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活力课堂”——盐碱地上的一方绿洲

[db:作者]  2014-05-1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校长孙家增

    “教育就是播种希望。”在鸭绿江畔黄海之滨的辽宁省东港市,有一所以“活力课堂”享誉省内外的学校,她,就是东港市第三中学。2009年,东港三中在校长孙家增的带领下,针对生源、升学率、课堂教学等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提出了“为幸福人生奠基,为和谐社会育才”的办学理念,并创立了以“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引领”为思路,以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标志,以“四、五、六”为教学模式的高效“活力课堂”,短短四年里,打造了具有三中特色的教育品牌!

    什么原因使一所农村县级普通高中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课改之路呢?日前,东港市第三中学校长孙家增对此进行了深度解读——

    问路篇:在困境中起步

    笔者:在学校课程改革当中,高中课改一直是难度最大的,目前一些学校仍对课改持观望态度,东港市第三中学为什么不怕冒风险、担责任进行课堂改革?

    孙家增:东港市第三中学是一所建校只有三十年的农村县级普通高中,由于历史原因,近在咫尺的重点高中享有优先录取10%优质学苗的优惠政策,所以三中成为东港的“收尾”学校,优质生源凤毛麟角。学生纪律差、成绩差,教师教无乐趣,学校的教育质量、社会声誉连年下滑。我认为:分数高的孩子需要培养,分数低的孩子更需要造就。教育不光要看分数,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更重要。学校应该是培养幸福社会人的地方,成绩只是副产品,我们就是要将这些看似不成器的学生塑为成品、雕成精品。

    笔者:在当时,虽然课改已经不是陌生的,但对很多地区来说,仍然是个新生事物,推行课改您当时是否也有压力?

    孙家增:鲁迅先生说过,在新旧交替的时候,“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所以,课改也是一场革命,一场“理念”的革命,革命当然会有压力。什么叫高效活力课堂?高效活力课堂的模式怎样?如何操作才能保证课堂效率?课堂上乱哄哄的怎么办?课改后果谁来承担?课改后的评价机制如何跟得上?这些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就摆在眼前,谁也不能视若无睹,但谁又都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大家都很茫然,心里的抵触自然少不了。

    笔者:面对这些压力,作为一校之长,你是如何对待的?

    孙家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学校课改能否成功,关键是校长对推进课改的信念是否坚定,核心是校长能否把自己坚定的信念变成教师坚定的信念。信念能点燃激情,激情能创生方法,有了方法就会出现奇迹。所以,我多次给教师们打气:“面向未来,应试教育不是终极目的,未来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只是比别人先走了一步,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只要我们壮着胆子吃下去,就可能会是创举。”局党委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我校的课改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尤其是示范校验收过程中,省专家组对我校活力课堂教学方式的高度赞扬,更坚定了三中人课改的信念。

    起步篇:在学习中探索

    笔者:课改是个系统性的工作,千头万绪,东港三中的课改已经进行了四年,如今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你们的突破口在哪里?

    孙家增:课改之前,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生源的知识底子薄,而高中的知识难度大,学生跟不上进度,上课听不懂。为此,一些学生上课常打瞌睡。为了让这部分学生很快投入状态,我们想了很多种办法。比如,值班领导和政教干事每天到教室去巡视,发现有睡觉的就拉出来训话,扣分,但都收效甚微。

    我和老师们一起研究,寻找原因,逐渐认识到,学生上课打瞌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是收受者——当学生学习思考读书的时间和空间被教师用讲授无限制地占用时,他们自然就变成了学习的收受者,甚至是旁观者。有的接受能力强,知识的吸收就多些,有的接受能力弱,或不想好好接受,知识吸收就少。因此,兴致所至,老师辛苦的授课过程,并未引起学生的真正关注。

    找到了这个根源,就找到了突破口:让教育回到“人本”、“学本”、“生本”的轨道上,真正还教育以本源。要让课堂“吵”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由过去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笔者:课改是一个系统工程,再好的方案也需要制度的保障和严格的管理来落实,在这方面你们有哪些做法呢?

    孙家增:以规范推动落实,以落实成就转变。为了强化课改,学校成立“活力课堂”推进科研团队,由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科研处主任—学年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成科研团队,通过组织学习、座谈、写读书笔记,全校范围内定期上示范课、观摩课、样板课、达标课、调研诊断课、整改促进课,领导坚持推门看课,教师定时集备、说课、看课、议课,改变师生考评机制等措施,在全校上下开始了教学改革,全面掀起扬弃传统课堂,倾力营建“活力课堂”的高潮,并把工作重点放在资深教师和对课改持观望态度的部分教师身上,做到全员上阵,不留死角。

    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坚持推门看课,从推门看课时表现好的教师中发现改革效果最好的典型教师,让他们上示范引领课和观摩课。看完课后,全体教师写出看课体会,同时,主管教学的领导深入教师中,看课、评课、商讨、教研,就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衔接、时间分配、如何展示、如何把握点拨技巧等微观细节共同总结、反思、出点子、想对策。旁观者清,教师身在课堂之中时,往往不知道自己某个环节处理上的无效和不足,而看课人则看得较清楚。由于学校班型太多,所以采取分年级管理的方式,高一、高二、高三每个年级各设一个“活力课堂展示室”,风格各异的展示课绵延不断,让活力课堂魅力四射。“官教师”、“师教师”、“师带师”、“师强师”已蔚然成风。

    在初期的时候,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上只许讲10—15分钟,先强制教师将教皈依于学,限制“讲”是为了保障“学”,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才能保障“权益”,“放手”才能学会“走路”。课堂上开始有了讨论,有了争论,有了敢问,有了敢说……教师开始试着退居二线了,学生开始成为主人了。

    反思篇:水活泉自清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学生不是工业产品,教育更需要精耕细作,尊重生命,激发潜能,理想的课堂能够“唤醒沉睡潜能,激活封存记忆,开启幽闭心智,放飞囚禁情愫”,这是我们的“活力课堂”要追求的境界。

    笔者:东港三中“活力课堂”的教学模式体系是怎样的?

