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通过推进教育质量提升、教师队伍优化、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结构调整、国际教育拓展、教育生态营造等六大教育转型工程,实现教育与社会综合改革同频共振,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报记者 陈瑞昌 通讯员 严爱国 杨艳
日前,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合作项目落户泰州机电高职校,学生在校学习德国技术、考德国职业资格证,毕业后直接进入奔驰、宝马等车企的4S店。一名教师兴奋地说:“宝马开进了咱们课堂,学生们只要成为诺浩班学员,培训合格就可以进入跨国集团工作了。”
这是江苏省泰州市近年致力于教育转型发展带来的小小成果。泰州市通过推进教育质量提升、教师队伍优化、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结构调整、国际教育拓展、教育生态营造等六大教育转型工程,实现教育与社会综合改革同频共振,取得了显著成效。
办学理念转型: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办教育
在教育全面转型的探索中,泰州教育人首先思考的是办学理念转型。泰州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奚爱国说,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封闭式、内向型转为开放式、服务型,必须始终扎根在社会的土壤中,在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面向社会办教育,泰州人注重更多地把学生引向社会。在基础教育阶段,近两年泰州建立25个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兴化等市区专门出台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意见。2013年,全市举行社会实践案例评选,涌现出兴化缸顾中心校的菜花种植、大泗学校的走进农家亲近篾匠师傅等数十项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面向社会办教育,泰州人注重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泰州学院开设除师范专业外的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非师范类专业26个,针对姜堰对优质小学教师的需求,泰州学院主动为姜堰定向培养5年制师范生;针对不锈钢之乡兴化市戴南镇转型发展的需求,泰州学院又与该镇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泰州学院戴南班”,专门招收戴南籍考生,进行订单培养。
装备制造是泰州的优势产业,焊接技术应用广泛。围绕这一产业需求,2012年,泰州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成立后建成“现代焊接技术与装备研究应用中心”。该中心在口岸船舶公司推广应用机器人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新工艺,使焊接效率提高50%。项目负责人冯曰海透露,仅复合焊接技术这一项就可为企业年新增产值3000万元。
这样的研究不仅针对地方企业的需求,也直接服务本土农民。“鹅苗品种‘苏牧1号’饲养周期缩短了,每只可以多赚2元钱!”姜堰禽类养殖户田爱凤乐滋滋地告诉记者。2012年5月起,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科技服务工作组在他们的合作社推广新的鹅苗品种“苏牧1号”,让她的养殖场实现增收。截至目前,科技服务工作组已先后引进和推广学院培育的新品种2个,推广5项养殖新技术和3个养殖新模式,并建成5个养殖技术示范基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泰州市还打通中职和高职通道,推进融合发展。今年4月16日,泰州市职业教育联合会挂牌成立,3所地方高校纳入其中,着力推动“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和“3+4”分段培养项目的实施。所谓“3+3”,是指中职学生在职校学习3年后进入相关高职院校就读,获得大专文凭;“3+4”是指中职学生在职校学习3年后,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获得本科学历。
发展路径转型:创新驱动推进优质普惠教育
在推进教育转型发展中,怎样更好地实现“向民、靠民、为民、惠民”宗旨?“要创新思维,把学校办得小一点、精一点,办到学生的家门口。”奚爱国说。
又到“小升初”时节,泰州实验学校分校区六(1)班学生陈美玲的妈妈早就有了主张,就是让孩子读家门口的省泰中附中的分校。她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很远的民办初中去,3年花费起码几万元。现在,家门口的学校就建得这么好,我们再也不用去择校了。”
这得益于泰州市教育局的一个发展举措。2013年7月,泰州市打破现有人财物管理体制区域界限,组建一个崭新的“教育共同体”,将高新区新建成的泰墅园学校,作为主城区省泰中附中、泰州实验学校两所市直学校的分校区,并把原有的明珠实验学校、鲍徐中心小学并入其中,“捆绑”融合发展,实现“无缝对接”、优质均衡。
2013年,泰州市还出台一项中考改革新政策,明确泰州在外省务工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可在外省借考,经泰州市招办按比例折算成绩后,可平等参加泰州高中阶段学校录取。
为破解农村学校点多线长、教师流动有局限、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难题,近年来泰州不断强化教育区域化管理。靖江市的做法是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2013年9月,该市城南初中、八圩初中迁入城南园区新初中,城西小学、城东小学合并为城中小学,靖城中学整体搬迁至新校址,新校园焕然一新,家长们眼前为之一亮。近年来,靖江市总共投入20亿元,实施教育重点建设项目14个,其中12个是义务教育学校建设。
