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建构具有现代化工特色的开放型办学体制机制

[db:作者]  2014-03-13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政行校企合作共赢,产学研用结合共进”的办学方针为引领,主动适应区域现代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坚持走集团化办学之路,以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营造良好合作办学环境,经过3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多元联动、多层互补、多维互动的具有现代化工特色的开放型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多元联动 形成政行校企集团化办学新格局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政行校企间互利共赢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办学体制,多方共建理事会。学校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指导,以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内涵为目标,积极探索政行校企集团化办学新模式。2011年11月12日,学校联合南京市六合区等地方政府部门,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等组织,中石化集团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中石化南化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江苏省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等职业院校,以及相关院校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家长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共67家单位,组建了“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理事会”(以下简称“合作理事会”)。经过3年的发展,截至2013年12月底,合作理事会成员单位已经增加到107家。

    (二)创新运行机制,多方共赢谋发展。合作理事会以“利益驱动、共赢发展”为准则,3年来运行良好,形成了“决策咨询”、“协调保障”和“执行运作”三层管理模式。合作理事会理事大会是合作理事会的最高决策咨询机构,下设秘书处和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驻地、驻园、驻厂工作站”和“南化院中山科技创业园”,“现代化工教学工厂”和“专家(教授)工作室”分别在秘书处和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负责工作的执行与落实。

    合作理事会不断畅通运行机制,努力寻找各方利益汇合点。2013年3月,学校建立南通经济开发区工作站,牵头组建专家组,并成立了包括学生在内的检查工作服务团队,对辖区内化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学校派出6位教师和18名学生,集中对12家企业进行为期5天的检查,共发现60余处安全隐患,提出了64条整改建议。此项活动成果显著,开发区及相关企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与学校签署了《共同组建专家常态化安全检查协议》、《培训合作协议》和《开展专项安全检查合作协议》,在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和师生专业技术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水平的基础上,确保了此项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运行。

    (三)创新管理制度,多方共建显成效。制度建设是政行校企合作的必要保障。合作理事会本着“管理规范、制度先行”的理念,顺应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围绕行业企业参与教学、项目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与保障等关键环节,制定实施了《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指导意见》等决策咨询制度、《专业共建共管运行管理办法》等协调保障制度、《教职工推进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激励办法》等执行运作制度,构建了一套合乎行业企业规范的合作制度体系。合作理事会在充分发挥制度的根本性、指导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用的基础上,有效调节学校与政府部门、社会、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合作办学成果丰硕。学校教职工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等项目,共立项各级各类课题55项,培训企业员工49367人次。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专业比例达100%;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建教学分院,联办36个“订单班”;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23项,总金额达35万余元;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185个;企业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1个、课程标准96个,合作开发课程104门;校企共同建成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1门省级精品课程。

    多层互补 形成园厂站室合作育人新机制

    合作理事会以合作共赢为目的,科学管理、优势互补,通过南化院中山科技创业园、现代化工教学工厂、三类工作站、专家(教授)工作室等运作实体,实现了政行校企的深度融合。

    (一)前校后园,形成双元推动机制。学校整合多方资源,建成市场化运作的现代科创园(大学科技园),形成“前校后园”一体化办学布局,促进校地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截至2013年底,南化院中山科技创业园拥有国家高校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省级科创园、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南京市分析测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市级大学生创业园等6个平台;园区拥有入孵企业70家,注册资本超6000万元,其中2/3的企业在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学校联系紧密;学校教职工自主创办企业18家,在校生或毕业生创办的企业6家;共有20多位企业家参与专业教学;教职工先后与30多家企业和6家研发中心合作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5大专业群,优化专业20余个。

    (二)厂校一体,形成双向培育机制。3年来,学校吸收了南通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文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投资300万元,以股份制投入和企业化运作方式,建成现代化工教学工厂。现代化工教学工厂创建“校中厂、厂中校、厂校一体”模式,校企共建共管,在企业环境和生产场景中,将生产操作、工艺流程以及管理理念融入实训过程,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迅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该教学工厂不仅满足学校各系学生实训需要,还面向区域内外社会人员开放,开展技能鉴定、职工培训等社会服务,为企业、院校培训职工和学生8000人次。

