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努力搭起一座桥 ——访哲学家汝信

[db:作者]  2014-06-23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据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记者 刘奕湛)1931年,汝信出生于上海。回首过往,汝信直言,有遗憾、有惭愧,“现在时间的紧迫让我不敢也不能停下来”。如今,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还时常伏案,潜心钻研美的真谛,探寻哲学的奥义。

    汝信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上海被日军占领后,为了让家里的孩子能够继续读书,他的父亲专门请来家庭教师,读国文、学西学。抗战胜利后,汝信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然而,课堂上讲授的西方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抱着改变家国面貌的心愿,汝信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当中,参加了党的地下组织领导的外围团体——读书联谊会。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上海解放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大学毕业的汝信投笔从戎,主动参军。不久,朝鲜战争爆发,年轻的汝信和他的部队被紧急调往朝鲜战场。最初,汝信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干事,后因为会英语,被调往司令部当英语翻译,主要承担与美军战俘的沟通工作。

    战争的残酷,让汝信感到震撼,但却没能改变他投身战场的坚定信念。奔赴朝鲜途经沈阳国际书店时,他买了一本俄文版《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在与“美”毫不相干的战场上,汝信却接受了美学的启蒙。

    1955年,从朝鲜回到国内的汝信转业至中国科学院工作,并考取哲学研究所副博士研究生,成为著名哲学家贺麟的弟子。步入哲学之门后,汝信真正踏上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之路,大量阅读原著,逐一考察与马克思主义产生有关的学派,经过日积月累,《西方美学史论丛》让他叩开了美学史大门。这是我国首部以西方美学史为主题的综合研究专著,一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汝信也被评价为这一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如今回望这部作品,令汝信自豪的是其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我分析了美学史研究的各种流派,感觉都不能真正解决美学的根本问题。最后还是回到了马克思主义。”汝信说。

    谈起他的研究,汝信说:“我只是努力搭起一座桥,更深的研究还需要一代代学生去研究、去完成。”



/jiaoyu/zatan/2019-12-11/2883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