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刻板印象与多元眼光

[db:作者]  2014-04-0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9·11”幸存者,多家媒体专栏作家,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顾问。

    ■陈思进

    在北美生活了二十多年,时至今日,我都不敢说自己通透西方文化,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对各个地方的人进行归纳下结论,并非仅仅是中国人的“爱好”,北美人也喜欢这样,这似乎是人的本能。

    比如,19年前我刚进投行工作的时候,当时整个办公楼里没几个亚洲人,常常有老美同事会问:“你是新加坡人吧?”我说:“不是。”“香港人?”“也不是。”他们多半会上下打量我一番,颇为自信地说:“你一定来自台湾!”当得知我是从中国大陆来的,他们会立刻摇头:“你不像大陆人。”随后不甘心地再追问一句:“大陆的哪里?”这就不好回答了。

    我虽然祖籍温州,却出生在上海,按照北美的习惯,应该说我是上海人。但中国人是按祖籍来区分籍贯的,我就应该是温州人。可由于种种原因,我上大学之前连温州都没去过,倒曾在北京生活了好几年,因此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外出时常被误以为是北京人。

    而原先,我极不愿意被说成是上海人。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上海人自恃身居大都市,素质高、品位高、有文化、有教养,总觉得自己见多识广,对身边的一切事物,完全按上海人特有的标准去评判,凡事精明爱算计,要“讲讲清爽”。

    再说说温州人。近十多年来,善于集资抱团炒作的温州人,组成了一个个“温州炒房团”在全国各地四处出击,甚至还炒到了海外,炒高了各个行业的价格。这种“能力”给温州人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扎堆投机也制造了经济泡沫,连温州本地的房地产也被温州人自己给“坑”了,价格一路下跌,需要政府放开二套限购的政策来救市。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温州人就被媒体封为“东方犹太人”。为何称温州人是东方犹太人?因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感叹:“影响美国经济的只有二百多家企业,而操纵这些企业的只有六七个犹太人。”我在华尔街工作了十几年,看到那儿的金融精英近半数是犹太裔,他们常常被责备只对金钱的增长感兴趣,不择手段,没有道德顾忌。

    事实上,上述的归纳判断有失偏颇,英语单词stereotype(刻板印象)就是专门形容这种状况的——将相同的性格用在团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那么一种stereotype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后来在一份中文报纸上找到了答案。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说,在纽约居住着上百个国家的移民,大家普遍认为华人开车最喜欢按喇叭,而黑人最喜欢超速,南美人酒后驾车最多……但真的进行科学统计之后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上述印象是局部的,是一种错觉。通过和一位老美聊天,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此事的理解。老美说他第一次去唐人街时,汽车的喇叭声和乱穿马路的行人使他“very impressive”(印象非常深刻)。他第一次看见是这样,第二次、第三次……逐渐地这种不遵守规则的现象,便与华人连在了一起。然而,这事往深了想一想,在唐人街由于路面狭窄人又多,有些新移民把国内乱穿马路的习惯带了过来,汽车为避免撞人按响了喇叭,一旦汽车驰离唐人街,开到地广人稀之处,谁还会按喇叭呢?

    同样的,上海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决定了上海人的多样化。上海既有很大气的人,也有很小气的人;既有豪爽的,也有含蓄的。这个城市的人已经不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上海人,而是拥有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各个地方不同特点的人。温州人也不全是抱团炒房的投机者,也有大量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比如国学大师南怀瑾、著名作家叶永烈、杰出生物学家林海帆、中国现代数学祖师姜立夫……

    在国际化的今天,以一种刻板印象去界定一个城市、一个群体的经济和文化显然已落伍。而我们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如何扩大自己的视野,还包括如何解放自己的刻板头脑。只有用多元化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才能活成一个国际人。



/jiaoyu/zatan/2019-11-05/2623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