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主动作为,服务新型城镇化

[db:作者]  2014-04-07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王东 绘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有所不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虽然实现了从农村向城市地域方面的转移,但是因长期以来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城镇化进程中转移的人口并未实现其文化内涵的转移。

    ■胡世明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瞄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职业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四大功能定位,主动研究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统筹多种教育类型,做强高职教育、做大开放教育、做特农民教育、做活社区教育,在地方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推进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做强高职教育,开展三层对接,培养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一方面带来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另一方面,“技工荒”等现象又充分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缺乏与无序流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如果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这种需求脱节,会造成结构性失业人群的拥塞,延缓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为此,湖州职院全面实施学校对接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的“三层对接”工程,为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是政府主导,与产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实施年度项目工作制,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委派学校中层干部挂职政府产业部门,创新产业对接平台。对接产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形成以机电制造、建筑工程、现代物流、旅游管理、商务贸易、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专业群格局。

    二是建立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到行业主管部门挂职,竞聘行业协会职务等机制,调查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完善专业建设规划。各专业(群)以1至2个骨干企业为依托,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实施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带头人会签人才培养方案制度。实施以教学项目开发为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以合作共建为重点的工学结合改革、以解决生产管理一线实际问题的教学做一体课堂教学改革,有效促进课程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有效结合。

    三是教师对接职业岗位,多种形式岗位实践,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学生对接职业岗位,多种形式工学结合,提升职业、就业能力。建立教师下企业制度,开展企业调研,把握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技术要求,收集工作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教师带项目下企业或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

    做大开放教育,培训高新技能,引导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决定其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和速度,职业教育程度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易程度,影响着其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现实收入,左右着其转移的方向和距离。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使他们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因此,地市高职要主动适应和介入当前区域内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对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加快实现城镇化提供智力支持。

    湖州职院充分发挥与湖州电大合署共建的优势,将高职专业、基地、师资的资源融入开放教育,在金洲管道、久立集团、永兴特钢等骨干企业成立分校,利用“蓝领大讲堂”,采取半日制、小时制及夜课、工休班等形式,建立教学班组、教学车间等载体,实行送教上门、产教结合,为企业新招收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便捷、实用的菜单式培训服务。每年年初,学校组织专业教师下基层、进企业,调研企业春季招工及实际招工缺口情况,科学分类、深度加工、精细筛选和有效定性企业对新进员工的培训需求信息。同时,学校依托湖州高新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这一载体,充分发挥湖州市公共实训中心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订单式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在承担湖州市已有维修电工、钳工、焊工等通用专业(工种)常规技能培训的同时,重点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对紧缺专业(工种)及高层次技能水平的培训。目前,学校已经开发国家、省、行业部门等发证或认证的培训鉴定项目80余个,2013年累计培训总人数近1.5万人。

    做特农民教育,培养职业农民,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相互协调

    新型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是农业现代化的引擎、是信息化的载体。除进城务工人员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拟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离农不离乡的农村非农经营者,更多的是既不离乡也不离农、拟在未来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中就业的职业农民。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论是让想走出去的成功走出去,还是让想留下来的更好留下来,都需要地市高职发挥其应有作用。

    围绕中央提出“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培训百万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2010年湖州职院在试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基础上,挂牌成立了浙江省首家农民学院,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农民学院创新了三大特色,一是在地市高职中首创政府主管、学校主办、县区联办“三方合作”的农民学院;二是在园林技术、畜牧等10个专业中构建了学历课程、技能课程、创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地方培养“学历+技能+创业”的农民大学生;三是创新学校对接农业产业、专业对接农村企业、教师对接农民学员的“三维对接”农民教育教学新体系。学校还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办农业推广硕士班,形成专科、本科、硕士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层级体系,建立教学实践、创业培训基地28个,开发农技教材30余本,开办新型农民创业大讲堂100讲。目前,湖州农民学院已在湖州市下属3个县全部设立了分校,在乡镇成立9个直属教学点,在校农民大学生达到1392人,占浙江省农民大学生的1/5,已经毕业的900余名毕业生成为农技推广的主力军、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有28位创办农业企业的农民大学生通过学习,年增收额均超过10万元。

    做活社区教育,加强人文关怀,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

    作为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尚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既有职业转向的成分,更有心理调适和文化重塑的成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情感和归属上与地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高层次融入,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成为城镇化的规模化红利,是地市高职应有的作为。

    有效的社区融入是社会融入的坚实基础,为此湖州职院积极构建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平台。2008年,学校增挂“湖州社区大学”的牌子,充分利用湖州电大的开放教育优势,建立了506个社区教育工作站或分校,逐步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一体化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学校开设“父母大讲堂”大型公益讲座项目,以促进新湖州人健康成长为宗旨,以现代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现代沟通学为载体,通过理论讲解、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现场互动等方式,使新生代农民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受益新生代农民工达1.5万人次,“父母大讲堂”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志愿项目”和“浙江省社区教育优秀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开发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悦读湖州”主题活动,组织文秘、旅游、艺术等专业的骨干教师,围绕湖州的美食、风俗、名人等地域特色编写乡土教材,采用快乐朗读、案例解说、趣味游戏、现场互动等教学方式,送教进学校、送教入课堂,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了解湖州、认识湖州、融入湖州、热爱湖州。2010年以来,“悦读湖州”走进湖州市12所新生代农民工子女较为集中的中小学校送教,并免费发放系列乡土教材2.4万余册,惠及新生代农民工子女2万余人。(作者系浙江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专家观点】

立足区情 办出特色

    ■谈松华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部分,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或行业性特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正是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责所在,也是它的优势所在。由地市政府所举办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所做的多方面卓有成效的探索,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案例,正是其办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鲜明地反映了学院的办学特色,也提炼了带有职业技术教育规律性的经验。就此而言,这些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供借鉴,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是突出关键领域,服务发展全局。如何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任务中,抓住关键领域,实现服务全局的目标,这是一个战略选择的问题,即提纲契领的问题。湖州职院以新型城镇化为中心,对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进行系统布局,这就把地方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统囊括在内,实现有序而有效的服务功能。

    二是突出办学特色,强化综合服务。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在为地方服务的实践中形成的,有的突出专业特色,如工业(机械、电子等)、商贸、农业、艺术等高职院校,侧重于为某类或某些行业提供人才和知识服务。而如湖州职院这样由地市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往往要求为地区各行各业服务,必然要求具有综合服务的功能。湖州职院的专业设置涵盖工、农、商、文等各个行业,并且实行产教对接,发挥了综合服务的作用。这样的办学特色是新型城镇化实际需要的,也是符合地市高职院校发展客观规律的。

    三是突出组织创新,重在制度建设。推行校企合作、校地(政府)合作,推进产教结合、工学交替,这是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湖州职院在这方面的可贵之处是通过建立农民学院、社区学院、各种专业委员会以及实行“四个对接”等组织形式,把学校与多方面的合作制度化,把高职教育为新型城镇化服务落实在牢固的组织和制度的基础之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道路是独特的,应该在多样化的探索实践基础上完善和成熟。湖州职院的实践探索以及经验,无疑为探索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道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者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jiaoyu/zatan/2019-11-09/2630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