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奔头 干头 盼头

[db:作者]  2014-05-12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王浩院士工作站在学院揭牌成立

    学院与广西万通物流园签订合作协议

    广西水电职教集团与企业对接洽谈

    学院师生在220kV傍浦变电站进行现场调试

    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华汽教育合作成立中锐汽车学院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受过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是必不可少。2012年,广西在圆满完成3年职教攻坚任务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新一轮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

    近年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全区水利电力产业发展升级,紧紧抓住“学校对接企业,教学对接行业,课程对接岗位”,探索出一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之路。

    那么,学院校企合作“无缝对接”的契合度有多高?学院教学模式和教育成果到底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好处?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深入学院,进行细致的走访和探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仅有的一所水利类高等院校,是广西首家国家教育部门高职高专人才工作评估优秀学校、广西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院的学生来源于社会,也最终要走向社会;学院的专业设置要面向社会需求,也必须要服务于这一需求;学院生存的基础在于服务社会,其价值也在于服务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卢西宁认为,正因为如此,学院一直重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具有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和基础。特别是经过广西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的建设,学院积极整合内外部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派教师下企业,送学生下车间,让课堂进工厂,以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主动服务于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建立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基础条件,社会服务能力逐年提高。 

    学校对接企业 共同发展有奔头

    “国家教育部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其中,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一项重点内容。

    围绕专业开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2010年以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物流园、深圳宝鹰建设集团、广东长实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成立了中锐汽车学院,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专业设计和课程开发,依托“教学工厂”和企业实训实习基地,完成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任务,借此实现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定岗的有机衔接,形成了一个把育人与用人两大环节衔接起来的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深化了校企合作的模式。

    1月16日,时值寒假,但学院2011级机制2班的学生杨宝琳没有闲着,利用假期的时间,他与同班同学一起在车间里紧张地加工某一企业的零部件。对于杨宝琳而言,这些产品的评定分数相比以往有些特别,因为它们只有两个分数:0分或是100分。杨宝琳说,加工零部件是顶岗实习中的一个环节,由于所加工的是今后企业直接投入使用的产品,因此这一项“真刀真枪”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他获得了全国科技活动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二等奖。

    在校内,学院与企业合作,将校办机电设备厂与机电类实训中心创办成“教学工厂”,把企业的部分生产任务安排在教学工厂完成,师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研发、经营的全过程。

    据介绍,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就要到教学工厂学习实践,成为该厂的一员。在此期间,学生完全纳入企业管理范畴,接受考勤管理、产品质量管理、成绩考核等企业化考核管理模式。刘延明院长这样评价这一模式:“我们把企业的元素都放在学校里头,不仅引入了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同时零部件、产品标准都是企业的,学生也被当作‘准员工’来培养。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角色转变,当他们进入企业工作后,可为企业节省不少培训时间和成本。”

    学生们在教学工厂学习实践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产品”,通过完成目标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如学习机电专业机械零件设计加工模块的学生,目标产品是“数控机床进给装置”,为了获得目标产品,他们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如何进行数控系统的装调和自动化生产线调试。

    在校外,学院建立了160个实训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训或定岗实习。校企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生产实习以及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在实训实习基地,“教室也是车间,教师也是师傅,学生也是员工,作业也是产品”。据统计,学院学生在企业实训或顶岗实习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所做出的成果参与全国毕业设计大赛,获得各种奖励10多项。

    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建设、共同参与教学、生产、技术攻关等环节,不仅让学生受益,也为学院培养和打造了一大批懂技术、懂管理的教师和技术能手,更为当地企业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提升了企业适应地方产业升级发展的能力。

    学院通过选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深入企业顶岗实践,与同行业教师、同专业企业专家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目前,已经培养出一批富有教学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通过教学团队,深化课程改革体系,开发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2012年,学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担任顾问,并设立了专门的“院士工作室”,以推动科技研发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让学校和企业都有奔头!企业破解了发展难题,得到了实惠;学院也在科研攻关上找到了合作伙伴,科研成果有了用武之地。”王浩院士说。

