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
针对家长遇到的种种教育难题,莱山区决定把学校作为家长学校的“主阵地”,在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部建立了家长学校,利用双休日、学期初、学期末对家长进行培训,每个学校每学期不少于4课时,全年授课不少于8课时。
■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姜政伟
“以前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强制教育孩子,只看到他成绩差的一面,而忽略了他每天的进步。”近日,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学生家长郭爱霞在参加家长培训后,颇有感触地说,“听完家长学校的心理讲座,回家后自我检讨了很久,为以前的种种粗暴教育行为给孩子道歉,我哭了,孩子也哭了,我们的心一下子拉近了好多。”
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按照开门办学的原则,创建家长学校,有机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自2013年3月以来,莱山区委、区政府采取一体化运作模式,每年设立50万元专项资金,在学校、社区、村居建起家长学校137所,实现了家长学校的全覆盖。
全区建起137所家长学校
“孩子每天写作业我都陪着,每次检查出错题时,总会不自觉地唠叨几句,怎么错这么多?在学校都干什么了?为什么在生活中我和孩子相处得跟朋友一样,在学习上关系却如此紧张呢?”一名初中生的妈妈孙惠梅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患上了焦虑症。“究竟如何做家长”是摆在许多父母面前的难题。
针对家长遇到的种种教育难题,莱山区决定把学校作为家长学校的“主阵地”,在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部建立了家长学校,利用双休日、学期初、学期末对家长进行培训,每所学校每学期不少于4课时,全年授课不少于8课时。目前,已举办培训班300多期。
同时,当地在全区114个村居、社区全部建立了家长学校,每所家长学校都达到了有标识、有固定场所、有教学计划、有活动开展、有教学效果等“五有”的规范化建设目标,利用周末和假期进行培训,每个社区一年开课不少于4课时。目前,各社区已举办培训班200多期。此外,莱山区还在网站上建立家长学校,设立了“家校快讯、教育宝典、专家在线、家校链接”4个板块,目前已刊发家长心得体会1400多篇。
开展订单式课程培训
莱山区教体局局长宋吉伟告诉记者,当地深入调研后发现,相当一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存在“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轻精神”的误区。2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管好孩子的吃穿,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在学校;60%的家长过分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对子女的思想品德修养、心理健康缺乏必要的关心引导;仅有15%的家长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真正担当起这一责任。
针对这一问题,莱山区家长学校一成立就从素质教育入手,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提升素质、共同成长。莱山区聘请了华东交通大学教授王东华、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曾涛等105名家庭教育专家学者,建立起一支高端讲师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在莱山区教体局,记者看到这样一份课程表:4月份,针对“舌尖上的浪费”,举办“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主题教育活动;5月份举办“小升初”培训月活动;6月份举办迎中考、高考家庭讲座……“我们推行订单式培训,家长需要什么,家长学校的课程就提供什么。”宋吉伟说。短短一年时间,莱山区已举办心理教育、亲子沟通、习惯养成等家长培训500多期,家长参与率达到98%以上。
此外,莱山区还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家庭,采取一专家对一家庭、一专家对多家庭、多专家对多家庭等常年跟踪式、一事一议式的教育咨询和专门教育服务,目前已有2000多个家庭与40多位专家建立了稳定的联系。
始于学校不囿于学校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莱山区区委书记金志海说,“家长学校所承载的不仅是‘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探索,更是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要以家长学校为纽带,使其成为文明社会治理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莱山区家长学校建设始于学校,但不囿于学校,倡导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
近日,莱山街道在明泉村开展感恩与孝道讲座,还组织观看了《天堂午餐》道德短片,村委会副主任焦丹还与家长分享了烟台市十佳孝亲敬老模范刘淑英的事迹。“其实这些美德就在我们身边,只有家长自己做到了,才能让孩子做到。”学生家长姜远瑞特别感慨地说。“这一年在家长学校学到的不仅有教育方法,还有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法律常识等各种政策和实用知识。”学生家长林玉爱说。莱山区相关部门经常和家长学校联手宣讲政策,已有32个部门和单位举办专题培训班56次。
此外,在今年举办的莱山区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就有家长学校组织的“心系万家”等群众性文体活动100多场次,在“美丽乡村”专项帮扶活动中,家长学校带领家长美化环境,共建美丽家园,在“文明尚礼”活动中,以明礼、尊礼、尚礼为主题的家长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都为建设“尊重自然、崇尚人文”的现代莱山,营造了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