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工作室 供图
????“幸福直通车”系列丛书(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
幸福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目标和期望。3月20日是第二个国际幸福日,作为亚太地区唯一受邀嘉宾和学界代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中国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倡导者彭凯平教授在联合国发表主旨演讲,介绍了利用大数据研究的方法,并用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展示了幸福科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探讨了幸福科学(积极心理学)在过去10年的发展,及其对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向世界传递“幸福中国”的声音。
■彭凯平
2012年6月28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幸福是全世界人民的普遍目标和期望,决议将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为什么幸福会成为如此重要的全球话题?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开始把幸福作为执政理念之一?为什么世界科学界开始将幸福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21世纪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人类的财富增加了、物质丰富了、寿命延长了、健康改善了,但是,人们的快乐与幸福并没有增加,心理健康水平反而在下降。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每年由于抑郁而导致的自杀人数远远超过了战争、瘟疫、饥荒带来的死亡数量。显然,21世纪人类生活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提高人民的主观幸福感。
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幸福挑战,国际心理学界掀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它的宗旨是为帮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这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关注的是人类的积极心态与幸福体验;它是一门学以致用的科学,通过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环境来发现提高幸福的方法;它也是一门中西合璧的学科,融合了东方的思想智慧和西方的实证科学方法;它更是一门全新的未来学科,一个我们中国人可以领先世界的科学领域。
幸福科学的世界地图
1977年,不丹将国民幸福感列为国家最重要的追求目标。
美国作为积极心理学浪潮的发源地,十几年来,积极心理学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在教育行业中,大量的中学推广并实施积极心理学及积极心理教育并取得丰硕的成果,积极心理教育的成果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验证并大量发表在科学文献中。
积极心理学已在英国得到广泛的实践。剑桥大学专门设立“幸福科学研究院”,以研究如何将幸福科学化,并将成果运用于实际。
2009年,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设立国家专项,以推广并实践积极心理学,使澳大利亚成为“幸福国家”。自此每年定期举行“世界心理学大会”,邀请幸福科学的专家来分享成果。
积极心理学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但发展迅速,影响广泛,已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积极心理学专家、学者为国家发展谏言献策,他们参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在中小学中倡导幸福教育,在大学中陆续开设积极心理课程,在促进民众身心健康的发展中,身体力行、积极推进。
大数据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大数据”是2013年科技界最热门的趋势之一,它不仅能在技术、商业、文化、社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也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新思路。清华大学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利用先进的大数据理念、国际接轨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充分发挥跨学科合作的优势,在“幸福中国”领域作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
中国是在2012年实现了城市化,中国的城镇化在给人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这些梦想其实就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一种最高的需求,也是团结、鼓励、支持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柱。中国梦与美国梦的相通,就是积极心理学对时代的最核心的社会贡献和社会影响。积极心理学对中国的重要性,是历史的推动,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人民的心声,更是中国心理学界的责任。
首先,我们研究团队根据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理特点,结合幸福科学的经典理论,构建了一套可以用以测量幸福程度的中文心理词库。这个词库中的维度除了积极情绪、意义、投入、关系和成就等传统维度外,还加入了有关事件的维度。较之西方而言,这是中国人比较独特的表达幸福的方式,即我们某种程度上可能是“行胜于言”,我们不会用词语来表达我们的幸福,但会用行动来表达我们的幸福。
另一个有趣的研究是社交媒体上的幸福时间效应。我们的研究团队基于新浪微博全年数据绘制了2013年全年的幸福及其各个维度的走势图,研究发现,影响广泛的负性事件会对微博上的幸福指数造成一些冲击,比如3月5日的长春盗车杀婴案、4月16日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4月20日的雅安大地震。而一些积极事件也会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幸福的积极波动,如11月10日广州恒大夺冠等。其中,一些大的事件还会对幸福的各个维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雅安地震造成了一个积极情绪上的低估,但同时也形成了关系和意义维度的高峰。这是心理学家首次证明亿万级水平上的大规模心理同步效应。