    近年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研发的新产品,被广泛应用在160个水文监测站、21个水位站及98座水文缆道上。其中,水文缆道智能控制系统、手持流速测算仪、水文流速测算仪、双筒称重式雨量计、积时式悬移质铅鱼泥沙采用控制器等在技术上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填补广西水文测流产品的空白。

    为了深化校企合作模式,2010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现有成员单位100余家,辐射水利、电力、建筑、汽车、电子信息、数控技术等多个行业。

    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就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扩大优质资源,加强区域教育合作和校企合作,走规模化、集团化和连锁化办学路子。“我们的想法,是要把集团打造成广西水电职业教育的品牌,不仅是要双赢,而且要实现院校、企业、社会的多赢。集团只是一个平台,我们要在这个平台上,依托行业,找准市场,多开展捐资助学、技术服务、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等合作项目,加快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学院副院长万玉文说。

    集团成立后,学院邀请成员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调整和教材编写,及时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岗位技术要求等各种信息,紧贴企业需求办学,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企业也欢迎学院参与到新产品的研制、技术应用等生产环节中。学院与成员企业多次组织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双向选择的平台。三年来,学院平均每年有20.5%的毕业生在集团成员单位就业。

    校企之间、院校之间的深度融合更是促进了集团的持续健康发展,使职教集团真正成为了广西水利电力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和广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教学对接行业 服务经济有干头

    “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这一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曾一度困扰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黄伟军认为,破解这个难题,关键是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此,学院把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放在教学改革的突出位置,让教学紧密对接行业发展,紧锣密鼓地打了一场翻身仗。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历经近60年的建设与发展,为广西及周边地区培养了7万多名水利、电力、机电、信息及经管类的高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培养了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具有丰富的水利电力设计、安装和调试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学团队。

    在广西电网建设逐步实现新跨越、水电增效扩容面临大改造的形势下,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急行业之所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在更高层次为地方水利电力行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承接工程设计、试验项目83个,项目总投资累计5亿元。同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支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和项目管理的师资队伍。

    2007年,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各地市、县均加快建设220kV地方变电站作为地方电源中心。广西电网建设进度告急,急需后备力量增援。与此同时,学院着手引进并培养了多位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电力行业从业经验的教学团队负责人,为服务电网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广西电网建设的排头兵——广西送变电公司和学院一拍即合,由电力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派出精兵强将,组建了第一支变电站综合调试组——220kV桂林湘山变调试组,奔赴远离学院520公里外的桂林全州县,开始调试工作。

    项目调试任务紧,时间短,工作量大。调试组成员每天早上7∶00出发,7∶30到工地开始工作,中午仅有一个小时午餐时间,傍晚晚饭过后便又开始工作直至晚上九点多,每天坚持在工地上工作10小时以上。在师生们的努力下,变电站提前顺利完成验收,零缺陷一次投运成功,成为桂林供电部门当年仅有的一个零缺陷一次投运成功的220kV变电站。

    2007年至今,学院共组织了5批次的广西电力行业技术服务团队,相继顺利完成了220kV桂林湘山变、贵港瑞雪变、南宁横县变、北海铁山变、钦州傍浦变的综合调试工作,为广西电网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广西作为我国水电资源丰富的省份,小水电的建设历来是广西电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学院一直主动参与小水电的建设工作,承接了一批又一批的小水电建设与改造设计项目,如主动承接并完成了国家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宜州佑岸拉稿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巴马县盘中滩水电站、巴马县所略一级站、浦北县大坡水电站、浦北县牛皮滩水电站、浦北县顿督滩水电站的技术改造设计工作等。

    据介绍,学院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下企业,与常规安排师生到企业实习实践有所不同。从项目组织管理到协调实施,全部由团队负责,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有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对工作完成的时间也有严格要求。各专业系部都非常重视技术服务团队的作用。

    “我们将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摆到了企业员工的角色上,每完成一个项目,团队成员对电力系统或水电站的设计、调试、设备安装、系统维护以及电力行业相关规范均有了直接的认识、体验并积累了现场工作经验。”“通过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一方面,让教师和学生有了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为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培养找到了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子;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教学对相关行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了学院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电力工程系主任邓海鹰说道。

