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特色创优势 创新求发展 打造中职教育品牌

[db:作者]  2014-04-25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学校与重庆老寨子手工织锦合作社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学校教师到重庆索派尔服装策划有限公司交流学习

    数字媒体专业实训实作

    数控专业学生实训

    学校艺术团成员参加中国-巴西文化交流活动

    她,坐落在重庆黔江新城舟白职教园区

    她,始终坚持“立足黔江区、带动渝东南、服务大重庆、辐射湘鄂黔”的办学宗旨

    她,办学理念创新,管理精细规范,育人质量高,就业渠道畅通,核心竞争力强

    她,实现从“市级重点”到“国家重点”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两大跨越,仅用了5年

    她,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校企合作办学先进单位”

    她,就是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2011年11月,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被国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学校。2012年6月,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获得批复并正式启动建设工作。示范建设两年是学校飞速发展的两年,是跨越式飞跃的两年。两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中职示范建设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在打造中职教育品牌、建设全国中职名校中走出了创新发展之路。

    按照国家示范建设任务要求,学校开展了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5个重点专业和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1个特色项目,投入资金2700万元。示范建设两年,形成了一批富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建设成果,高质量地完成了示范建设的各项任务,使学校在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方面很好地发挥了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建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调整办学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四段二线”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学生培养目标构建了“四段二线”职业能力培养体系,通过采取该项措施,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教改思路,为指导教改实践提供了系统科学的指导。“四段二线”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四个阶段和两条主线。

    四个阶段:

    职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除学习必修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外,更加注重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利用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培养学生文化基础、身心素养、社会道德三方面的能力。     

    职业认知体验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将被分期、分批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进行1个学期循环轮岗见习、实习,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知、体验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规范,形成对职业岗位的基本认识。

    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学生见习期满后返回校内学习,根据专业及岗位要求、行业标准选择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做中教、做中学”,使专项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强化职业定向技能与综合技能实训,强化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考核训练,锻练学生吃苦耐劳、遵规守纪、团结协作能力。

    职业能力提升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将由教师带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实训.并与企业(公司)签订生产合同,掌握预就业岗位综合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对接,培养学生把质量、安全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的能力及择业能力。

    二条主线:

    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为主线:强调对学生文化基础、身心素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能力(身心素质、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生活适应应对面试能力、维权能力、职业设计、承受挫折、创业思想能力等)的培养,将其培养目标具体化为“文明规范+团结协作+敬业忠诚+一技之长”,并通过实施封闭式、军事化、人性化的“一式两化”和学生在校既是学生又是单位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管理模式来达成培养目标。

    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线:主要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方面的能力培养。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及将环保、质量、安全等知识运用于实际岗位的能力的培养,以“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职业定向技能与综合技能实训”三大实训模块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求得“一技之长”的同时获得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 

    课程体系建设

    示范性中职的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根本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以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为支柱。为此,学校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走访企业51家,发放并回收问卷496份,撰写了5个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与21家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共同开展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形成5个专业11个职业方向66个岗位职业图表,完成了5个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报告,由各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分专业对报告进行了论证。

    分析课程结构,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技能证书考核要求,学校构建了“基础素质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民族文化课”的课程体系,编制了5个“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47门任务引领型课程标准。

    学校制订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新投入774.31万元购置各类实训设备,建设5个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按新教学标准调整实训室67间,扩建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了行政管理、教务管理、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各专业已开发电子教案、课件、项目教学设计、学习情境设计、课堂视频实录、习题库等2TB的教学资源,并购置了1TB共计46门精品课程资源。

    学校还积极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校本培训,全面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各专业还认真制定教材编写规划和实训手册编写方案,组建了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教材开发队伍,落实了具体编写任务方案。已编写出版任务引领型教材29本,完成编写50余门专业课程实训手册。

    “4231”学生能力评价模式

    为有效推进学校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门《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培养“德技并重”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学校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力发展评价工作,为确保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构建了“4231”学生能力评价模式(简称4231评价模式),并编写了与评价模式配套的51门专业课程评价手册。

    学校“4231”评价模式遵循了现代中职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4231”中的4指的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四个阶段,即,职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职业认知体验阶段、职业能力培养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2指的是评价内容的两条主线,即,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3指的是评价者的3方评价,即,学生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体现了评价者的多方;1指的是一个培养目标。本评价模式充分体现了评价者的多方、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方法的多样,突出了以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根本。

    学校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对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特色文化课等构成,其课程结构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工具对各项目(学习情景)进行评价,在体系中充分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每一门课程都不是单一的评价,如一门专业课程,它由评价项目(学习态度+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权重之和决定。

    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整体上所在权重各为50%,在职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基础能力占80%,专业能力占20%,在职业认知体验阶段,基础能力占60,专业能力占40%,在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基础能力占40%,专业能力占60%,在职业能力提升阶段,基础能力占30%,专业能力占70%。为此两条主线评价过程当中,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基础能力所在的权重递减,而专业能力的权重递增。

    学校通过“4231”评价模式,可以准确、全面了解学生学业各方面能力和对就业状况的满意度情况,实时掌握学生能力发展和专业办学水平,提升专业建设科学管理能力,为学校专业设置与布局调整提供重要依据,有效服务产业发展对学校专业人才的需求。