在走势图中,我们还发现了节日的心理效应。网民的情绪变化并非像人们直觉上所认为的放假就幸福,节日对情绪的影响不仅是由放假带来的,还是由节日本身的意义带来的。类似春节、中秋节等具有历史沉淀和心理传统的节日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要比元旦、国庆等现代节日更多;同时,那些具有心理意义的非官方节日,如情人节、感恩节等即使没有放假,也会形成走势图上的高峰;一些心理意味较淡的节日,如五一等,虽然放假,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却没有前述节日大。由此可见,节日带来的幸福感,是由放假和社会心理价值所共同带来的,在某些节日里,社会心理意义所产生的幸福感甚至超过了放假所产生的幸福感。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对于节日,不能仅从调休、交通等经济角度去考虑,也要从心理和意义等角度去考虑。
幸福教育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持
幸福教育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持,能切实提高民众的幸福感,而不仅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或口号。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经过了严格的科学实证和无数实践的检验,是用于指导幸福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具有六大美德、24种积极人格特质,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人可以很好地预防心理问题,并能够更顺利地取得成功和获得幸福。幸福教育将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如信念、乐观、坚韧等,以获得稳定的幸福感来源。
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与盛景网联咨询培训集团联合推出了中国教师幸福教育公益项目“幸福园丁”,根本目的是通过培养“幸福学生”、成就“幸福教师”,打造“幸福校园”,最终使学生获得“拥有幸福而有成就的人生”的能力。2011年9月起,经过一年的“幸福教育”后发现:学生试点班的幸福感增长量是对照班级的两倍以上,试点班的教师满意度提升了6%,而对照班级的教师满意度基本没有变化。
同时,试点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心理能力、乐观状况明显要高于非试点班的学生,尤其是在个人成长能力方面,对照班与试点班的差距巨大。最令人惊喜的是,试点班学生在成绩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成绩更为稳定,这说明幸福教育在成绩稳定性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还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合作,在广东省增城市开展全校教师积极心理学培训。课题组将增城市参加积极心理教育培训的80位校长以及老师作为实验组,另外随机抽取150位增城其他老师和校长作为控制组,分别在培训项目开始前3天和项目实施3个月后对他们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幸福感和抗逆力显著提高,焦虑度显著降低,其余比如乐观度、成长型思维模式、工作投入的均值都有明显上升趋势,工作压力和抑郁度的均值呈明显下降趋势。
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中,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心理品质总是受到其社会环境的影响。幸福教育将使人们了解积极的环境如何影响个体幸福感,以及如何营造积极幸福的组织及环境,包括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公众媒体、关系融洽的社区、进步文明的城市等。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很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和幸福方法有相同之处。孔子的《论语》开篇就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孔子看来,学习、人际关爱、君子之道都是中国人幸福的可靠来源。
积极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克里斯多夫·彼得森就曾经说过:“积极心理学,一言以蔽之:他人很重要。”在他看来,人际关爱是幸福的真正意义。积极心理学家调查了一批大学生,想要弄明白幸福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果发现:“很幸福的人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与其他人相比,他们的爱情和各种人际关系都更好。”
正如孔子强调君子之道,积极心理学也强调品格。彼得森和“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一起研究了人类的品格优势和美德,总结了世界各大主要文明的经典,包括中国的儒释道,最后归纳出全人类都珍视的六大美德、24项品格。积极心理学家发现,人类正面心理的每一个方面,都与品格息息相关,因此,塞利格曼把品格称为“人类蓬勃的基石”。
积极心理学家也从道家中吸取了营养。比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就让美国克莱蒙研究大学心理学教授契克森米哈大加赞赏:“庖丁这个例子再好不过地说明:哪怕再恶劣的场所、再枯燥的工作,你也可以达到‘心流’。在2300年前,人类就已经明白了这一点,这真是非同凡响。”所谓心流,是指你完全投入到当前的活动中时,那种忘记自我、忘记时间、忘记一切外界的状态。契克森米哈发现,在心流中,你能发挥出最佳能力,也能让你迅速提高能力,并且常经历心流的人会更幸福。
2013年年初,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以幸福为主题的系列丛书,该套丛书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套幸福系列丛书,每年都会推出一辑,持续地传播幸福。第一辑共7本书,收入中国习惯学研究第一人周士渊的《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著名教育家李燕杰的《人生九级浪》、《不是第一就是唯一》,中国积极心理学推广第一人——来自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王薇华的《幸福的能力》,台湾知名情智管理专家亚诺的著作《自己可以定义人生的输赢》、《开解》、《转念》。沉浸在一本好书中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有益,就像古语说的:“有好书做伴,你永远不会孤单。”阅读不光预防我们产生孤独感,它也帮助我们放松,解压,暂时忘记我们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