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生命教育多些“向死而生”的思考

[db:作者]  2014-04-07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耿银平

    “清明”前后,郊外踏青,焚香祭奠,上坟插柳,追思先人,这些仪式、举动让生命教育的意义愈发凸显。

    我理解的生命教育,是“向死而生”——明白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在先人的坟茔前,我们的眼睛、鼻子和耳朵,不断感受着生命的律动与沉寂。我们切实感受到,人的生命在生老病死、灾难以及重大挫折面前的脆弱与渺小。因此,在这个庄严的日子里,我们的心态也要随着死亡、灾难,走向开阔、豁达。  

    真正开阔、开放的生命和生活,从来不会拒绝任何死亡话题。美国对“死亡教育”的研究较为丰富和完善,不少学校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帮助孩子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通过死亡的必然性来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课程从动植物的生命循环,到哀伤、丧礼、守丧,再到道德和伦理等主题,包括自杀、安乐死等,非常全面。虽然中美文化有差异,对生命的敬畏却是共通的。对于学校来说,我们不妨把“清明”纳入生命教育的体系,让生命教育多一些“向死而生”的意味吧。

    (作者系河南高校教师)



/jiaoyu/zatan/2019-11-09/2629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