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90后”留学生体验怒放的生命

[db:作者]  2014-05-15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袁晓峰

    《蓝茧》的作者是“90后”的小姑娘王欣婷。她自小独立,中学就独自去了遥远的英国,大学在久负盛名的伦敦政经就读,本科期间,不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写出了26万字的小说。

    我第一次见到欣婷时,她穿着打扮朴素大方,略略有些羞涩,有些内敛。回到家后,欣婷把她的书稿发给了我,我仅仅看了前言就愧疚不已了,没有想到欣婷不仅阳光、勤奋、积极向上,而且有思想、有情怀、有才气、有底蕴,让我刮目相看!

    《蓝茧》里写的那些“90后”的孩子在哪里?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小说就在主人公夏瑞漫又一次抵达英伦时,向我们徐徐展开了在英国求学的一群中外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成长故事。

    来自中国大陆的夏瑞漫初中毕业就到英国读高中了。这是英国中部小镇的一所寄宿学校,因为夏瑞漫语言不过关,老师建议她改改报考的大学科目,把对语言要求较高的历史和宗教换成一般中国学生都考得比较好的物理、化学之类。可个性倔强的夏瑞漫愣是拒绝改换科目,正如她自己所说:“在用心选择的路上摔得头破血流,也不勉强走无趣的平坦大道。”苦读两年,她终于考入伦敦Woodlands大学学习历史。

    在大学期间,她结识了许多同学和朋友。这是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在社团工作,一起煮饭做菜,一起开派对,一起泡酒吧,一起讨论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问题,一起直面我们时常回避的同性恋、抑郁症……

    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把故事讲到了瑞典学院诺贝尔颁奖现场。“90后”的欣婷也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她把故事讲到了我的生活里。那两天,我一头扎进《蓝茧》,于是,我也真的在那群“90后”的孩子们中间了,和他们一起思考关于中国教育,关于一个人的价值和幸福;讨论“什么才是人生里最宝贵的、最值得追求的元素”,讨论“是社会塑造并限制了我们,还是在社会里的每一个个体一同铸造了社会里的价值观”;兴致勃勃地去读尼采、塞万提斯,去“和图书馆成为最好的朋友,用自己而不是老师的脑袋寻找问题的答案”。

    读着欣婷的书就像和她聊着,和一个思维活跃、见多识广、热爱生活、幽默风趣的年轻朋友一起聊着。她那幽默风趣又深刻宽广的语言,就像那割不断的泉水,清清亮亮、畅畅快快地在心头淌过,不急不慢,舒缓顺畅。那是一种让心灵温暖的语言,一种给人以启迪的智慧的语音,一种信手拈来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一种让你时而忍俊不禁又时而热泪盈眶的语言,就连那些充满哲理的思考也没有板着面孔的冷峻:“如果爬不上山顶,不妨在山腰停下,山腰也别有一番风景,那是山顶看不到的风景”;“大部分人活在这个世上就是再走一遍千百万人踏过的路而已。幸运的人发自内心地享受这个过程,不幸的人并未得到自己想要的却又没有偏离轨道的勇气。又有一种幸运的人开辟了一条小路,别人看了后不仅大加赞赏甚至追随其后,而不幸的人却被当成疯子”……

    《蓝茧》里那些孩子是谁?就是21世纪那一拨又一拨出国留学的孩子,他们在青春的岁月里,在逐梦的旅途中,在国际视野下,学习、思考、行动;他们在《蓝茧》的故事里又开始书写新的故事了;他们敢于做梦也勇于实践,就像欣婷,她去登山了,登临了乞力马扎罗山,回来后成立了一个登山公司——“爬行动物活动策划有限公司”。

    欣婷说,她多么希望像堂吉诃德一样只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然后不顾一切地跟现实拼命。“我们都喜欢用生活无奈作借口去放弃应该坚持的理想,但有些人不是被现实击垮的,而是被自己击垮的。”

    期待更多出过国的和没出国的孩子在通往理想的路上,都能有阳光的心态和昂扬的斗志,都不会被自己击垮,都能登临自己心中的那座乞力马扎罗山。欣婷说:“那些能预知的、经过权衡和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而奇迹,是不会在容易的道路上绽放的。”

    在路上,在通往理想的路上,在不容易的路上,我知道有很多像欣婷一样的年轻人都会自豪地说:“我们在这里,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那正是我期待的!

    (作者系爱阅公益基金会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



/jiaoyu/zatan/2019-11-22/2753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