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苏勇校长(右一)在职业技能竞赛签约仪式上。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是一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从2011年开始,学校成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按照计划,共有“化学工艺”、“机电技术应用”等4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和“全国化工中职学校合作与师资培养基地”、“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学生创业实践园”两个特色项目列入了建设内容。短短的两年间,该校在创建国家示范校的建设中,成为了一所教育理念先进、实训装备一流、教学质量上乘、办学特色鲜明、职前职后联动发展的品牌学校;赢得了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面对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取得的显著成就,再次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处,再次审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实现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跨越。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创新·发展·示范”的经验,把党和国家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落到了实处,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很值得人们深思、很值得全国同类学校学习。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始建于1978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享誉全国、名扬海外的职业教育品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在这所学校应有尽有。近年来,学校得到国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的首肯,成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之一。
寻觅这所学校的创新与发展,缘何在职业教育和国家示范校建设中创造了种种奇迹。带着敬仰与好奇,我们走进这所学校,全面挖掘其闪光的轨迹——
创新——
成为示范校建设的奠基石
什么是教育创新?什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当我们走进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被这里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新经验所吸引。近年来,该校在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中,以雄厚的办学实力和高质量的办学水准谱写了一曲光彩华章。
——建设机制创新:为示范校建设保驾护航。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是一所有着30多年办学历史、近400名教职员工、5700余名学生的中职学校,在全国职业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学校采用“横向研究、纵向推进”的组织管理、制度保障、工作流程“三大”运行机制,为创建国家示范校铺平了道路。
早在建设之初,学校就成立了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推进办公室、经费管理办公室、质量管理办公室为一体的三级建设组织机构。金山区教育部门还亲自邀请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高等学院知名专家,组成了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指导委员会”,为示范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抓好示范校建设,学校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在制度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教育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方式、教师队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教研组织建设、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形成了良性的运行机制。先后制定了《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考核细则》、《上海石化工业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等35个纲领性文件,为示范校建设保驾护航。
同时,学校采取“纵向推进、责任到人”的管理办法,与各个项目(课题)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以项目(课题)为单位,对建设进度、成果质量、目标达成等进行有效的考核。建设中,学校还将任务分解为15个项目、236个课题和子课题,与项目负责人、课题和子课题组长签约责任书;按照时间节点,通过“推进办→专业部门→课题/子课题组组长”的管理主线,实施“纵向推进”;并按照“月报→中期检查→月报→终期成果提交”的工作流程,有条不紊地推进示范校建设。
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健全了“横向研究、成果共享”的机制,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学业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深入的项目课题研究。由校级领导或职能科室领导领衔,选取能力最强的教师担任子课题组长,引领各专业子课题的研究,实现了“丰富内涵、创出特色”的办学目标。
短短几年间,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就是在这样的机制创新中,踏上了示范校建设的发展之路,从而实现了学校的高位发展、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13年5月,当上海市教育评估专家组对该校“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两个精品专业评估时,对学校的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等,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誉。一条创建国家示范校的道路,由此形成……
——人才培养创新:为示范校建设丰富内涵。“培养让企业满意、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一直是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办学宗旨。长期以来,学校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重知识轻方法、重知识轻素能、重应试轻应用、重占有轻创新、重确定轻反思等实际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让企业满意、符合企业需求的有能力、高素质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一是建立专业顶层设计平台,高起点开发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学校组建了由专业带头人领衔,跨国企业培训部培训师及各生产装置主管参与的专业培养方案开发组。核心任务是:负责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动态优化调整;主持开发上海市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标准;集中研究具有国际水平的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标准的任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在培养目标上,强调行业需求人才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在课程体系上,以岗位群职业能力为依据,突出针对性;在课程结构上,留有“活模块”满足合作企业的特殊需求;在课程内容上,实施“双证”融通,使实践性教学和人才培养自成体系。
为满足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新需求,学校从2010年开始,与德国丽莎-迈特纳学校、柏林东北部化工职业培训中心(bbz),以及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外资企业,进行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以此培养高端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目前,这一人才培养新模式已涵盖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条件、教学安排、考试方案、成绩认定、证书颁发等领域,为进一步培养国际型化工操作人才探索了新路。
