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新维度英语》主编 龚亚夫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有关中小学开设英语课的问题备受关注,特别是高考改革计划出台,英语实行一年多考、社会化考试等措施的颁布,引发社会上对于英语教育的价值、目标以及如何改革等问题的热议。针对英语考试改革,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不同的举措,如北京降低英语中考分数,而增加了听力的比重;有的省市取消了中考的听力,有的则增加了口语考试……而对于英语课程的开设,有人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程,但是目前不少民办培训教育机构开设英语课却呈低幼趋势,可见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英语有着强烈需求。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学习英语的价值?英语教育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向什么方向改革?
在近期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联合主办的“基础英语教育改革与民办教育发展研讨会”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新维度英语》教材主编龚亚夫提出:“最近社会上关于英语教育的议论实际上涉及如何看待英语教育的价值、意义、目标等问题。目前想要推动英语学习和反对英语学习的人,其实有一些问题没有明白:到底学习英语对个人、社会以及学习汉语,有什么样的利与弊。这些问题没想清楚,各种观点就难以达成共识。对此,我们需要懂得英语的作用和英语教育的价值。”
英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生掌握一种工具
众所周知,英语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世界上9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英语传递的。国外有研究表明,在今后50年内,英语仍然是最通行的语言,远远超越汉语。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想和世界交流,获取信息,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英语是一个必须掌握的工具。我国虽然GDP跃居第二,然而科学技术水平、社会发展等其他指标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们要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外语学习不能削弱。同时,这也是21世纪必备的技能之一,经合组织(OECD)提出“核心能力”或称“关键能力”,其中就包括能用外语和别人进行交流。
不过,有些人以为:“英语不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很多人今后用不到英语,因此,学习英语是浪费时间,不如将时间用于学习汉语。其实,虽然英语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英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掌握一种工具。英语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交流、获取信息,还对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有人担心儿童学习两种语言会妨碍母语的发展,甚至影响学业和智力发育。国外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像肌肉一样,要带着它去健身房,学习外语可以使头脑中负责思维的脑灰质功能增强,可以使大脑得以增长,这是有科学研究依据的。儿童不仅容易学好另一种语言,而且学习外语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有益,能讲两种语言的儿童对语言本身有更敏感的意识,对于母语语法特性的理解也快于单语儿童。儿童学习的外语越多,他们对于本族语的理解越好,比那些只会单一语言的孩子在母语方面收获更多。学会另一种语言还可以促使人们以积极的态度更多地审视母语,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本族语言,包括更多、更丰富的词汇。英国的研究显示,每周学习超过一小时意大利语的英国儿童比只会单语儿童读英语时的速度更快,对于概念的理解更好,更具创造性,在逻辑推断方面也具备更好的能力。
另外,学习外语对人的品格塑造有影响,比如有助于理解多元文化,心胸更开阔、包容,更能面对较为敏感的话题,对于他人说外语时的困难也更能理解,在多文化的场合下也会更相处自如。其实学习外语和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一样,虽然今后不是每个人都会用到那么多数理化方面的知识,但这方面的学习对人的素质发展有好处。学习外语对人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对于母语语法的理解都有益处,有助于发展思维缜密性、逻辑性以及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培养健康的人”是战略目标。其实人的素质培养就是“健康的人”中主要的目标。
至于人们担心目前国人汉语水平降低、希望加强语文教育,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不应把学习英语和汉语对立起来,学习英语和提高汉语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的。众所周知,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是在借鉴外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近代汉语教育的大家和著名作家,几乎都有留学海外、学习外语的经历。简而言之,英语学习的价值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一是交流沟通、获取信息;第二是认知思维、发展心智;第三是品格塑造、立德树人。
英语教育如何实现立德树人