    孙家增:通过汲取省内外一些课改校的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形成了“四、五、六”式的“活力课堂”模式体系。

    “四”即四主、四先:

    四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问题主轴、训练主线。

    四先:行先知后、先学后交(教)、先做后导、先练后讲。

    “双四”主要培养学生四种意识:独立自主;团队协作;公平竞争;探索创新。

    “五”即五环、五动:

    五环:目标—预习—展示—点拨—内化。新五环是活力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的大循环,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方式而提出的关于整个教学流程的总设计。通过这一过程,力求让学生实现“五会”: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健体、学会未知、学会感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协同合作、组织管理、社会实践、幸福生存的能力。

    五动:生生、生师、师生、组间、情感互动。其中情感互动是最高境界,它是师生间心灵的交融,体现在面部表情的相互神通,肢体语言的相互领会,整个气场的相互凝聚,它是一种共鸣,一种力量,一种底蕴,知识是它的载体,学法是它的支柱。它是幸福的大厦,是生命的别墅。

    “双五”主要培养学生五种能力:人际交往;协同合作;组织管理;社会实践;幸福生存。

    “六”即六步:

    六步:六步教学法,即激情导出——目标解读——自主探究——内化巩固——小结质疑——作业布置。它是一节课应遵循的教学环节和标准,是“活力课堂”一节课中应遵循的教学环节,是改革初期针对教师不知如何上课改课而采取的引领措施。“六步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六种习惯:阅读、写作、表达、思考、追问、解难。

    笔者:您对东港三中的“活力课堂”模式是怎样解读的?您认为这个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孙家增:“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这是“活力课堂”一直追求的。在“活力课堂”体系中,教师是指路人而不是引路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独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推进者、研究者。活力课堂的灵魂是“解放学生、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回归,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我们已经全面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四大转变,一是变教师“包办”为学生“自主”;二是变“填鸭”为“合作分享”;三是变“灌注”为“点燃”;四是变“封闭保守”为“开放创新”。我们的活力课堂就是要变“教材”为“学材”,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权威性”为“人性化”。课堂变成了智慧生成的快乐驿站、展示成果的情感舞台。

    笔者:四年多的课改实践,您认为有哪些变化?

    孙家增:四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慢慢转变了观念,逐步尝到了甜头。目前,应用“活力课堂”模式去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学校在课改方面有了突破性转变。

    从老师来讲,课改的理念已经逐步被广大教师接受。“活力课堂”也让老师们教师之间不仅能做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而且进行跨学科式取经,涌现了一批研究型、学习型教师。仅“十一五”期间,已结题的国家级别课题1项,省级7项,丹东市级8项,东港市级数十项,教师撰写的国家级别论文12篇、省级68篇、丹东市级数百篇。

    从学生来讲,“活力课堂”实施之后,学生变得爱学习,喜欢学习了,学习正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传统的“要我学”逐步被“我要学”取代。为了课堂的展示,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本教科书,而是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们开始阅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经常交流各自的心得、彼此的看法、实验的情况、思想情感体验,语言表达和质疑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从社会反响来看,家长由过去的不理解变为大力支持。有位家长说:“我当初听说你们学校老师不讲课,只让学生讲,我就想把孩子转走,可孩子不愿意,后来我发现他到家后话多了,愿意和我们沟通了,成绩也好了,邻居也说孩子见人敢说话、有礼貌了,我才觉得还是这种方式好”。

    成果篇:春归花自香

    没有谁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他吹遍了山川和田野。当思想的丛林中长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绿,当发展的果园里新添一片属于自己的芬芳,我们才会真真觉得坦然、幸福和自豪。

    ——近四年,无论是大型地区性统一考试还是高考,东港三中的成绩都节节攀升。各批次升学率远远高出本地区的平均比例,在全省名列前茅。社会、家长赞誉不断。

    ——近四年,《中国语言文字报》、《中国教师报》、《辽宁教育》、《丹东日报》、《东港通讯》、东港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和报刊对三中的课改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

    ——近四年,各社团的活动有声有色,橄榄球队三次代表中国青少年队参加国际大赛,在国内举办的各种比赛中多次荣获过冠亚军;跆拳道队多次参加“全国中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和“全国青年锦标赛”,取得良好成绩;男子手球队在国内举办的各种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的艺术班,每年向高校输送近百名美术专业人才。

    ——近四年,慕名而来的省内外学校有150多所,领导、老师达5000多人,学校老师多次被邀请外出送课、做课,学校承接地区性大型教研活动10次以上。多次承办省、市级教育教学观摩现场研讨会;《中国教师报》主办的“课改中国行”大型公益宣讲暨调研采访活动在三中开展;东北地区的物理、化学教研活动在三中举行……

    ——近四年,学校荣誉不断,被国家体育部门命名为中国仅有的“中国橄榄球青少年培训基地”;被中共辽宁省宣传部门、辽宁省教育部门、辽宁省国防教育办公室授予“辽宁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称号;被辽宁省教育部门授予“辽宁省示范性高中”、“辽宁省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称号;被辽宁省教育部门评为丹东地区仅有的一所“辽宁省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

    走出东港三中,回头望去,“教育就是播种希望”、“为幸福人生奠基,为和谐社会育才”、“阳光下成长,快乐中进步”的标语赫然在目。我们相信,辽宁省东港市第三中学——这座年轻的学府,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将扬帆远航!



/jiaoyu/zatan/2019-11-22/2749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