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低结构化的主题活动方式,使幼儿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带着问题,主动去选择、探究、发现。
■朱静晶
又到了大班“可爱的动物”主题活动时间,为了使活动更加贴合幼儿的经验,在进入主题时,我安排了与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动物的知识以及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
一听谈论的话题是动物,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了起来,玲玲问:“为什么海狮的胡须可以帮助它把皮球稳稳地顶在鼻子上?”小贝问:“猫的胡须有眼睛的作用吗?”康康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袋鼠妈妈长着育儿袋,袋鼠爸爸却没有呢?”“还有没有其他的动物也有育儿袋呢?”……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次活动竟提出了116个问题!
在被孩子们对动物的浓厚兴趣、宽广的知识面和主动探索新知的精神震撼的同时,我的心里冒出了一丝的危机感:面对孩子们踊跃提出的这么多问题,我该怎么办?幼儿对于动物知识的兴趣和关注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过去课程预测的范围,以往单一的集体教学活动是无法满足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反思开展主题活动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可爱的动物”主题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关注主题活动的过程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经过一番思索,我决定打破原有活动的实施方式,引领幼儿依据自己提出的问题,采用小组化的方式,在自主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发展。
首先组织幼儿讨论:“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该怎么去研究找答案呢?”接着,老师和幼儿一起将所有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引导幼儿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个单独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些是属于共同类别的问题。如:蜜蜂为什么会蜇人?壁虎的尾巴为什么会断掉?章鱼为什么会喷墨汁?这些问题都属于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一类,于是5个共性的问题自然形成了:如何区分动物的公和母?动物的胡须有什么作用?哪些动物长着胡须?动物如何保护自己?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还有哪些动物也生活在水中?为什么有的动物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
其次,在确定了研究话题后,如何引导幼儿参与到主动研究的过程中?于是,我让每个幼儿根据兴趣选择一个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与兴趣一致的同伴结合组成研究小组。孩子们纷纷开动脑筋寻求重点:询问家长、查阅图书图片、查阅录音磁带、影碟、进行网络搜索下载等。孩子们有的将答案画在纸上,有的请家长在自己绘画的图案旁加上文字说明,有的带来了下载的图片,还有的带来了纯文字百科图书等。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每天都有孩子带着自己寻找到的答案兴高采烈地来到幼儿园,一边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成果,一边不停地催着老师快让自己介绍一下寻找到的答案。在孩子们迫切的要求下,小组交流会和集体交流会相继展开了。在热烈的交流、创作、讨论中,幼儿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又不断地产生出来……
在实施“我的动物问题”主题活动中,我根据儿童的兴趣,采用低结构化的方式,使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感。课程的低结构化使幼儿不再作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带着各自的问题,主动去选择、探究、发现,同时在群体学习中体验到无比的乐趣,感受到同伴间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团体文化氛围,为其今后的独立学习与解决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