    创新“332”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突出中职教育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确保实践教学顺利有效完成和全面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以“人才强校”战略为基础和前提,大力加强对教师培养工作的整体规划,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创新“332”师资队伍管理模式,为学校建设一支符合时代精神、德才兼备、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一直倡导教师积极进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严于律己的精神风尚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此学校制定了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遴选认定办法》、《教师全员培训方案》、《专任教师考核实施细则》、《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绩效考核与分配办法》、《教职工满意度测评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培养、培训、管理、考核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32”管理模式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为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我校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示范中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教师的“三重身份”便是“332”管理模式中的第一个“3”特有的含义,为了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求教职工认真履行教师、父母、朋友这三种身份的职责。让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以德治教、以德修身、以德育人。

    “332”管理模式中的第二个“3”是指学校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切入点,为教师搭建的全方位提升平台,即:高校研修平台、企业实践平台和专项培训平台。学校遴选了14名专业带头人、50名骨干教师、52名“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认真制定了培养方案和个人发展规划书,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采取跨省研修、企业实践、出国培训、高校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派出14名专业带头人赴德国、新加坡深造,组织70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华东师大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培训、80多名教师参加长江师范学院的班主任和管理人员培训、160多名教师参加西南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的业务培训,组织200名教师参加了“双师型”教师培训和技能考证、跨省研修64人、组织359名教师到各合作企业参加企业实践。使教师树立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还及时了解到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了教师素质的国际化和企业化。这3个平台的建立为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中职示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332”管理模式中的“2”指的是建设两种师资队伍,一种是专职教师队伍,学校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专职教师队伍。另外一种是兼职教师队伍,学校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努力为学校打造一支稳定的、层次多样化的、高水平的兼职队伍。

    在诸多措施的有力保障下,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力。可谓硕果累累、成绩辉煌,学校共承担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规划课题1个、市级课题7个、区级重点课题10个,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56篇,教师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68人次。新增骨干教师50名、“双师型”教师159名、专业带头人14名。2012年,学校被区政府部门评为优秀教育管理团队,教师获市级以上表彰108人次。2013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重庆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学生获2金6银14铜,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1金2铜。师资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并非简单的表面合作,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驱动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一种有效机制,学校只有与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和合作,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校企合作市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绩效考核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形成了企业骨干、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标准制订、教材编写、评价体系构建、专业教学的运行机制。学校与7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企业实践,开办订单班11个、冠名班4个。其中新增深度合作企业6家,新建校外实训基地13家,引进一条价值165.4万元的SMT生产线。

    学校还积极探索“园校互动”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着力推进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体系建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工学结合,学做融合中,着力实现校企合作共育、共管、共享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主动与重庆正阳工业园区企业对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

    牵头组建成立了跨渝鄂湘黔四省市的武陵山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内设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德育工作、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等5个指导委员会。现有成员单位99个,吸纳了世界500强及全国知名企业66家和职业院校33所。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5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6家,高校3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学校6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6所,在籍学生近15万人。集团以“加强交流合作、服务区域发展、繁荣武陵经济”为宗旨,联合武陵山地区职业院校、生产企业、工业园区,全力搭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教育与产业互动等三个平台,以大职教、大开放、大发展的思路,立足武陵山区,促进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了黔江职业教育在武陵山片区的辐射、影响和示范作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创新特色项目建设,弘扬传承民族文化

    近年来,学校认真开展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特色项目建设,成立了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和民族艺术团,配置了15名专兼职人员。配置了舞台、音响1套,演出服装1000余套,民族器乐500只,购置科普大篷车、三下乡宣传车。建设西南卡普民族工艺制作展览室1间,与重庆市老寨子织锦股份合作社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学校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开展了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调研,并形成《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现状》、《土家织锦工艺传承现状》调研报告。开展了研究人员培养和传承教师培训,开展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传承工作,开发《武陵地区民族文化普及读本》、《武陵地区民族服饰》等校本教材。创编了精品节目,土家族舞蹈《白虎神鞭赶太阳》参加2012年全国技能大赛教学成果展演获银奖,苗族舞蹈《银色山脊》参加2013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比赛获金奖。

    学校民族艺术团设立了民族舞蹈队、民族语言队、民族音乐队、民族礼仪队、民族器乐队,开展送科技、送政策、送文艺“三下乡”活动78场,承担大型礼仪服务40次。并对舞蹈班、幼教班、服装班、旅游班1000余人开展民族艺术专业培训。同时,在全校10000余名学生中,普及推广会跳一支民族舞蹈、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说一种民族语言、会一项民族体育、会奏一种民族器乐、会做一种民族饮食的“六会”活动。

    通过两年建设,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在坚持特色发展的办学实践中,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深刻地认识到:办学特色是学校的生命线,特色发展是建设示范中职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强化人才培养建设不动摇,彰显特色创新办学强实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立足于中职教育前沿,以示范建设为契机,坚持“特色创优势 创新求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龚 伟 黎江飞)



/jiaoyu/zatan/2019-11-12/2692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