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慎选专业,确立合理职业期待

[db:作者]  2014-04-09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近来各高校开始陆续发布招生章程,招生专业目录和招生计划也已制订完毕,招生咨询会和各种形式的招生宣传已经开始。在广大考生最紧张的复习冲刺中,应该考虑一下填报志愿的事情了。高考不论涉及面有多广,最终还是考生个人的事情,作为一名考生,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将来希望向哪个方向发展,拿出一些时间和家长、老师讨论一下,听听他们的意见。另外,也要重视“过来人”的经验、高校生涯指导老师的指点,这些都能为选择报考高校和心仪专业以及树立合理的职业期待提供有益的借鉴。

    ■蒋建荣

    为什么不喜欢自己选择的专业

    在填报高考志愿中,往往出现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许多考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专业。尽管在志愿填报中他们下了很大功夫,仔细搜集资料,甄别挑剔,从各个角度、对各种因素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鉴别,并认真听取各方意见,最后选择了某个专业,但是入学后发现所选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己以后的职业期待反差很大,因而心情沮丧甚至影响了学业。

    小张是某高校历史系的学生,当年她在接到入学通知书时很失望,因为她原本希望自己能够被英语专业录取。

    入学后,她找到学校职业辅导中心,就学习兴趣、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职业兴趣、职业发展方向等问题,咨询了职业辅导员。经过交流,职业辅导员发现,小张喜欢英语的原因只是因为高中阶段英语成绩好,英语老师很喜欢她,经常表扬她,她也因此更喜欢英语学科,她希望能够像自己的英语老师那样将来教英语。 

    在讨论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时,面对一脸迷茫的小张,职业辅导员建议她在一年级的时间里先学好历史专业安排的课程,不要浪费大学一年级的美好时光,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多考查一些职业,继续探索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和专业方向。一年下来,她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在办理转专业的过程中,她希望转到国际贸易专业,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但由于转入时所需资料不齐,她没能如愿。

    她再次来到职业辅导中心,与辅导老师讨论后,决定选择辅修国际贸易专业第二学位,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做准备。在讨论国际贸易对自己的吸引力时,小张看到的是“待遇好”、“可以出差”、“有带薪假期”、“有很大的个人发展空间”。经过申请、考试,她如愿以偿辅修了国际贸易专业第二学位。

    到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时,学校开始保送研究生。小张又去咨询辅导员,并带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她不但可以顺利通过两个专业的考试,拿到两个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还可以保送历史专业研究生。但这时,她却产生另外一个想法,放弃保送机会,报考金融专业研究生。将来到上海金融机构工作,这样不但可以满足自己对于职业的“爱好”、“高薪酬”、“带薪假”、“施展才华”等方面的期待,也可以满足自己与家人在一起幸福生活的愿望。

    这时的小张,已不是刚入大学时那个懵懵懂懂的学生,而是已成长为一个有足够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大学生。她愿意应对“放弃保送机会报考金融专业研究生”这个挑战,并为之努力,她成功了。最后,她考上了金融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小张顺利地获得了上海一家金融机构的工作机会。

    没有永远不变的选择

    许多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在参加高校招生入学考试中,尽管仔细慎重地填报高考志愿,大部分人也如愿以偿实现了自己的选择目标,但是入学后,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仍然与自己的期待相差很大。这是为什么?

    小张的故事告诉我们,随着对自己和职业社会的不断深入了解,大学生职业目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听从内心的召唤,勇敢地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大学新生入学后,在生涯发展的各阶段都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将每一个阶段的职业期待转化为学习成长的具体目标,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用持续的行动获得成果,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必备能力。

    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2012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5%的人认为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22%的人认为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告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和专业对口等方面。

    高考填报志愿,入学后学习某个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到社会上求职,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的链条,是一个不断磨合、个人与单位和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既不能简单化,也不能理想化。大学生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一方面是大学生按照自己对职业的地域、薪酬、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以及专业对口等期望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另一方面是社会企事业单位按照组织对人才在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人才;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大学生抱怨工作不好找,或者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同时也经常听到企业抱怨符合发展要求的人太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供需不平衡的状况。这种不平衡表现在意愿和能力两个方面的供需失衡。

    意愿上的供需不平衡表现在一方面大学生渴望找到一份能够发挥个人专长的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找到一个踏实、诚恳、负责任的员工。大学生求职的“有条件”选择和企业要求的“无条件”付出形成了供需不平衡。

    社会需要有相应工作经验、能够在某一岗位独立开展工作的人才,而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没有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尽管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也锻炼了一定的能力,但是还是不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的要求,快速为组织创造价值,形成了大学毕业生与企业需求能力的供需失衡。这也是很多企业不欢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重要原因。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给予充分的考虑,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对毕业后工作的地域、薪酬、个人发展机会有所了解,对自己日后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有符合实际的判断,就不会有太多的失望。

    从报考开始确立职业方向

    大学生职业期待是指对于职业的地域、薪酬、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以及专业对口等方面的愿望。找到一份符合自己期待的工作,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大学毕业生的梦想,这份梦想激励着在校大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各种成长活动中。但现实是很多学生不得不去自己不满意的单位或岗位工作。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使得大学生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树立怎样的职业期待才能够支持自己的职业生涯顺利发展?

    要使大学生就业结果更加符合其职业期待,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考虑就业要从填报高考志愿、准备就读专业和新生入学开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由一名学生转变为合格职业人的过程,学生在就业时是否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关键在于大学过程中是否成长为有足够竞争力的职业人,大学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会在其求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志向,积极投入职业活动中,结合对自己和职业社会的了解,确立职业方向,制订完整的计划并持续行动理应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要为学生阶段最重要的考试——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在求职过程中树立合理的职业期待。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而不能建立在空想、攀比的基础上。职业选择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在求职的过程中,除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空间、福利待遇和工作技能等因素,还需要考虑家人的期待、自己的人生发展等因素,树立合理的职业期待。对自己进行深入分析,准确定位。在求职过程中需要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分析,自己希望在什么地方、什么行业工作?我喜欢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目标工作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目标单位的发展前景列出一个清单,帮助自己锁定工作单位和职位。

    2014年高考近在眼前,在广大考生最紧张的复习冲刺中,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将来希望向哪个方向发展。要仔细倾听心底的呼唤,不要被外在的因素所诱惑,和家长、老师讨论一下,听听他们的意见,多了解一些情况,包括已经上了大学的人,甚至已经大学毕业的人,看看他们的经历,了解一下当初他们是怎样选择专业的,他们所学的专业和以后求职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肯定从中能得到不少启发。

    (作者系南开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jiaoyu/zatan/2019-11-11/2640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