    此外,开展职业培训也是学院在教学层面服务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学院设有“职业培训与鉴定中心”,建立了安监部门三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劳社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电监会南方局培训考试受理点、水利行业特有工种鉴定站等十多个站(点),可培训鉴定工种168个。每年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和鉴定服务6000多人次,获得了“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优秀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0年,学院培训鉴定中心与签约单位南方电网广州电力研究院合作,为广西电网公司、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区内外电力企业开办“电工进网作业许可”培训,每个月开办一至二期培训班。此外,还为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办了广西水利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等培训项目30多期,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了4000多人。

    课程对接岗位 学生就业有盼头

    2010年,在被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确定为“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敏锐意识到,特色是骨干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只有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为此,学院紧紧抓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核心,形成了水利、电力、机电、建筑等特色鲜明的优势品牌专业,并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实施“校企交替”、“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分层递进”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原有的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不足怎么办?学院启动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理应是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就办什么样的专业,社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来校学习,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服务社会。要让学生就业有盼头,就要先把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起来,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学院党委副书记罗显克说。

    因此,学院确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完全体现岗位任务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项目教学方案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易于学生操作。

    例如,在电力类课程开发中,学院首先从专业核心课程入手进行改革,从实际工程案例中挖掘素材、设计教学项目。经过调研和分析企业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学院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确定了“电力系统分析技术及应用”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随后,学院成立了包括企业专家、骨干教师、教育专家等在内的课程开发团队,制定课程标准。专业骨干教师承担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写、项目设计等环节,企业专家则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提供行业技术规范标准等。

    通过分析区内外电网规划等工程案例,同时结合广西电力类高职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县级供电局的实际情况,学院选择德堡电网作为代表性电网,为其设计了“编制地区电网年度运行报告”、“铝厂接入地区电网方案”、“35千伏线路电流保护计算”、“编制电网失稳应急预案”四个教学项目,基本涵盖了相关岗位能力与知识要求。

    学院在教学中选用了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力仿真软件,以往枯燥难懂的电力系统问题有了直观的仿真模型,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学生们在实习岗位和工作岗位上利用该课程知识来分析运行数据,进行故障诊断,开展工程设计等,都能做到得心应手。在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开展的专业培训中,学院多位老师广泛采用项目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006年,学院与南宁强国科技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8年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师生全程参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调试工作。校企合作开发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合作完成的教改科研项目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合作培养的学生有30多名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

    “来源于工程实践,设计于课程教学,服务于企业生产。”与学院长期合作的某企业负责人认为,“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保证了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学目标与岗位能力的一致,进一步推动了毕业生就业。”

    与企业的合作,办出了特色,打响了品牌,引来了南宁市环保检测站。检测站把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2011级的全部学生作为环保订单班,双方共同制订学生最后一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内容,检测站的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上课,学生毕业前三个月全部安排到南宁市各个汽车尾气检测站点顶岗实习。

    除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学院还建立了完善的职后培训、考核和职业资格鉴定体系,开展特种工种的鉴定或培训达168个,目前获“双证”的学生人数达95%以上。

    对接市场的课程教学和培训体系,打造了学生出色的就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2002级毕业生胡付有进入柳州超高压部门工作后,从众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脱颖而出,在2007年南方电网变电运行技能竞赛中夺得冠军。2004级毕业生叶慧媛在来宾供电部门客户中心的岗位上专于细节,甘于平凡,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罗荣雄、韦兰草、邓英裕、蓝少华、廖世周、石春梅等毕业生,刚刚工作三四年就已成长为所在单位的部门负责人或项目部经理。优秀毕业生像学院撒出的星星一样在各行各业闪烁发光,不仅提升了学院的美誉度,更增强了学院的吸引力。据了解,2013年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多人,新生报到率达9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3项指数均居同类高校前列。(桂 仁 刘 磊 周 涛)



/jiaoyu/zatan/2019-11-20/2742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