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课堂教学与教案的关系<?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时下,教案的书写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了领导们的重视,因此有些领导就在大会小会上时不时地强调几句,甚至一再地说什么“没有教案不准进入课堂”。
我私下推测,领导们此言无非就是为了强调教案书写的重要性,并不是说真的希望教师们放下课堂教学去盲目地追求教案的完美无瑕。但是,凡事都有个限度,绝不能用一票否决的方式来强调教案的重要性。倘若真有个教师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顾得上写教案,而这节课又恰好是他的课,那么他应该先去准备教案,还是先把课上下来再说?
我想,就这个问题,大多数明智的领导在大多数时候都会选择后者的。因为课堂教学与教案相比较,课堂教学才是最终目的,而教案无非就是为了确保这一目的顺利实现而进行的必要准备;或者说,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案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不是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们应该允许他有偶然的教案缺失,只要他能在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那也就足够了。而对于那些年轻的教师来说,一般不宜提倡上无准备课,可视情况灵活安排一些适当的课堂学习活动,如把讲授课改为自习课,或者练习课,等教师准备好了再补上耽误的课程。
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教学准备活动并不完全等同于教案的书写。有的人把或从网上下载的、或照书本抄来的现成的教案搬到纸上,就算完成了备课,这是极端错误的。真正的教学准备活动并不限于教案文本的书写,更多的是对教材的精髓的掌握,是对教学活动的有机安排,是对文本以外的教具、学具的制备与调试。所以,有些人可能准备得很充分,但写到教案上的却只有寥寥几笔,那么我们又怎能去苛责他的不顺应形势呢?所以,只以教案的书写是否工整、是否详尽、是否足量来评定教师,这未免有失偏颇。
记得在以前上学的时候,教我们的老师上课时往往只有一本书,根本不拿什么教案——但他们的书上却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标注,虽有的地方可能只有三两个字,或者几个稀奇古怪的符号,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教学,因为这些都是他们多年教学的经验点滴,对课堂教学活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他们的课上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现在,有许多教师尽管教案写得尽善尽美,但课上得却并不怎么样,或者虽完美无瑕,但却因照本宣科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由此,什么叫真正的备课便也略见一斑。
在这里重提这些,并不是为了否定教案的书写,只是以为应提倡教案的现实性与实用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时刻记住书写教案的真正目的,给一线教师们以足够的活动空间,不能舍本逐末,让教师们在写教案的时候把自己的时间与汗水白白地消耗在那些蝇头小字上。我以为,教案首先应该是一种提纲挈领式的,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整体走向。在这个基础上,每一个环节的繁简大可以让教师们灵活地安排。对于所涉及到的材料,如果是一些重要的资料与重要章节,当然应力求完备,但也不一定非要一个字不差地抄下来,倘若能带进课堂,大可以简要地标注上“在××书的××页××处”便是了;如能剪贴,把教案做成剪报也未为不可。而那些不太重要的资料、环节,用简单的文字或图形加以标注即可,根本无须过多地浪费笔墨。
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提倡活页式教案、扩充式教案。往年的教案都是教师们的心血与汗水,如果用过即弃无疑是一种严重的浪费,无形中增加了教师们的重复劳动。对于其中无须修改即可使用的章节,我们应允许教师直接拿来使用;对于那些有使用价值但却有所疏漏的章节,可以让教师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或补充,使之能更好地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总之,教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我们应真正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把教学改革的路子走得更稳些,让广大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