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撩开2014高招热门专业的面纱

[db:作者]  2014-03-19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CFP供图

    ■为什么每年高校招生中都会出现为考生、家长和社会所追捧的热门专业?把握热门专业的演变规律,对于精准填报高考志愿,对于考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填报高考志愿虽然不是“一报定终身”,入学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可以改变,但是在一开始就定好调子,把准方向,岂不是少走了弯路?

    ■高考热门专业是由三方面因素决定的:第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比如经济发展转型,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认为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将引领经济新发展;第二,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因素。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强调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等;第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被社会认可的、第三方教育机构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客观地反映了热门专业的分布和需求趋势。

    ■正确选择学校和专业,有效考查一所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专业前途。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中不是以家长为主,而是以考生自己为主,这个关系不能颠倒。有的考生以将来哪个专业好就业,哪些专业薪资高为标准选择专业,而不顾个人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潜力,很多人都栽了跟头,在人生道路上走了弯路,耽误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本报记者 于建坤

    随着近日各高校招生简章的陆续发布,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帷幕徐徐开启。历年招生情况表明,每年都会出现一些为社会、家长和考生所追捧的热门专业。在诸多招生专业中,为什么一些专业供不应求,一些专业录取正常,一些专业则受到冷落、甚至完不成招生计划呢?那些每年被追捧的热门专业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这些热门专业处在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中,那么,推动其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有没有规律可循?根据历年来高招热门专业的发展走向,我们能否预测2014年高考高招哪些专业将会走红,从而为考生把握报考策略、正确填报志愿提供依据?

    两大推手捧红热门专业

    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校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主导着专业热度的此长彼消

    人们不曾忘记,几年前经管专业被追捧得无以复加。当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优秀考生云集。有报道称“从这两个著名学院大门里走出来的学生,即使不是高考状元,他的室友也是”。中国校友会网2013年所作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经管专业是高考状元扎堆的地方,历年来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就读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共有522人,占37.85%,居各学科门类之首。那么,现在经管专业是不是还像前些年那样红火?显然时过境迁。在近10年高考高招中,经济管理、金融、外语、计算机、互联网、建筑等专业轮番登场,各自红火一时。考查这些热门专业的成因,有两大因素应该引起充分注意:一是外部因素,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强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引起行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高校专业设置的变化。二是内部因素,全国高等学校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制约着专业布局的变化。

    经济改革的重心变化必然牵动行业调整结构和布局,在此长彼消的重构中,各行各业在社会总体结构中的地位亦随之发生改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按照3个“1亿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框架思路和中国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的水平进行测算,需要具备相当规模的资本投入。预计未来6年多的时间中国将增加0.8-1.2亿的城镇化人口,累计耗费资金总额或超过40万亿元。新型城镇化将带动一大批新型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包括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资源能源、交通运输、房地产建筑、高新科技、金融、旅游餐饮等。在这种剧烈的变革和重组中,教育必然与之密切呼应。在近年的高校招生中,一些与上述各领域相关的专业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被考生、家长看好,逐渐走红,其热度正在持续升温。这是经济改革发展重心的变化在高考招生领域的反映。

    在1999年之前,全国高等学校招生每年增幅均在8.5%左右,但是1999年当年,增幅窜升至47.4%,全国招生人数增加了51万多人。之后,每年招生增幅都超过20%。到2003年,全国高校本专科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人,达到了高校外延式发展的顶峰。高校扩招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多数适龄青年、特别是家境贫寒的孩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推进了教育公平公正,但由此也引起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此为转折点,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强调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等内部因素,以其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资源。

    由规模扩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在一定时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动态趋势。在此过程中,高校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必然重新调整。从全国范围看,各招生专业设置的比重、比例正在进行着较大的调整和重新布局,这个过程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期。这种专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使得一些考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头雾水,无所适从。但是只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这些动向,就不难发现,一些专业看似红火热门,其实已是强弩之末。而另一些专业则方兴未艾,逐步显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什么专业将会持续走红

    被普遍认可的、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就业率排行的专业,在填报志愿时可以作为参考