    (三)校站互联,形成双重信息机制。学校通过派出骨干人员到理事单位挂职锻炼等形式,建立了3个驻地工作站、3个驻园工作站与3个驻厂工作站,开展互访交流活动76次,获取校企合作信息5100多条,推进了校企深度合作。2011年6月,学校成立南京化学工业园区驻园工作站,驻站教师收集园区企业的大量合作信息,并多次带领园区企业经理组团来学校参观、交流、洽谈合作,园区企业在学校建成7个订单班。同时,组织专场招聘会,招聘企业达100多家,录用毕业生年均1000人左右;调研企业105家,圆满完成了园区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技能培训、2012年人才招聘”三项重点工作。

    (四)校室互促,形成双方带动机制。学校专门设立专家(教授)工作室,为学校教授和校外专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搭建重要的科研平台。3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各类扶持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引进和培育72名学校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高技术领军人才,其中,新增正高级人才16名,建成专家(教授)工作室10个,吸引高端人才8名,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161项,获得授权专利138项,促进成果转化7项,指导67名学生参与科研,带动了学校科研能力、育人水平等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学校也因此荣获“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称号。2012年5月,学校成立由南京“321”人才、兼职教授张继东,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的专家工作室。工作室以南化院中山科技创业园“精细化工研发孵化中心”为平台,与南京爱菲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获批江苏省发改部门“江苏省磁共振靶向显像剂工程实验室”(江苏省高职院校仅有)。如今,工作室已有1项医药研发项目,顺利通过比利时鲁汶大学生物医学影像实验室论证;实验室团队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成功申报了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并有2篇研究成果论文被SCI收录;工作室先后邀请多位回国创业人员和国际知名专家到校访问交流。

    多维互动 形成内外上下协同发展新合力

    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合作方的资源优势,形成内外上下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政府主导,合作政策保障有力。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省、市教育事业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的重点,把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列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鼓励学校主动与行业企业产教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各级政府为学校开放合作办学,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足额的经费支持。如江苏省组织部门实施的“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科技镇长团”等项目,为学校选派优秀科研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校企合作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合作。

    (二)行业指导,合作平台宽广高效。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职业教育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为学校发展争取了诸多广阔的合作平台。学校是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职教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党委书记李子全教授被选举为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职教工作委员会主任。学校有27人被选聘为全国化工高职各专业教指委委员,其中主任3人。行业组织促成学校参加“中国职业教育与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对接高峰论坛”等行业活动5次,遴选学校为全国化工行业专业教师技师培训基地,批准学校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培训基地”,委托承办全国学生与职工专业技能大赛7场次,密切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学校与行业携手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

    (三)企业参与,合作资源充分共享。学校利用江苏化工职教集团和合作理事会理事长单位的内在优势,以服务为纽带,以利益共赢为动力,让成员单位共享人才、科技、信息、设备等资源,合作效益持续提升。企业能工巧匠、一线技术人员受聘走进课堂;专家受邀担任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委员、兼职系主任与兼职专业带头人,校外督导员、社会评教员把脉教学。学校与中石化南化集团化工机械厂达成设立驻厂工作站协议,派出教师进入化机厂设计研究所开展工作;同时,化机厂派出设计研究所6位骨干来校兼课,实现学校与企业人员的互聘互派和双赢。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专家(教授)工作室,以及工学交替教学方式,为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保障;校企共同建成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55门,合作开发教材54部。学校教师、南京市“321”人才陈晓洲博士创办企业,与学校签订共建协议,用国内一流钯氧化工业催化核心技术,带动学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群)的发展。学校与中石化集团南化公司、扬子公司等278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着力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培训基地。学校每年与园区、行业、企业共同组织招聘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超过了80%。学校被列为“中石化系统优质人力资源培养输送基地”,荣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公办高职名校”荣誉称号。

    (四)学校主体,合作机制务实长效。根据合作办学需求,学校增设国际交流教育学院、科创园管理办公室、对外交流合作处等职能部门3个,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工作的组织保障。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实施《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科创园科技创新种子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等30多项校企合作配套制度,优化了合作办学的制度环境。学校还着力制定或修订完善相关内部管理制度,促进政行校企的长效合作。一是推进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明确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等教学质量要求,增强对外部社会资源合作办学的吸引力。二是深化校系二级管理、企业实践经历考核、社会服务激励、科教结合奖励等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为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3年来,学校技术服务到账资金(含横向科研、培训等)达3628万元,为技术服务(为服务对象)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达11500万元。2012年,学校在江苏省科技部门、江苏省人才办、南京市政府部门开展的在宁高校与南京互动发展评估活动中,名列南京市高职院校第1名。(李子全 沈国良 崔炳辉)



/jiaoyu/zatan/2019-10-17/2556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