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市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先后出台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的意见》等文件,以破解学校卫生工作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着力消除学校卫生工作短板,努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改造食堂补短板
自2006年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就将以改善学生食宿条件为主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纳入政府民生工程的重大项目予以推进。2009年,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体育局联合制定了《重庆市“健康校园”建设方案》,要求到2012年,全市重点中学食堂全部建成示范食堂标准,寄宿制学校食堂全部达到一级食堂标准,所有食堂达到合格标准。同时,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深化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工作,研究制定并出台了不同就餐规模的食堂标准化建筑指导性意见,并把示范食堂创建作为市级重点中学、示范学校达标评比的必要条件。
2012年,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深入实施,重庆市结合农村学校点多面广的特点,制定了《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厨房(伙房)建设基本要求》和100人以下伙房平面布置参考指导图稿、100~200人厨房平面布置参考指导图稿,作为学校食堂建设的指南。截至2013年底,重庆市已累计向14个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区县投入10.7亿元,新建、改扩建食堂2357个。
队伍建设促发展
近年来,重庆市采取增量与提质并重策略,推进学校卫生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卫生工作健康发展。
直辖前,重庆市成立了重庆市中小学卫生所;直辖后,该卫生所成为全国唯一的省级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主要负责调查研究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开展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指导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市教委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和学生传染病防控等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成立了15个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使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遏制,逐年呈下降趋势。
从2011年开始,重庆市在“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中,将健康教育教师、校医纳入该计划,委托市类师范院校开展培训。截至2013年底,累计培训市级健康教育骨干教师800余人,校医500余人,全市参加二级培训的健康教育教师和校医分别达2.5万余人次和8000余人次。
营养改善强体质
营养改善工程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重庆市针对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明显的特点,采取“三步走”策略破解了这道难题。
第一步,统一指导。2010年至2012年,该市先后编制了城市和农村两个版本的《重庆市中小学学生秋季推荐菜谱》、《重庆市中小学学生春季推荐菜谱》,并向社会公开发布,指导全市中小学开展学生营养配餐工作。
第二步,分类推进。根据市教委编制的推荐食谱,组织学校公共营养师,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家庭的收入水平、学生的体质状况等因素,分别编制本校的春、秋季食谱,统一制作上墙公示,并按食谱保质保量向学生提供价廉物美的食品。
第三步,营养干预。组织市内相关营养专家,根据青少年特点、重庆地域特点和暑期气候特点,编制了包括合理选择食物、暑期特别推荐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为核心内容的《重庆市中小学生暑期膳食营养建议》,指导广大家长暑期为孩子科学配餐。
截至2013年底,重庆市已累计投入膳食资金约22亿元,惠及5997所学校约221.9万名学生。据2012年重庆市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报告显示,与2009年相比,重庆市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水平呈增长趋势。男女生体重分别平均增长2.12、2.25千克,男女生身高分别平均增长1.92厘米、1.61厘米,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降低了4.64、3.52、5.73、3.91个百分点。
食育教育提素质
在改善学生营养、提升学生体质的同时,重庆市坚持把食育教育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将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普及、勤俭节约品质培养、感恩情怀培养等融合到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等学科教学以及学生就餐环节之中。积极为学生开辟普及营养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养感恩情怀、养成勤俭节约良好习惯的平台,引导学生从小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做一个体魄强健、人格健全的人。
从2010年以来,重庆市每年举办中小学生营养知识和食品卫生安全网络知识竞答和现场团体比赛。2014年重庆市将中小学生营养知识和食品卫生安全网络知识竞答赛设置为游戏闯关的形式,极大的调动了中小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短短15天的比赛时间,参与答题的中小学生人数高达67万余人,闯关成功的学生达23万余人。
重庆市渝北区的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孩子不仅参赛热情高,成绩好,回来还向我普及营养知识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带动了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希望教育部门和学校多开展这样的活动。”