    高校扩招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受利益驱使,对社会需求量大、好就业、薪酬高的专业,不管有没有该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硬件设施等,争相开设,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甚至不择手段招揽生源。有的学校新开的专业借用其他学校的教材,聘请其他高校的退休教师、租借外单位房屋进行教学,实验设备、实习条件也不具备。

    这些盲目新上的专业将重点放在规模的扩张上。以英语专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有英语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只有200多所,2004年增至598所,2011年则达到959所。2013年,全国2000多所本科院校中,有1000所开设英语专业。一些“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像清华、北大、复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有严格的控制。而据报道,仅仅中部地区一个市属的第二师范学院每年竟招收了1500名英语专业本科生。法学专业同样如此,2012年山东省59所本科院校中,设置法学类专业的学校达到30所,不仅综合性大学开设,理工类、农业类、医学类的专科高校都争相开设。1992年,全国只有40多所高校开设经管专业和金融专业,而到2006年,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增加到600多所,毕业生人数增加了近10倍,而且录取分数基本都排在本校所有专业的前五位。

    显而易见,在生源危机的挑战中,对一些学校来说,谁得到了生源,谁就打通了生存之道;但是对考生来说,谁在云山雾罩的招生宣传中失去了判断力,谁将误入歧途,不仅浪费了金钱,耽误了人生宝贵光阴,而且影响了以后的职业生涯,甚至造成终生的心理阴影。

    所以,这些一哄而上、着力宣传的专业并不是真正的热门专业。真正的热门专业具有长期开办历史,实力雄厚,在社会上有良好的美誉度。这些专业为宏观经济发展和当地经济建设所急需。如何从复杂纷纭的招生宣传中发现这些专业?可以从经济发展转型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趋势入手,进行分析观察,就可以找到具有潜力的、真正的热门专业。

    鉴于目前的教育体制,人们往往把高考和招生等同看待,将二者联系起来。专业办得好不好用就业率来衡量。这种做法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一些基础学科、一些传统的人文学科是否合适,值得商榷。有学者认为应区别对待,这些学科应该由国家支持,不应让其进入市场自由竞争。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本科专业设置、专业硕士培养方向向应用型、实践型转变符合当前国情。专业设置与就业率挂钩,既是衡量一个专业举办得成功与否的标准,也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谈到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要求进一步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对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部分特殊专业外,实行减招,直至停招。

    据此,从外部社会环境、高等教育内部因素,以及招生考试和就业的现实出发,可以发现近年来全国高校招生热门专业的发展演变轨迹。尽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基本上是对应的。因此,以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或一年内初次就业率作为专业排行的指标,是科学合理的。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对2011年、2012年、2013年三年来毕业生半年内、一年内就业率的专业进行了排序,排在榜首的10几个专业显示了这种发展轨迹。这些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国家建设宏观转型和新的产业布局调整。麦可思的调查显示,近三年排在前列的热门专业以理工科专业为主,几乎都是涉及应用性强、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如地矿类、海洋工程类、石油油气类、工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类,以及审计学类等。

    由上述情况可以预测,2014年高招热门专业受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兴战略性产业、公用设施建设和强调民生的基本方针,以及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因素影响,将集中在以下几个专业大类:

    一是土建类。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景观学、环境艺术、园林、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概预算等;

    二是环保类。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地理科学、遥感、生态学、化学、应用化学等;

    三是第三产业类。包括营销类、管理类、旅游类、酒店管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家庭护理等;

    四是农业类。包括农业工程、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作物学、畜牧学、农产品加工、生命科学、农业经济管理等;

    五是文化产业类。包括图书报刊、影视音像、体育文化娱乐策划、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经纪业等。

    报考策略必须重视三个问题

    报考志愿与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密切相连,在处理诸多矛盾时要弄清轻重缓急

    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填报高考志愿时,经常遇到一些棘手问题,其中最为纠结的三个问题是:(一)填报志愿时专业放在第一位,还是学校放在第一位;(二)确定目标高校后,如何考查其办学实力和所报考的专业发展潜力;(三)选择好就业薪酬高的专业,还是选择符合自己意愿和兴趣爱好的专业。这三个问题之所以不好解决,既因为没有固定答案,也因为有时互相交叉,理不清头绪,遇到具体情况时,左右为难。但是只要把握住一个基本原则和思路,就不至于出现大的失误。