我国有关教育的文件,从纲要到课程标准,都在提倡培养“创造性人才”。不过对于什么是创造性人才,目前却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国外提出创造性人才应具有“创造性人格(品格)”。创造性思维实际上需要有评判性思维作为基础。“国际文凭课程”的小学培养目标有10条:探究者、博学的人、长于思考者、善于沟通者、有原则的人、心胸开阔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敢于冒险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能自我反思者。经合组织提出的“关键能力”包括价值观、信念、理念,对于社会关系的看法和为人处世的哲学,道德观念;也包括对于不同民族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的包容态度和学习意识等等。显然,我国基础教育提出的培养“健康的人”与国际上的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在外语教育中实现培养健康人的目标,就应跳出英语国家为移民和留学生设计的ESL课程的思路,实施“多元目标”的英语教育,改变仅仅为语言交流而设定的目标框架,重新构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明确语言交流只是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其他两个目标是社会文化目标和思维认知目标。
社会文化目标不局限于传统“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提倡不刻意去培养学生按照英语国家交往的行为规范去模仿英美人的习俗,重点也不在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而是从培养人的素质方面考虑哪些是国际交往中的社会文明礼仪、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其中包括“行为规范与国际意识”。如言谈得体、文明举止、遵纪守法、爱护环境、社会公德、宽厚友善、公民意识等。还有世界文明、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性等等。
其次,社会文化目标还包括“健康品质与良好个性”。这一部分包括国际普遍认同的良好个性品质与人格,如诚实有信、谦虚谨慎、豁达乐观、坚持真理、独立自强等等。社会文化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接受现实世界,还可以在话题内容中加入对有关社会问题,如社会公平、种族与性别等的探讨,使学生培养推进社会进步的意识,树立改造社会的雄心大志,而不仅仅是接受现实。
另外,社会文化目标还应包括“社会知识与学科融合”。如果英语教育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几句口语,会问路、购物等,只实现了工具性目标,而缺乏深入交流的思想和文化的“存储”,即使英语说得比较流利,也无法交流更深层的东西。我们应增加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不仅是英语国家的,也包括世界其他各国的知识。
国外提出创造性人才要具有“创造性人格(品格)”。创造性思维实际上需要有批判性思维作为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教育,包括英语教育,是按照“听话的孩子”的标准教育人。实际上,我们也可以通过英语教材中的人物设计使学生接受不同性格的人,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健康品质。
英语教育还应增加“认知思维目标”。语言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交流,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用另外一种语言思维的能力。思维能力不局限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只是认知思维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评判性能力、创造性能力的重要途径。“认知思维目标”是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思辨性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根据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系统设计各种活动。“思维认知目标”还包括学习策略、阅读策略、听力策略等。
品格的培养,也是通过培养学生某种思维的习惯,而逐渐实现的。思维培养也可以设计三个方面:首先是健康的思维方式。基础教育提倡培养健康的品格,而健康的品格是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思维而实现的,比如:正确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的态度、自我管理,如何形成对于他人的客观看法。这些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品格。基础教育的英语课程,可以吸收英语国家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心理。
同时,英语教育还应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我国自晚清时期开始倡导学习西方的思辨传统,以培养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为主旨。思维方式的培养已深入西方国家英语外语教学理念,但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尚未实现。比如记忆单词,现在各种背单词的方法五花八门,很多号称独特的记忆方法,仔细分析起来,并非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单词,而是单纯记忆单词的拼写。结果学生可能记住了一些单词的拼写和发音,却仍旧不会在实际句子中使用。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改变对于英语教育价值的认识:交流并不是语言的全部功能,教外语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工具,而是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心智。目标的改变也意味着话题内容的变化。比如,话题可以变成“生气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如何解决”等等。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型,是一种价值取向的转变。这种理念的转变,会对人们理解英语教育的目标产生重大变化,这些观点也为思考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和确定英语教学的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将可能为英语教育开辟一条新途径。