二是立足企业所需,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在2006年,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就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纳入到了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这一创新模式带动了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所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是知识和劳动相结合,强调过程的结合;另一方面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对象的结合。它在宏观上体现“校企合作”;在中观和微观上体现教育教学;即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校还紧紧结合示范校建设,组织课题组从源头抓起,更进一步地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毕业生就业岗位、工作岗位、知识技能,以及企业生产的组织结构、产品质量的监控等领域,总结出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数控机床操作员,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在此基础上,学校研发出了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融通”试点教学实施方案》、《数控专业学生企业认知实习实施方案》、《数控专业学生企业跟班实习实施方案》、《数控技术应用教学实施方案》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订单培养实施方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施方案》……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学校内涵发展。为打造职业教育的优质品牌,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还加大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在保持原有多个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又投资4500万元建成了一座建筑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实训基地”。这个基地涵盖了3个市级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即“上海市职业教育化学工艺开放实训中心”、“上海市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开放实训中心”和“上海市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开放实训中心”;还有2个“物流管理与服务实训室”、“旅游服务与管理实训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建成,一举成为了“上海领先、全国一流”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也为学校创建国家示范校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教学模式创新:为示范校建设增强后劲。“激发式自主学习模式”是上海石化工业学校非常响亮的教育品牌。这种先进的育人模式,不仅为学子的成长成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为示范校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激发式自主学习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潜能,依托小组共同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形成的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任务布置—学生预学—集体讨论—成效展示—评价反馈”等五个方面。其主要内涵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课堂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镶嵌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目标、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教学中,“激发式自主学习”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教学内容通过抽取题签的形式,分派给班级六个小组,每组由6~8名成员共同探究。然后,分别选出或抽签派出学生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同时还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质疑。这种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师不再是施教者,与学生一起互动、共同分享学习中的喜悦与快乐。
“激发式自主学习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把激发学生的潜能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释放,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去讨论交流;解放学生的身心去自我实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宽松的情景中自主地进行学习。
到目前,该校的部分专业采用了“激发式自主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连续多次参加全国和上海市技能大赛,获得数铣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一等奖;学校被授予为“全国数控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称号。
不仅如此,还有学校创新了“五员六步”教学模式,为学校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五员六步”教学模式,是数控专业基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涵盖教学任务、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场景和教学评价等领域。这种方法是伴随着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上海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对高质量职业人才需求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五员六步”教学模式以“五员”为主线:即生产调度员、数控工艺员、数控编程员、机床操作员和产品质检员;按照企业的实际岗位设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数控专业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就业岗位所需的生产车间管理、数控加工工艺编程、数控程序编制、车间一线机床操作、零件检测与分析等“五个”岗位群,组成一个工作和学习小组,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各学习小组再根据不同课题,轮流模拟企业岗位的不同角色,协同完成相关生产任务,最终形成职业能力。
“六步”就是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包括协作沟通、职业素质、爱岗敬业、道德品质、奉献精神、身体素质、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分为信息资讯、任务决策、任务计划、任务实施、任务检查和展示评价等六大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在每个学习环节中都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与工作岗位更为贴近的职业素质,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升。最终,培养出让企业满意、符合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值得可喜的是:“五员六步”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上海市第六届教学法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学生参加上海市数控铣工中级职业鉴定考试,合格率达到了70%,远远超过了上海市中级鉴定的标准。对此,苏勇校长非常欣喜地说,“五员六步”教学模式的生成,实现了知识、能力、方法、素质的有机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智能型知识(即生产经验)的本质特性。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形式,突出了人才层次的适应性、掌握知识的实用性、提升能力的职业性、顺利就业的高效性等特点。这一创新成果,不仅为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探索了新路;还极大地丰富了示范校建设的品质内涵。
事实也正像苏校长说的那样,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三大创新”举措,不仅实现了学校的发展创新,还强有力地推进了示范校建设,同时,全国上百所职业学校广泛应用这所学校的经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
实现学校跨越的新途径
中职教育到底走什么路、育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一直是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该校实现内涵发展的成功经验。多年来,该校在历史底蕴沉淀和不断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为创建国家示范校建设积累了经验。
特色之一:“四大品牌”走出国际合作发展之路。据学校领导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各个专业都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化学工艺、机电技术应用、物流服务与管理和数控技术应用“四大”精品专业,成为了饮誉全国的职教品牌,也构成了学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基础。