    首选专业还是首选学校?应把握这样的原则:如果是同一层次的学校,专业选择应该放在第一位,毕竟转专业有一定麻烦,尤其对一些没有弄清自己意愿和兴趣的考生来说,可能被既定的专业模糊视线,掩盖了潜在的职业趋向,导致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弯路。如果考生的分数处于不同层次的学校,比如是上一层次学校的较差专业或者是低一层次学校的较好专业,建议将选择学校放在第一位。如今大多数高校允许入学后转专业,其转出条件也越来越宽松。2007年,全国只有20所高校入学后可以转专业,且都有较高的门槛。到了2013年,全国已经有600多所本科院校可以转专业,一些实力雄厚的学校对转专业甚至不设任何门槛。此外,一些“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实行按大类招生,新生入学后不分专业,学习理科类或文科类基础课程,到大三、大四时才分具体专业。一些高校实行通识教育,到高年级时再确定专业学习方向。这是目前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今后会发展得更为完善。其实,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远程教育、慕课(Moocs)、小规模在线限制课程等,使考生在家里就能学习世界顶尖高校的优质课程,并可以获得成绩认证和学历证书。所以在选择时,心胸要宽阔,眼光不要太局限。

    如何考查所报考学校的办学水平?首先要进行一般性的考查,比如是哪个层次的学校,有多少国家一级学科、多少个学科的学位授予点、多少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对于一般省属重点大学,二本、三本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更要下一点儿功夫调查分析。比如要考查所报专业的师资情况,要看清它的师资结构分布。有的学校开设了一个专业,其师资配置除了教授,就是助教,或者没有职称的教师。看不到讲师、副教授,这就有问题。讲师、副教授是整个师资配置中的中间环节,他们大都是中青年教师,是专业的中坚力量,标志着本专业的发展潜力和前途。缺少中间环节的师资结构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很可能那些教授是临时外聘其他高校的退休教师,助教和教师则是刚毕业的博士、硕士生。这种专业无论宣传得多么好,看上去多么适合自己也不能考虑。

    再如,选择专业一定弄清这个专业是学校的传统特色专业,还是近两年新开设的专业。不要被一时所谓的热门专业吹昏头脑。一些二本、三本院校原来是行业学校,隶属于某个部委和某个行业协会,开设的主打专业具有长期的历史,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在本行业领域中具有很好的声誉,毕业生就业率高,职业发展潜力大,对这些学校的优势专业不能掉以轻心。以二本院校为例,具有传统特色和行业背景优势的院校,如机械制造类有沈阳工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纺织品制造类有中原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石油地质类有长江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另外如华东交通大学的土木建筑、西安工业大学的光电、南京理工大学的化学、大连交通大学的材料、湖南农大的农村经济管理等,都有长期的专业开办历史和美誉度,选报这些学校的相关专业不失为明智之举。

    应该注意的是,一些独立学院或民办高校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符合当前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特色专业,成为后起之秀。如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13年中国民办大学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北京城市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山东英才学院、西安欧亚学院、三亚学院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专业,在社会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如华中科大武昌分校的信息、机电、土木专业,在当地招生异常火爆,毕业生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选择报考学校时,这些学校和专业亦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选择报考志愿时,到底以家长为主,还是以考生为主?以热门专业就业率高、薪酬高为标准,还是以考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为主?有人认为,家长阅历广,生活经验丰富、掌握信息资源多、看问题长远,应该听家长的;但是有人认为,不少家长具有代偿心理,越俎代庖将自己的偏好强加孩子身上。有的考生被招生宣传的热门专业、周围同学及家长的观点所影响,选择了那些一般公众看好却不是自己擅长、感兴趣的专业。在以往的经验中,上述两种情况的教训很多,造成了许多不应该发生的悲剧。所以,在填报志愿时,如果与其他因素发生冲突时,要以考生本人为主,充分考虑自己的个性气质、职业意愿和兴趣爱好。家长要清楚自己在孩子填报志愿中的位置,不能越位,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jiaoyu/zatan/2019-10-23/2572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