英语教育的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中小学英语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大部分人对于学校进行外语教育还是认可的,但对于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外语还存在争议。从整个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来看,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越来越低,欧洲5~7岁开设英语的有13个国家,8~9岁的有10个国家,10~11岁开设的有4个国家,亚洲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也在降低。
长期以来,社会上讨论英语教育的焦点集中在起始年级和学习方法这两个方面,以为采取了适当的方法就能学好英语。比如,有的地区主张小学取消英语课程,有的地区却下降到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开设英语课程。实际上,对于儿童学习英语来说,首先还不是教育方法是否恰当,而是实质性接触语言的频度。在我国目前的外语学习环境下,在小学一年级、三年级或五年级开始开设英语并不会对学生今后水平造成什么实质性影响。国际上有大量研究表明,仅仅让孩子每周学习一两次英语,提前接触英语的效果不明显。目前人们不满意英语教育的效果,却很少涉及课时、条件、环境等最重要的问题。2001年,对于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我国教育部门有明确要求,提出从小学三年级起始,每周不少于四次课,并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设”。后来各地竞相开设英语课,但是,很多地区每周只有1~2节课,大部分学生下课后又没有接触英语的条件,学习效果就打了折扣。总而言之,学习英语的关键问题不在起始年龄,而在接触语言的频度。这也是课余民办培训机构在大中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由于课时少又有减负的压力,教学要求只能一降再降,小学生学习4~6年英语,也只要求“学习600~700个单词”,和“能运用400个左右的单词”。所谓“学习”,也就是“见过”。这是什么概念呢?据统计,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6.5岁时,已经掌握2500个单词,在12.8岁时,已经掌握8700个单词。我们可以推算出,我们的小学学生到12岁时,只能达到英语为母语6岁儿童词汇量的1/6和不到同龄人的1/20。
除此以外,关于英语教育还有几个关键问题:即目标、内容和方法。目前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要改变“哑巴英语”,认为造成“哑巴英语”的问题是学生“说不出”和“听不懂”。但是,我觉得要改变“哑巴英语”首先应该让孩子们明确“说什么”。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要模仿英语国家的文化规范、表达方法,学习功能性的对话,比如问路、购物等。在这样思路的影响下,我国的小学教材,大多是模仿英语国家中产阶级成人的语境与社交内容,很多话题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没有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说,很多情况下,学生用了最多的时间,去学习那些很少能用到的内容。孩子们见到外国人只能寒暄一两句,至于深入谈论其他问题则无话可说。这反映出教学内容需要改革,不能仅仅学会一些“生存英语”。所以人们常说的“哑巴英语”,恐怕不是说不出来什么,而是没什么可说的。实际上,中小学英语教育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所谓的“哑巴英语”,特别是对于大中城市学生来说,不知道在什么语境下如何表达才是“哑巴英语”的根本原因。
另外,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测评等诸多问题对英语学习的效果影响也很大。目前小学开展教学活动,大多数是枯燥的机械性练习,很少有对于思维认知的挑战性活动设计。本来英语学习应该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惜目前有些中小学英语教材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基本上没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辨(批判性思维)能力。再加上近些年来英语教师人数迅速增加,很多教师缺乏系统培训,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机械性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所以社会上对于英语教育有很多诟病也就不足为奇了。
围绕英语教育与立德树人的课题,龚亚夫提出了“多元目标英语课程”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主编了《新维度英语》教材,此教材目前已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新维度英语》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教学目标分为“任务目标”和“体验目标”,“任务目标”指学生能够完成的各种语言和思维任务,“体验目标”涉及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品格发展。
作为这套教材的副主编,外研社教育培训事业部高级学术总监张敏,简要介绍了《新维度英语》的主要特色:1)在单元主题的选择上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学习兴趣,还能降低语言输出难度,让学生言之有物;2)教学目标融合了“做事”与“做人”的培养,在锻炼听说读写等微技能的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品格;3)国际文化背景与本地化语境巧妙融合,模拟学生的真实世界并产生情感上的关联;4)二十条设计任务的标准,涉及任务的方方面面,尽量完整呈现任务过程;5)单元模块设计上采用Littlewood提出的“五步交际法”,呈现五种不同类型的活动模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6)词汇选择围绕话题与任务,覆盖面广、容易教,并且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而高复现率和语块呈现则有利于强化记忆和应用能力。
素质教育是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主旨思想,龚亚夫提出的多元目标英语课程兼顾了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以及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的培养,是对英语课程标准和基础英语教育方向的一次精彩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