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认定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苏州大学曾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个首位:首家以西式办学体制举办大学、首家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最早授予硕士学位、首家开设法学专业教育、首家创办大学学报等等。目前,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
114年来,苏州大学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为社会输送了3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郑辟疆、杨铁樑、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更有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30多位两院院士都是我校校友,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现有26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27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目前,拥有各类在校生五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4249人,本科生25450人,留学生1433人。教职工5103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外籍院士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1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2278人,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全面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工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共有23个学院(部),其中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进入了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行列;设立了2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学校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超过150人次。2013年苏大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这是“挑战杯”历史上首次由省属重点大学承办。在本届“挑战杯”中,苏州大学获得一个特等奖、三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以及一个交叉创新奖一等奖,以团体总分390分的优异成绩位列全国第二、江苏第一,再捧“优胜杯”。
学校科研工作取得累累硕果。截至2014年5月,苏大的化学、物理、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生物和生物化学、药学和毒理学7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基本科学指标)前1%学科。2013年,自然科学领域获得国家级项目32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8位;人文社科领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项,1项成果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苏州大学全面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余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接收各类外国留学生2000余人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纺织专业,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合作举办国际金融专业,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了双学位博士、本硕连读、双学位学士等40多个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了“中新联合开放实验室”和“功能高分子研究所”,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共建了“纳米科技联合研究院”和“绿色高分子工程与催化技术实验室”,与法国爱迪特集团共建了“测控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有效提升了国际联合研究的能力与水平。积极探索境外办学的新路,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设了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2年10月,作为我国首个在国外举办的大学,“老挝苏州大学”迎来了首届学生。
苏州大学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学科、区域和国际化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