兴化市则在教育区域化上下狠招,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分为10个学区,实施统一管理,教学、教研、考核评价以大区为单位一体化进行,同时教师在学区内几所学校之间交流轮岗,使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这种交流轮岗不同于以往局部的、短期的对口支援和结对帮扶,而是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涉及教师家庭、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2013年,兴化21%的专任教师在学区内常态化进行了交流。
推进优质普惠教育,泰州实施“文化改造学校”工程。其中尤以姜堰区的“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成绩突出,涌现出桥头中心小学的“状元”文化、白米中心小学的“和雅”文化、梁徐小学的科技文化、实验初中的“完美教室”等。目前,姜堰区校校有特色建设项目,校校有市级以上科研课题,一批农村校借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管理水平快速提升。
育人方式转型:从分数至上转为关注幸福成长
“潜心研究育人规律,回归教育本真,全面推进育人方式转型,真正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是泰州教育人的共同心声。
转变教学方式,泰州从课程转型做起。目前,泰州初步走出了一条从学科意识向课程意识、从单科意识向综合意识、从离散向整合的转型之路。全市各中小学普遍开展课程建设规划、开发、实施研究和实验,编写校本教材、开发开设学生喜欢的选修课,初步形成了既有区域共性、又有学校个性的地方特色校本课程。
紧随信息化形势和“慕课”大潮,泰州积极推行数字化学习。2012年,泰州启动教育转型升级“微课程网络自主学习辅导项目”,重点建设基于学习任务和知识点问题的微视频、题库、虚拟实验等学习资源库,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平台,为学生提供微视频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空间。其中,“泰微课”工程推进迅速,一年多来,泰州全市骨干教师拍摄教学微视频3000多条,上线2219条。
转变育人方式,泰州以教研方式转型为支撑。为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教改,近年来,泰州市教育局创新建立“泰州教育智囊团”,由近200名来自全市各学校的名教师和骨干教师组成,并邀请了全国知名高校专家加盟,定时、系统地举办各类教研活动,诊断解决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高港为例,该区从2012年起选择6所学校,聘请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专家定期讲学,帮助学校制定课堂改进计划。
为推进网络教研,2012年泰州建成“泰州教育通”信息互动系统和视频直播点播系统,基于这两个系统,实现了全市常态化、多边同步网上教研。近年来,泰州市各级教育部门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分类、分层、分岗全员培训,每年市级培训1.5万人次以上。同时,该市创办“泰州教师大学堂”,定期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为广大基层教师答疑解惑。
转变育人方式,泰州以评价改革为保障。从2012年起,泰州全面推行教育绿色生态评价,该评价体系涵盖学业水平、学习动力、学业负担、教师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学生身心健康等要素,跳出了唯分数论质量的桎梏。在这个体系下,教育部门考核学校不再死盯着升学率,学校考核教师不再狠抓优秀率,教师也不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要素。
育人方式的转型,给泰州教育带来了大转变。如今,泰州的孩子们不但成绩上去了,也玩得更痛快了,学得更活了,懂得更多了。全市培养出了第一个女飞行学员,兴化小学生发明的“自行车转弯自动提醒器”荣获江苏省政府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海陵区小学选修课上培育出了“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总决赛“金花奖”,姜堰中学生获全国中小学金钥匙科技竞赛特等奖,泰兴中专学生发明的沙尘滤净装置还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泰州教育正在转型中迈向更高境界!
□短评
教育转型势在必行
眼下,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教育的转型发展同样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教育如何转型?本报今天报道的江苏省泰州市成功探索的教育转型经验,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泰州的经验表明,首先,教育转型发展必须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做文章。特别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必须主动对接地方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其次,教育转型必须在增进民生上做文章。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有学上”的问题已经解决,但全面解决“上好学”的问题还有一个过程。推进教育的转型,就是要认真解决好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提供优质、公平、高效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
最后,教育转型还必须在深化内涵发展上做文章。就是要在促进均衡发展、完善教育体系、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上实现新突破,就是要始终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管理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