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龙超凡 通讯员 张上波 乐荣俊
沙县小吃,一说你准知道:因为它的招牌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城小镇,甚至很多影视剧中也频繁出现它们的“身影”。位于闽北山区的沙县因“小吃”而闻名遐迩,但也正是随着小吃业的蓬勃发展,大批农民外出经营,导致本地留守儿童日益增多。据统计,沙县的留守儿童有5898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近20%,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一大难题,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那么,沙县教育系统如何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关爱留守儿童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沙县教育局局长冯彤。
记者:让留守的孩子在校寄宿吃得饱、住得暖,是不少外出务工家长最大的希冀。请问沙县是如何解决这些家长们最牵肠挂肚的问题的?
冯彤:为了给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沙县人民政府先后投入2亿元,实施了15个寄宿制工程项目;投入800万元,以A级标准改造了25个中小学食堂;投入166万元,为25所中小学学生公寓安装了热水器,实现“校校安装热水器,生生洗上热水澡”;投入500万元,建立并完善“三房五室”(开水房、洗衣房、洗澡房,亲情室、心理健康咨询室、图书室、阅览室和活动室)建设,在福建省率先实现了“校校有开水房,人人喝上干净水”;在伙食方面,县财政部门每年投入150万元,在福建省定标准基础上,对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寄宿制学校寄宿生每人每年增加500元补助,全额用于寄宿生营养餐,并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学生身上。
记者:关爱留守儿童其实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在吃住无忧的基础上,如何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真情温暖,不让孩子的幸福因“留守”而流失?
冯彤:沙县教育系统长期坚持采取各种措施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早在2010年以前,沙县各中小学就都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仔细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父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电话,委托监护人情况、住址、电话,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如校内外表现情况、学习成绩等),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提供依据。
为了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县教育局联合县妇联等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包括“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2000余名“爱心妈妈”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两次;组织全县教育系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爱心志愿者“情暖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目前已有800多名机关干部、教师党员通过“互认互知”、“嘘寒问暖”、过节回家”等活动,与近千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知心哥哥姐姐”结对活动,有千名留守儿童与暑期“三下乡”的大学生结成对子。
记者:各中小学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冯彤:县教育局不断加大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力度,在全县教育系统大力实施了“四个五”工程。这一工程,使几乎所有农村留守儿童都得到了关爱。
一是以班主任为主体组建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做到“五个一”,即每月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一次以上,至少谈心一次,与外出务工家长联系一次,与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对留守儿童表现较深入分析一次。
二是指导并要求家长及临时监护人采取“五个一”,即签一份托管协议,留一个外出电话,学一点家教知识,每月通过亲情电话或书信至少相互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
三是以留守儿童之家为阵地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位留守儿童与一名志愿者结成帮扶对子,每位留守儿童参加一个课外兴趣小组,每学期读一本好书,每月举办一次主题教育活动,每月组织一次留守儿童亲情关爱活动。
四是开展好留守儿童“五自”,即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教育活动。
记者:沙县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工作在福建省引起较大反响,部分学校还获得省级、国家级表彰,“留守儿童之家”是怎样具体开展工作的?
冯彤:早在2007年,沙县教育局就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有场地、有机构、有制度、有活动、有队伍、有资料”的标准,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之家”创建活动。2013年,全县已建立36个“留守儿童之家”,每学期举办一次家教讲座、观看一部影视片、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月举办一次亲子沙龙、写一封给父母的信,每周播放一次电教片、举办一次读书活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全县各中小学还依托家长学校扎实开展家庭教育普及工作,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委托监护人如何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专题讲座,并组织开展“沟通日”、“读书日”、“感恩日”、“劳动日”、“实践日”等活动,让假期投亲的留守儿童去父母工作地体验生活并写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