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就地取材开展艺术教育

[db:作者]  2014-05-25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朱忠芬

    幼儿期是创造力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的思维是相当开阔的。他们能够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掌握的信息,创作出某种新颖、独特,带有明显个人特色或价值的作品,这种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力。作为农村幼儿园,在设施设备有待完善和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就地取材,有效开展幼儿艺术教育?

    利用鹅卵石创作图画。石头图画是传统纸笔绘画的一种超越,尤其是鹅卵石在乡镇幼儿园是一种唾手可得的材料。鹅卵石因常年被水冲击变得形态各异,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引导孩子们观察鹅卵石的形状,联系已有经验,说说它像生活中的哪些物体,需要修改哪些部分可以更像什么,用什么办法可以变成你想象中的东西。比如,有的石头形状像水果,于是便在石头上画上草莓、鸭梨、西瓜等水果;有的石头像昆虫,便在石头上画上瓢虫、蜻蜓、蝴蝶、毛毛虫等;有的石头大大的、圆圆的、方方的,便在石头上画高山、流水、人家、高楼大厦等,孩子不仅体验到创作的快乐,还能感受石头的神奇变化。

    在石头原形想象画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石头组合拓展绘画。通过几块石头的拼摆,展示出动态的毛毛虫、小鱼、小马、花草等动植物,再加上必要的线条和色彩,一幅幅逼真的绘画作品就产生了。此外,还可以结合语言教学中的故事情节,加大石头绘画难度。比如,在教学“小松鼠的尾巴”语言活动时,可以提示孩子们将“小松鼠的尾巴”的故事加入到石头连环画中。

    以废瓦片为材料,丰富幼儿绘画内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淳朴的瓦片木房逐渐被淘汰。于是我们联合家长收集废瓦片,让幼儿尝试用水粉笔在瓦片上借形想象作画。在教师的引导下,多变的脸谱、优美的小溪、雄伟的山川、复古的窗帘……多姿多彩的线条汇聚成一幅幅画作,诠释着一个个童话世界,拓展了幼儿美术视野。

    利用废旧物品丰富手工创作材料。材料的多样性对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而生活中废弃的各种易拉罐、瓶桶、大小不一的方形盒子等废旧物品正好可以迎合这一需要。让孩子自由选择材料,借助原有的形状、功能,结合孩子的经历进行再利用和随意创造。用剪刀剪去瓶颈或瓶底,再用卫生纸、包装纸、谷粒、豆粒、叶子碎片、花布碎片等材料对瓶身进行装饰,就会做成独具匠心的笔筒、物件存放筒等。

    利用泥巴随意造型。相对于石头的借形想象、废旧物品的想象造型,泥巴的随意性对孩子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发展空间更大。孩子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造型,可以表现各种几何图形,表现爸爸妈妈、老师同伴的形象或生活情节,可以表现小猫小狗、花花草草等等。在捏泥巴的过程中,孩子们反复经历“回忆、再现、想象”的思维过程,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创造。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土溪镇幼儿园)



/jiaoyu/zatan/2019-11-27/2783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