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强基固本,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聚气。
■单承彬
全国人大代表胡葆森在其两会提案中指出,当前部分国民精神的迷茫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以国民素质提升及国民价值观培育为导向的文化重建已成必然及当务之急。他建议用社区书院形式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表现了国人在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方面表现出高度共识。
但是,在热闹的弘扬传统文化思潮中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例如,提倡重视经典,大家便无论老幼一窝蜂去读“经”;提到回归传统,便组织人们修习、操演古代礼仪,主张文化保守,这些都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分析和批判。中华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继承、批判、革新、创造的变化过程。因此,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用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例,《论语》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但里面也有腐朽落后的内容。“三礼”保存了古代的礼仪制度,我们应该发掘其“礼意”,让“礼”的精神为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而不必恢复那些繁文缛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强基固本,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聚气。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独到之精华,也有和世界其他文化一致的、不约而同的内容。弘扬传统文化,不能排斥其他先进文化。据报道,许多地方进行高考改革,主张弱化外语教育,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其实,学习外语与学习传统文化,并没有实质性矛盾。不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单纯降低外语考试的分值,增加语文教育的分量,就能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吗?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开放的,从来不排斥对其他文化的融合再造。我们也没必要畏首畏尾,而是以更开放的姿态,师人之长,提升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孔子和儒家先贤们的基本思想观念,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人类文明思想宝库有很大贡献。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决不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和孔子言论,即便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也渗透到社会的各领域,远非几本“四书五经”可以限局。诸如父母兄弟如何相处,亲朋邻里如何往来,以什么理念治国安民,用什么心态做事经商,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所有古代日常琐屑,无不浸润着华夏民族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都值得我们思考、继承。因此,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未必局限在孔子和儒学一个方面,更不能以为阅读几部经典便万事大吉。我们应该从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提炼传统文化之精华,使古代的人格精神,内化为个人自觉的心理欲求,进而落实到日常学习、工作和为人处世当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古代教育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样的理念。但诸如让幼儿园的孩子们诵读《诗经》,让小学生身着古装操演不伦不类的所谓“礼仪”,恐怕都不是好的选择。我们在赞赏举办中学生汉字听写比赛的同时,更期待尽快建立引导他们写好、用好汉字的机制。同样,举办孔圣祭奠,如果不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动机,而是着眼于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尊师重教,这样就差不多进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轨道了。(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