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和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保障体系。

    奠定基础,构建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引进“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和PISA项目的相关技术,建设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的基本框架、技术基础、监测工具,构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绿色指标)。

    横向延伸,构建上海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在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对教师(主要是“教学+教研”)和对学校的评价(主要是“规范+创新”),推至普通高中,逐步形成上海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纵向深入,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学校。宏观的评价结果只能呈现整体的状况和趋势,不足以直接解决一所学校具体改进教育教学环节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即时评价,并依据反馈用于下一阶段的教学改进,需要以校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从学业质量评价破题

    教育质量是教育价值的直接体现,内涵非常广阔,办学质量、师资质量、课程质量、教学质量、人的全面发展质量等,都是基础教育质量必须包含的内容。

    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业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但绝不仅是学业成绩或学业分数,至少有三方面内涵:首先,是一个构成性概念,指学生学业表现、品德行为、身心健康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水平,这是学习结果的结构化呈现,反映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其次,是一个关联性概念,包括影响学生发展的个体、教师、校长、家庭等各方面的相关因素,涉及教育的效益;再其次,是一个发展性概念,要体现学生群体发展均衡性、连续性,反映个体差异,体现教育公平。

    秉承这样的学业质量观,我们构建了十项指数的“绿色指标”。“从这十项指数看,与过去相比,一方面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体现均衡性与发展性的双重要求,不仅反映学业质量的客观水平,还多方面考察教育公平。

    实现评价改革的流程再造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我们加快研究步伐,不断完善保障制度。市政府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用于“绿色指标”的实践与研究。建立跨部门实施小组,负责学业测试、数据处理、质量分析、督导评估、宣传引导等事项,保障评价系统的有序运行。通过人才引进、系统培训,逐步建设市、区县两级专业评价队伍。逐步建设上海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数据库管理系统,逐步实现评价的自动化、系统化、高效率,从基础数据到生成一份学校评价报告只需5分钟左右。

    我们逐步形成了从指标研究到反馈改进的运行流程,确保评价改革有序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绿色指标”的测试是基于大规模测试数据和全国常模,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测试内容针对教学内容,旨在发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是教学内部的一项活动,不是终结性评价,不与毕业、升学直接挂钩,也不与学校、教师的绩效考核和问责直接挂钩,不需要学校、师生展开针对性训练,不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通过“绿色指标”评价,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各个层面课程标准的执行状况,实质就是了解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是否在这样的目标框架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发现落实课程标准、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对教学改进的指导性比较强。

    推动转型:绿色指标的不懈追求

    教育评价是内涵发展中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推进“绿色指标”改革,是因为上海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不能再把分数作为教育的全部价值追求,不能再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发展状况的唯一标准,必须迎难而上,直面问题,系统设计,综合推进。

    “绿色指标”不是评价改革的单兵突进,而是课程、教学、评价、管理改革的协同推进,逐步融入发展性督导、“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等工作中,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链式效应”。形成了“检测依靠技术、结论源自证据、分析产生转变”的行动模式,让管理、教研、教学架构到科学的评价信息上来,推动了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行为的转变,像舵盘一样,体现了科学指挥棒的引领作用。

    推动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

    “绿色指标”评价,是对专业领导教育发展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提升专业领导能力的一次契机。我们致力于用科学方法洞察教学质量内涵,通过解读评价报告,全面认识学生学业水平和课程实施状况,寻找缺陷和不足,探求背后原因,采取适当对策,形成“综合评价→问题认定→原因分析→教育决策→行动落实”的良性管理机制。黄浦等区县出台了推进落实“绿色指标”实施意见,针对每一项具体指标提出区域推进落实“绿色指标”的行动要求。

    推动教研方式的转变

    “绿色指标”评价的专业性及其与教学的紧密联系,要求教师进修院校承担起监测评价的专业责任,各区县已成立或筹备成立教育质量评价机构,引进专业人员,健全工作制度,投入专项资金,逐步担负起区域教育质量常态化评价的职责。上海绝大多数区县依托教师进修院校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专业机构。

    同时,教研员的教学指导功能也随之升级,既研究、掌握科学的评价理念和手段,让教育教学过程更加连贯、系统,又把评价作为指导教学的有效手段,从经验转向证据。闵行区教育学院充分挖掘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的数据,建立基于评价结果的改进和干预机制,指导学校制定教学改进计划。

    推动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

    市、区县两个层面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呈现的是可测量的、阶段性的教学结果,无法取代也无法覆盖教育过程的全部内涵。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一套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上的校本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是利用评价数据实现教学的持续改进。学校通过解读评价报告,全面分析学生和教师的现状,构建“教学→检测→分析→改进”的教学内部循环,使教师能灵动地运用数据来改进教学,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过程的改进,教学改进的成果通过评价来体现,教学改进和评价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

    二是推动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的教学必然是关注学生的,从学生需求出发是教学持续改进的原动力。以校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就是要让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出现的状况,并及时加以补救或矫正;让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掌握评价方法、增强正确使用评价促进教学的体验,提高敏锐洞察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这也是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路径。

    推动相关领域的协同改革

    “绿色指标”评价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杠杆,正推动教育教学多领域革新,已融入德育、督导、课改等工作中。我们正在推进学校发展性督导,将“绿色指标”作为学校发展性督导的重要依据之一。与“绿色指标”相配套,我们正在研究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我们向社会发布评价结果,实现区域内公众对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知情权,在全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评价信息表明,一些原先不引人注目的学校,学业表现比较好,学生负担比较轻,显示了过硬的育人质量;而有的择校热门学校,通过分析评价结果,也揭示了潜在的不足和隐患,如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不理想,发现了改进和提高的空间。“绿色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好差”口口相传的主观评价状态。(作者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巡视员)

     改革启示录

    ●评价改革需要勇气魄力

    硬骨头总是要有人去啃的,任何变革都不可能在万事俱备的“温床”中发生,迈出这一步就是直面教育内涵发展阶段核心难题攻坚的结果。评价指标不推出,就永远难以在实践中完善,时间与勇气在改变着一种价值观念,让我们在行走中更加清晰而坚定。

    ●评价改革需要专业支撑

    评价很专业,必须走在科学的道路上。在这方面,日本有过教训,其实很多评价改革难以为继,往往就是在科学方法和科学应用上出现问题。“绿色指标”的吸引力并不在于“刺激”,而在于科学,在于为我们对“质量”的关注添加了一个理性视角,体现在对评价工具有效性的处理,对评价结果低利害性的处理,对评价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等方面。

    ●评价改革需要渐进完善

    “绿色指标”并非衡量教育质量的完整指标体系,尚在研究和实践阶段,其结构和精度尚需逐步完善,教育改革发展新的重大部署也需要评价来回应。面对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要求,我们还有一定的调整空间。

    ●评价改革需要协同推进

    基础教育领域的很多问题带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反复性,单一改革往往容易夭折,解决方法必然也是立体的、配套的。非常重要的是坚持课程、教学、评价、考试的一致性。“绿色指标”与学业分数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评价与考试的总体改革趋向应是综合性和多元化,实现有效对接。



/jiaoyu/zatan/2019-10-10/2528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