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一
每年到了毕业季也是招生季,网络上异彩纷呈的学生照片总是很有看头。前几日一位清华学生掀起了一股小风潮,她将自己入学时和毕业时的两张照片并排贴出,网友惊呼这就是真人版的“美少女变身”。一边自黑,一边自信,岂不妙哉!而后大量临近毕业的学生跟进张贴对比照片,构成了一场祭青春的行为艺术。
学生们发照片或许是感念于自己的成长,而大学校方以及大量媒体的转载和议论则将我们的思考引向了更深刻的问题。当多数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最看重毕业后的工资收入,而多数大学以高就业率自抬身价时,若中国最好的大学能率先以育人——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来宣称自己的大学之道,岂不更吸引优秀的心智?
要成为更好的人,真、善、美的品质相辅相成。长期以来,相比大学对知性、道德,甚至体育的重视,美育一直未能获得应有的位置。就育人而言,求知锻炼理性思考,德育规训操行,体育磨炼身体与意志,而情感若得不到相应的陶冶,难免流于粗鄙,人格的完善就无法达成。况且,人皆有爱美之心,难道我们只能在娱乐圈和商业里看到美,堂堂大学人却要掩面避世?
大学要理直气壮地讲究美,展现脱俗的美,否则,社会的审美品位将越发沦于抓眼球的刺激、铜臭而空洞的浮华、速朽的病态……没有指望。中国传统里,天生丽质虽讨喜,后天的美不仅可得,而且更可贵。《诗》对硕人其颀、静女其姝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毛诗》尤“美盛德之形容”。通过受教育、修养性情和品德而逐渐达到由内而外的美好仪容才会得到传颂。儒家崇尚礼乐教化,礼为的是调节人情,远离鄙俗,乐则是和谐之美的最高表现。近代,先有梁启超、王国维深研美学,而后蔡元培更是作为教育家倾力推崇美育。他提出“如其能够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善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因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是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他曾力主在初创的中国大学里培养“人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他们都把美育看作改造国民性的重要途径。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已经融入我们文化的基因,而大学里应该有更高的概率让世人亲眼目睹之。要是有大学不仅提倡学以致用,还能在育人中讲究美、创造美、大方地展示美,那真是很可爱。
话说回来,总体上大学育人、形范社会都不能轻视美的修养,而到具体每一所大学大可主张各不相同却又值得尊敬的精神气概。清华的自强不息守正务实,北大的狷介,复旦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优秀的大学之间永远存在竞争,我们希望看到大学全力以赴去刻画各自的价值追求,践行现代中国的大学之道,而无暇逞口舌之快。至于境界、品位、格调的差别,听其言、观其行,每个人心中自有判断。(作者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