以“化学工艺专业”为例,早在2002年学校就与德国拜耳(中国)公司签署了10年教育合作协议,率先引入国际化合作机制,形成了“国际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开创了“化学工艺”专业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当年,学校的这一新模式,引起了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的强烈反响,被誉为“拜耳模式”。如今,经过10年的发展,“拜耳效应”不断辐射国际,一条连接世界的强强合作办学机制全面形成。
到2011年,“化学工艺专业”成功与德国、美国、英国、荷兰、西班牙、日本等多个跨国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发展了“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近100个“拜耳”、“赢创”等跨国企业冠名班。一条通往国际的绿色人才培养通道,在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全面形成。
为进一步实现高位发展,该校又与德国丽莎-迈特纳学校、德国东北部化工培训中心等境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先后与三菱瓦斯、上海石化、上海蓝滨石化、上海仲荷公司等企业,分别签署了共建实训基地协议,完成了三菱瓦斯仿真机房、HSE实训装置的建设。德国拜耳公司又与学校签署了新的10年合作协议。同时还吸引美国、西班牙、日本等跨国企业,主动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还总结出了“全程订单、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探索出了“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从此,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名声远播、走向了世界。
不仅如此,为寻求新的发展与突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还从2007年开始,组织专业队伍围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企业,确立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装调与运行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经过努力,先后增设了“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检测与转换技术”、“机床数控技术及应用”、“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电工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等专业课程。同时,还使实践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达到了总学时的50%。
可以这么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精品课程的构建,不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不论是在创新发展还是人才培养,都是中等职业教育对接市场的一次新的跨越。
特色之二:“多元发展”凸显职业教育的品质内涵。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作为全国中职学校的一面旗帜,不仅在精品专业上精彩纷呈,还在校本课程上硕果颇丰。几年间,学校共推出5门市级精品课程;11门校级精品课程;编写并使用了26本教材;其中12本为公开出版教材;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4个。核心课程还获得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4个一等奖;呈现出了多元发展的强进势头。
以《化学工艺概论》校本教材为例,“五个结合”的创新理念,成为了学校7门核心课程之首,被上海市确定为中职化学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五个结合”是:结合专业教学标准,呈现专业特色和课程目标;结合技能鉴定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工知识技能的能力;结合企业需求,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实际,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生产装置,将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有机融合。
《化学工艺概论》是该校结合现代化工特点,参照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培养学生对化工的理解、情感和认同,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的一部专业教材。该教材以工作任务(学习任务)为主线,从厂外、厂区、装置、岗位等不同区间构建,实现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企业一线“零距离”对接,凸显了科学性、专业性、针对性、适用性的创新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教材一出炉,就受到了教材审定专家的一致好评。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同时还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教材)一等奖。
在示范校建设中,学校共有《化工单元操作》、《基础化学》、《物流业务流程》等公开出版的专业类教材12本,新编或改编校本教材14本。其中《数控实训》等3本校本教材被评为上海市中职优秀校本教材。由该校专业教师开发的“交互式学习软件平台”和“交互式学习效果跟踪系统”,在“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中广泛应用,堪称中职教育领域的成功典范。
特色之三:“八大平台”铸就教师队伍的优质化。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作为“全国化工中职学校合作与师资培养基地”,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构建了“八大平台”,铸就了一支“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优质化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和示范校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打造各级各类培训平台:近年来,学校利用这一平台,让广大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走出国门,奔赴德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接受各种培训,掌握世界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用于学校的发展。在国内,学校还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学校每学期还从课程建设与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等多个层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两年中,有61名教师参与了“国培班”培训;24名教师参与了国际交流培训;340名教师参与了国内各类培训;学校还举办了校本培训累计764人次;使专业教师培训达到了100%。
——优化专业课程建设平台:在推进示范校建设中,该校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引入企业资源进行课程的精品化建设,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研发团队。在228名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75.7%;四个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90%;他们成为了示范校建设的生力军。
——加强课堂教学研修平台:聚焦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师驾驭课程实施的能力,是这所学校对全体教师的总体要求。研修平台的确立,通过专家开设主题讲座和教师开展的主题研讨,达到了课堂教学集体研修的目的。目前,由学校教师编写了几十本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可读性、适用性的教材,有的还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在四个精品专业中有专业带头人9名,学科带头人15名,优秀青年教师11名,其中有12名为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
——整合社会企业实践平台:在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寒暑假,以行政教学科为单位,组织包括文化基础课在内的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进行观摩、实践、生产等项活动。两年中,全校所有专业教师都下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有64名文化基础课教师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占文化基础课教师的58%。在全国技能大赛中,由教师指导的项目获得了5个团体一等奖、8个全能一等奖,充分展示了这支优秀团队的风采。
——创新教育成果展示平台:走进这所学校,经常可以看到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经验交流与互动的场面。近年来,教师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20个;有上百篇论文在市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2012年,在四年一届的上海市中职学校教学法竞赛中,教师参加竞赛均获得奖项;有的教师还摘取了“化工医药”类专业仅有的一等奖。
