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强化工科教育做大社会财富“蛋糕”

[db:作者]  2014-04-10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不断强化工科教育,有效扩大“工科人口基数”,从而产生更多“工科人口红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冲击与影响。反过来说,学生疏离工科则可能对国家未来发展造成重创。

    ■刘云

    日前,中国青年报报道,据2013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研究报告估算,2020年我国将面临2200万人的工程技术人才缺口。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2013年在“中国工学人才培养与招生规模研讨会”上给出的一组数据:2010年我国整个本科阶段的招生人数比1998年增加近6倍,而工学门类本科招生人数同比仅增加了4.4倍。

    市场喊缺乏、身价也看涨,学生却因认为工科太苦、太难、太寂寞而逐渐疏离……种种现象反映,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正遭遇“反市场”尴尬。大学校园流传的“一流学生学财经,二流学生学高科技,三流学生学工科”,一语道出了工科教育的尴尬境地。

    别以为这种情况是我国独有。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工科教育也同样面临窘境。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美国工科毕业生人数在1986年达到一个高峰,为9.7万人,而到了2011年则下降到8.3万人,降幅达14%。大学工科生的“逃离”,令美国政府在重振工程教育的路上遭遇重重挑战。

    大环境的相似并不等于解决路径一致。美国是世界上拥有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在美国高校读工科的学生1/3左右是外国留学生。美国学生可以“尽情”逃离,让外国留学生替他们去读艰深的工科。美国还可以高薪揽才,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替美国人搞技术开发。而我国,并没有这个条件。相反,我国的经济、科技发展正不断受益于曾经的超大规模工科教育带来的庞大“工科人口基数”。

    进入新世纪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科技力量悄无声息地从世界第二集团赶超到第一集团,这是我国人口红利所带来的丰厚回报。这种人口红利属于广义人口红利,其中既有中国庞大的青少年人口基数,如多达1.6亿的青年农民工所带来的数量人口红利,更有被人忽视的庞大的青年工程师及青年技工群体带来的“工科人口红利”。工科人口红利与数量人口红利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而前者通过创新与运用技术做大财富“蛋糕”,因而潜力无限。

    尤其要注意的是,日趋老龄化的中国未来所能产生的数量人口红利只会越来越少。不断强化工科教育,有效扩大“工科人口基数”,从而产生更多“工科人口红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冲击与影响。反过来说,学生“逃离工科”则可能对国家未来发展造成重创。

    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也由此面临十字路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工科专业一律按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设置。原有的以细分为特色的众多工科专业,不断被合并为宽口径工科专业。综合性的宽口径教育模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在工作中成长和成熟的时间明显延长,企业要花更多的精力对毕业生进行培养,因此相当多企业并不欢迎这类宽口径工科专业毕业生。

    在笔者看来,要转变这种局面,必须培养更多的专才型青年工程师。这可从出口与入口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转变用人观念,借鉴美国“一专一能”的用人模式,从现有的工科毕业生中培养专才型青年工程师。另一方面,高校工科生培养不能一边倒地完全照搬美国宽口径培养模式,应从高校本科阶段就按细分的特色工科专业模式来培养。

    要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强国的转变,一方面要强化工科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每年近百万工科毕业生的巨大潜力,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他们培养成称职的普通工程师。对工科生来说,技术工作经验积累非常重要。“十年磨一剑”是工程师技术经验积累起码的时间跨度要求,即使普通工程师的培养也无法速成。但是,只要我们转变用人观念,是可以把多数工科生培养成中等水平普通工程师,让他们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行家里手或称职的技术工作者的。由于其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窄,工作难度降低,技术经验积累时间可缩短一半左右。这样,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短时间内就能成为技术骨干和行家里手。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制度经济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jiaoyu/zatan/2019-11-11/2641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