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起,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全面推行三项制度改革:用“志愿者取代班干部”、用“4A认证”、“金色少年”等取代三好生评选,用“班级教育小组”取代班主任。
■本报记者 陈瑞昌 通讯员 童凌翔
新学期开学后不久,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金山小学四年级(3)班学生孙彤不再当学习委员了,而是当上了班上的读书志愿者,不仅积极辅导他人学习,还利用课余时间叫上同学们一起去图书馆读书。
自今年起,润州区教育局全面推行三项制度改革:用“志愿者取代班干部”、用“4A认证”“金色少年”等取代三好生评选,用“班级教育小组”取代班主任。“我们想通过这三项改革,使每个孩子都受到关注和尊重,让每一个教师都承担起全面育人的职责。”润州区教育局局长黄科文说。
变班干部为志愿者
培养平等观念和奉献精神
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七年级(4)班学生葛畅刚刚“丢掉”了班长的职务。“一开始有点惊讶,觉得不可思议。”她对记者说,“但是之后我想明白了,以前我是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的秩序,协助老师为同学服务,现在其实也一样,志愿者同样是为同学服务,而且还能帮助更多的人。我觉得做志愿者很光荣。”
如今,在润州区各学校,沿袭已久的学生班干部没有了,每个学生都能申请成为志愿者。例如孙彤所在的金山小学就设立了读书志愿者、劳动志愿者、护导志愿者、图书馆志愿者、爱心雨伞管理志愿者等岗位,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自主选岗,并定期轮岗。
在志愿者岗位上,孩子们找到了奉献的快乐,一些原本性格内向的孩子也乐于与同学、老师交流了,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实施志愿者制度后,孩子们每天看到的是同学们在为学校、班级和社会服务,确保了每一个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群体中,并受到良好的影响。”黄科文说。
改革“三好生”制度
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五年级(2)班学生熊雨诺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上学期末,她没有把“三好生”奖状捧回家。原来,穆源民族学校先行试点,上个学期就取消了“三好生”评选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小学生4A认证”。
“过去评选‘三好生’,比例不能超过15%,能够当选的学生数量有限。‘4A认证’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参加志愿者活动,着重自己和自己比,所有学生都有机会。”穆源民族学校校长周建苏说。
润州区教育局对“三好生”制度进行改革,评优时不再只看重学业成绩,名额方面也大大放宽,甚至允许学校取消“三好生”称号,自行探索新的评优方式。“任何学生的进步都应该受到鼓励,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黄科文说。
与穆源民族学校实行“小学生4A认证”类似,金山小学将评选“三好生”改为评选“金色少年”,细分成了“文明少年、阳光少年、勤学少年、爱心少年、才艺少年”5个称号,不设名额限制,在学期中就可以颁发给学生。该校校长孙文生说:“随着奖励机制的改变,教师变得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们也变得更自信。”
建立班级教育小组
三方合力加强管理
在润州区各学校,班主任制度正在逐渐被班级教育小组替代。班级教育小组由教师、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原先的班主任担任组长,三方形成合力,一同参与班级管理。
“我原先担任班主任,班级学生多,工作压力很大。现在,我的负担小了,管理效率却更高了,老师们也更团结了。”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教师高昕说。
该校历史教师陈云霞则表示:“以前,我作为学科教师,上完课就走,可能教了3年,还记不全班里学生的姓名。现在加入班级教育小组后,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多了,家长也会经常和我通电话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
该校校长臧翔告诉记者,以前,学科教师认为班主任拿津贴就应该担负起管理班级的所有责任,自己只需管好本学科教学,而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以前,学科教师经常对班主任说“最近你们班的成绩下降了”,现在他们对班级的称呼改变为“我们班最近表现很好”;从“你们”到“我们”的转变,不仅仅表现在称谓上,更体现在他们对班级责任感的增强上。
在具体操作上,润州区各学校的班级教育小组,将班级教育工作进行分类,并结合成员特长将其中的某一项或几项交由成员分管。教育小组通过“日碰头”、“周例会”、“月诊断”的机制协调工作,班级重要事项都实行民主决策,在合作的基础上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重点关注学生。家长加入教育小组后,更加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对学校、班级事务提出意见、建议。
“我们对这些延续了数十年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就是为了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调动各方力量,营造一种更加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氛围。”黄科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