——用好各级技能比武平台:以各级技能比武为载体,举办青年教师论坛,校级技能比武、论文与课件评比、教法改革交流、优秀教案展评等活动,是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优良作风。近年来,教师参加上海市中职学校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获得了4个一等奖,占到全市25个一等奖的16%。可以说,比武平台的搭建催生了教师的发展与创新,又为示范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在示范校建设中,学校先后与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机构和行业、企业等建立了联系,打造了通往国际的交流合作平台。近年来,学校还与德国、荷兰等国和境内跨国企业合作,探索创新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使学校的内涵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强化教育教学科研平台:长期以来,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十分注重教育科研的发展,每年都要在科研经费投入、校本课题申报、校外课题研究、教师课题探究等方面,为全校教师营造浓厚的科研环境。目前,由教师承担的市级以上课题19项,其中:“上海中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量化评价研究”、“数控专业‘全程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实践与思考”课题,被列为上海市教育科研项目,走出了一条依托“八大平台”,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道路……
示范——
辐射职业教育的新经验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缘何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关键是国家示范校建设给这所学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离不开上海市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离不开金山区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国内外企业单位的深度合作;还离不开学校党政领导集体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是他们为这所学校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国家示范校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深入挖掘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成功经验,它到底在哪些方面对本地区和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归纳起来有“四个辐射”:
辐射之一:学校的创新发展对教育质量产生的影响。据统计,三年间,学生参加高考上线率三年平均在96%以上,化工生产运行员等职业技能考证合格率均达到80%以上;学生参加上海市“星光计划”第五届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共获得6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23个三等奖;还获得“数控铣加工”等四个项目的团体第一、二、三名。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化工生产技术”团体一等奖、“化工仪表自动化”团体一等奖……
在示范校建设中,学校四支重点专业团队和全校教师得到了锻炼。先后有数十名教师被聘为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双师型素质和专业技能,在精品课程与专业建设、教法改革、教学研究等领域绽放了光彩,全面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尤其是由该校总结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和改革创新经验等,为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辐射之二:学校的创新发展对长三角地区产生的影响。多年来,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其影响力辐射到了上海市周边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据统计,该校为奉贤、浦东新区、上海化学工业区、临港工业区、金山化学工业区,举办各类培训年平均达10万人次以上,培训人次年均增量为142%,培训人数年均增量为107%,培训项目年均增量为37%。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转移培训农民工5598人次;为乡镇企业提供17项专门培训服务,成为促进金山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得到了金山区政府部门及所在社区和相关部门、相关企业的一致好评。
这种辐射作用充分体现了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它对职业教育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经验。
辐射之三:学校的创新发展对企业单位产生的影响。长期以来,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以“进口旺、出口畅”的人才培养模式,备受企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生职业技能考证合格率均在80%以上;学生就业率达到了98%以上。在该校我们了解到,有的毕业生一进厂就为企业新增利润5万元,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特别是由学校创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程订单、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等等,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满足企业的所需,探索出了一条成功育人之路。有的企业还将育人平台搬进了学校,实现了零距离对接。目前,中石化、捷派克、拜耳、赢创等数十家大型企业已经成为学校的紧密型合作伙伴,为深化强强合作打开了方便之门。这种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对中职教育来讲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式。
辐射之四:学校的创新发展对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据统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在创建国家示范校建设中,先后有4门课程成为了上海市中职首批精品课程;有3部校本教材被评为上海市中职优秀校本教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国家教育部门命名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成为教育部门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之一。
这些品牌的形成,一方面凸显了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先进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又对全国同类学校产生了示范、带动和引领的作用。例如:由该校研发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标准和全国《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标准;以及具有国际互认特色的“化工操作员”职业资格培训标准等辐射到了全国,为丰富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教材评审专家称之为:“是我国化工教材史上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创举”。
到底该怎样评述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所取得成就?到底该怎么解读该校为中职教育所产生的示范作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就是对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最为充分的肯定和总结。
透视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所创造的奇迹,它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什么是“创新·发展·示范”?什么是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核心经验?坚持走“品牌化、特色化、差别化”的发展道路,就是这所学校不断发展创新的思想基础。“抓好示范建设,打造一流学校;抓好精品专业,创建一流品牌;抓好合作办学,实现一流发展”,就是这所学校创新·发展·示范的原动力;“创新教学模式,敢于革故鼎新;创新培养模式,做到人才常新;创新科研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就是这所学校创新·发展·示范的核心竞争力;“夯实内涵建设,实现高位发展;夯实队伍建设,实现全面发展;夯实特色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就是这所学校创新·发展·示范的根本所在。
实践再一次证明: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不愧是一所理念先进、办学一流的典范学校;不愧是一所为全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成功范例的先进学校;不愧是一所享誉全国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学校……(刘疆 方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